中国出兵朝鲜内幕

点赞:3200 浏览:104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卷入朝鲜战争的各方,就社会主义阵营而言,唱主角的最初是四处游说的金日成,随后是积极推动的斯大林,战争爆发(特别是美国参战)后则是.在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研究中,中国出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术界,其疑点之多,争论之大,在历代战争史上鲜有他例.在冷战结束二十多年后,随着俄罗斯、中国档案的解密和公布,国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

的决策思路

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动机,长期以来意见纷纭.从中俄两国档案文献陆续披露的今天看,其决策的客观条件以及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决策目标,前后多次发生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5月14日,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积极准备进攻台湾的战役.得知斯大林已经同意金日成在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以完成对南方的解放和统一.从理念和本意上讲,并不反对朝鲜通过武力手段实现统一的方针,因为这完全符合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不过,他希望金日成等中国完成统一,即解放台湾后再采取行动.既然斯大林已经拍板,毛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既成事实,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这时,金日成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声称不需要中国的任何帮助.只是提醒朝鲜要提防帝国主义的干涉.

第二阶段,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美国出兵干涉,并在联合国的批准下组织了多国部队.中国及时做出了建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以备不测.在朝鲜人民军不断向南推进的过程中,多次提醒莫斯科和平壤,应防备敌人在侧后登陆,并提出中国可以派出军队,化装成朝鲜军队秘密参战,帮助守备后方海岸线.如此,就有可能在不暴露中国参战的情况下,帮助朝鲜取得全胜.然而,尽管金日成也有此意,但斯大林始终没有认可.中国出兵的最佳时机由此错过.

第三阶段,1950年9月15日美国仁川登陆成功,朝鲜人民军的后路被切断,主力部队陷入包围,战局出现逆转.中国政府同时向苏联和朝鲜提出紧急出兵的要求,其目标是在人民军北撤的同时,帮助朝鲜政府在三八线建立一道防御线,以阻断敌军继续北进.斯大林坚持要朝鲜人民军主力全部撤回三八线防守,没有理会中国要求出兵的建议.如果此时中国出兵,保持三八线的原有状态应该问题不大,而以志愿军的名义出兵,既能够达到军事上的目的,也不致引起美国的报复.

第四阶段,1950年10月1日,朝鲜人民军主力已被击溃,三八线一带处于无人防守的状况,联合国军开始越过三八线北进.斯大林和金日成同时要求中国立即出兵.给予朝鲜直接的军事援助.中国多数领导人认为出兵的有利时机已经错过,主张谨慎行事.说服其他中国领导人,决定组建志愿军,于15日开赴朝鲜.此时斯大林和都认为,中苏联手与美国军队作战,就能打败美帝.

第五阶段,1950年10月11日,联合国军迅速向北挺进,美国军队也已经越过三八线,同时美国飞机袭击了苏联边境的空军基地.在中苏领导人的会谈中,斯大林提出苏联空军只能在两个月以后才能出动,而周恩来则坚持两国同时出兵.谈判的结果是放弃朝鲜,要金日成到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最初同意了这个意见,后又召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志愿军于19日先行出动,在平壤――元山一线以北山区建立防御阵地,等待苏联装备和空军到达后再展开进攻.后因形势紧迫,又将部队入朝时间提前到17日.

中方估计,这种“出而不战”的作战方针仍可将战线推至远离中朝边境的地方.

第六阶段,1950年10月18日,朝鲜已经完全丧失了防御能力,又发现美国大量军舰出现在三八线以北的咸兴地区海面,形势更加危急,斯大林命莫洛托夫通知周恩来,即使两个月后苏联空军出动,也只能帮助保护中国领空,而不能入朝协同志愿军作战.再次召彭德怀进京紧急磋商,最后仍决定,志愿军所有部队照原计划于19日开始过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只能凭装备低劣的陆军单独与占有海空优势的联合国军作战,是否能够取胜或迟滞敌军北进,已毫无把握.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随着战场形势和苏联态度的变化,中国出兵决策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也不断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必然要审时度势,随机调整决策目标.于是,其决策的动机自然也会出现多方面的考虑.

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动机

综合分析目前各种史料揭示出来的中国领导人关于出兵朝鲜的言论和行为,可以判断中国决策的动机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现而已.

中国出兵朝鲜内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缘政治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第一,根据国际分工为社会主义阵营承担责任和义务.

在1949年夏天刘少奇秘密访问莫斯科时,中苏两党达成了共识,即在国际革命运动中应有所分工.斯大林希望中国今后多担负一些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家的民族革命运动方面的帮助,“应当履行对东亚各国革命所承担的责任”.

如愿以偿,立即组织亚洲各国领导人在北京学习的革命经验,后来又成立了马列学院分院.就这样,中国主动承担起指导和帮助亚洲各国的责任,而当时只有朝鲜仍然直接处在苏联的影响和控制下.认为,援助亚洲革命,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自身安全的需要.当朝鲜革命需要中国的帮助和支持时,自然会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显然,一旦朝鲜政权的存亡受到威胁而中国袖手旁观,那么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以及中国作为马列主义政党的形象,无疑将受到极大损伤.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只有出兵援朝,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亚洲革命的发言权和领导权.从中也可以看出存在于内心深处的“王朝”的理念.在他的辞典中,东方情报局和亚洲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和革命时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第二,由台湾问题引发出对抗美国的革命.

令中国人感到惊讶的是,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第一反应竟是宣布台湾地位未定,并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也就是说,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首先把中国而不是朝鲜摆在了美国的对立面.对此,做出了激烈的回应.在毛看来,美国对台湾海峡的行动毁灭了他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夙愿,使解放台湾的计划功败垂成.美国对台湾的行动,就等于是对中国宣战.这不仅是因为第七舰队的入侵在军事上阻碍了解放台湾的战役,更严重的是“台湾地位未定论”意味着在法律上剥夺中国统一的合法性.的确被激怒了,他本性中的革命热情和好斗精神再次被激发出来.在8月4日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从这时起,在的心目中,与美国人之间的战争已经开始了. 第三,对中国边境的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

现在的史料表明,在联合国向鸭绿江逼近之时,美国的确没有任何侵犯中国的意图.早在8月25日,那时联台国军在朝鲜正节节败退,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文件中就规定,战争必须限制在朝鲜范围之内,不要使美国军队卷入一场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为此,美国政府多次否决了麦克阿瑟关于封锁和轰炸中国的提议.

不过,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情况下,在麦克阿瑟叫嚣要打过鸭绿江和美国飞机袭扰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的氛围中,中国领导人对战争会推进到中国境内的担心也是十分现实的.

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边境安全的担心外,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按照黑海会议的安排,朝鲜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万一因此而将战火引至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实际上,斯大林10月5日给的电报已经表达出这种意向.不会忘记,l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签订了损害中方主权的城下之盟.他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同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中国都无法保证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从上述中国领导人的战术安排看,这种动机应该是起主导作用的.

第四,维护中苏同盟的战略态势以保障政权的巩固.

无论是对内发展经济,稳定社会,还是对外开展国际斗争,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新中国必须借助苏联的力量,这就是决定与苏联结成同盟的政治基础,也是新生政权得以巩固的基本条件.

在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不会出动空军协助中国军队赴朝作战的最后关头,就面临着一种命运攸关的选择.

但是,他只能选择出兵,否则,刚刚缔结的中苏同盟条约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新中国所指望的经济援助和安全保障也不会如期到来.

如果说在对外战略决策中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的话,那么,的这些考虑,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中国,乃至对他的整个民族和国家,无疑都是适合的,最终都体现为对美国越过三八线所做出的合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