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改革的中国因素

点赞:4446 浏览:160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虽然古巴一些改革措施与中国改革初期的思路近似,但两国在国情、经济状况、所处国际环境等方面差别很大,这都决定了古巴不能照搬中国模式

古巴改革“师从”中国?

随着众多改革措施的展开,有西方媒体评论,古巴改革有很多地方具有“中国因素”,其中之一体现在交通上.

劳尔上台后着力改善交通硬件.4月开始,“骆驼巴士”被崭新的中国产公交车代替.未来5年中,古巴政府还将投入200万美元用于改善公共交通.

“自家人”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深深地触动了劳尔.1997年,他首次访华,游历多处,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经验;回国后还邀请访华时陪同的中国官员到古巴访问,为党政军干部作报告.2005年,他再次访华,更加详细考察中国的改革措施,在古巴设立专门部门,研究中国经验.古巴一些经济专家甚至建议“改革完全效法中国”.

古巴改革的中国因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不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世澄并不认为古巴在“照搬照抄中国经验”.徐世澄指出,劳尔新政,先易后难,是“循序渐进的、缓慢的”改革.古巴领导人认为可以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经济,而非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强调公平和平均、全民“共同富裕”,并没有像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

古巴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在于农业,其每年用于粮食进口的支出约为16亿美元,“去年就花了13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全国有25万个家庭农场,但50%的耕地闲置或荒废.

为发展农业,早前在1993年,古巴就尝试允许农户自由经营,而这一次,政府走得更远――有关土地用途和资源分配的决定,无需再请示国家农业部,地方和基层官员就可以决定,“大豆和大炮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劳尔对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得到了哥哥的认同.

“地还是国家的,但允许农民和农业合作社承包、租种,农民能自由购写农具,家庭农场还能合法雇佣劳工,农产品也可以自由出售;种什么、什么时候种,自己说了算;为鼓励生产,粮食、牛奶收购价也提高了一两倍.”徐世澄介绍说,“种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吸引跑到城里打工、不再务农的年轻人回来.”

受益于新政策的不仅是个体农民和私人小农场,大型农业合作社也陆续实现薪酬和产量挂钩,按劳分配,调动起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在哈瓦那大学经济学家图安堤亚纳看来,农业是古巴经济改革的试金石,“政府要在各个行业领域提高效率,如果农改成功,政府将在小型企业、个体户和合作社领域推动新的改革.”

改革引发大变化

农业改革事关国脉.然而,热闹的都市似乎更能吸引西方媒体的目光.他们津津乐道于这个“神秘”“革命”“敌对”的国家哪怕一丝一毫的变化.

古巴《起义青年报》报道,4月22日起,美剧《黑道家族》《实习医生格蕾》分别在古巴国营电视台播出.西方媒体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