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上的中国

点赞:4436 浏览:177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绍兴古桥

在春花秋月之中,乘一艘小小的乌篷船,在江南的河流上航行,应该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浅浅的波光辉映着白墙竹影,葱茏的山色含蕴着村庄城郭.所有的含蓄都因曲折而生动,一切的妩媚都在蜿蜒中达到极致.最令人陶醉的,是小河上的那些石桥,舟行三五里便会遇到一座.远远看上去,它们或者像玉带,或者像彩虹,在水声与橹声中,摇曳着它们的身影.
这样的水乡,无论是在吴中还是在越中,都比比皆是.周庄、角直、乌镇,都是水巷小桥连缀而成的佳构.而蔚为大观将其十万烟灶融入桥街帆市的,吴中则有苏州,越中则有绍兴.
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是一座浮在波浪上的城市.它与绍兴一样,都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远古的北方民族都是在马背上抒写他们英雄的史诗.而吴越的先人,总是习惯于用船或者桥连缀起他们通向未来的道路.
根据清朝末年的统计数字,苏州市区每平方公里上有十五座桥梁,这数字是威尼斯的三倍.但绍兴比苏州的桥梁更多,在它的市区里,每平方公里拥有桥梁达到了三十一座.因此,绍兴被誉为中国的桥乡,应该当之无愧.
现代,我们已不能乘船从水城门进入市内.汽车早已取代船只成为现代交通的首选.水城门外连接运河通往杭州的水道,部分已经被淤塞.但是,在古藤掩映的水城门内,绍兴古城里的水巷多半都保存良好.
绍兴南依会稽山脉,北部平原濒临杭州湾.会稽山是一片总面积为一百多平方公里的丘陵.晋朝的大文学家顾恺之描绘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由于充沛的雨水与茂密的植被,会稽山成为三十六条河流的发源地,自东至西,最大的河流是若耶溪,它流入绍兴城,尔后汇入鉴湖与运河.
从秦朝到宋朝的一千多年间,绍兴经过了繁华的会稽时代与锦绣的越州时代.此后一直到明清,绍兴一直是块福地.虽然它也经历过战争的蹂躏与灾难的洗劫,但总的来说,它是一座比较幸运的城市.它留给后世的建筑遗产,以石桥与寺庙居多.
中国历史上两次最大的南北分裂,从西晋到东晋,从北宋到南宋,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久久难以弥合的创痛.但对于绍兴来说,却赢得了两次难得的发展机会.晋室南渡,许多中原望族随着皇室南迁,纷纷来到绍兴定居,一时间,会稽山下人文荟萃、冠于江左.斯时,顺着丝绸之路自印度输入中国的佛教,首先在北方兴盛了起来.当北方发生战乱,一大批高僧随着南迁的望族聚集绍兴.于是,绍兴城内陆续建造了许多寺庙.那时的绍兴,不但有王羲之这样的名士,也有支道林这样的高僧.在迷离的桨声灯影中,在悠扬的暮鼓晨钟里,绍兴人感到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提高、在升华,而情感也在心灵深处燃烧.公元十二世纪早期的宋室南渡,再次给绍兴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过,这一次随着中原望族南迁的,不再是身穿袈裟的僧人,而是一大批有着各种娴熟技艺的工匠.因此,在这一时期,绍兴建筑的显著变化,不再是重檐斗拱的寺庙,而是圆拱平梁的石桥.

古建筑及园林研究专家陈从周先生,对家乡绍兴的古石桥情有独钟.从1979年开始,他率领一个小组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对绍兴境内的古桥作了全面的调查.他们查到现存的古石桥将近五千座,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敬畏的数字.
据历史文献记载,绍兴城中最早的石桥是春秋来年越王勾践建造的灵汜桥.今天,这座桥已经泯不可考.如今,绍兴城中众多的古桥中,年数最长的,当数城东的八字桥.
这座桥处在广宁桥与东双桥之间.据《嘉泰会稽志》记载:“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在它的主孔桥下西面第五根石柱上刻有“宝祜丙辰仲冬吉日造”的题记.宝祜丙辰即1256年,证明这座桥建于南宋,也就是宋朝皇室南渡后的第三十年.
八字桥的平面布置非常有特色.桥的东端沿河道由南北两个方向砌有下桥的落坡石阶.而桥两端的两个落坡石阶,却分别为西、南方向.这种结构,大大节省了用地的空间.这座桥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在跨越小河的孔道上,专门铺设了一个青石板的纤道,这是专供拉船的纤夫所用.因为这个功能,它甚至被有关专家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
八字桥连接起三条街道、三条河流.它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金长17米.由于它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城市石梁桥,因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八字桥是绍兴古桥首屈一指的长寿者,那么摆在第二位的应该是位于城西北的光相桥.据《光相桥题记》的残碑记载,该桥于元朝至正辛巳年重造.这座桥属于光相寺的配套建筑.光相寺建造于东晋安帝义熙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光相寺只剩下遗址,而光相桥依然傲立在岁月中,坚守历史留给它的一份殊荣.
现存的光相桥,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金长20米,宽6米,石板铺面.从桥的顶部往两边下行,各有2石阶.
我们走近它时,正值暮春时节.欲雨还晴的天气,使得花光云影下的光相桥,更令人生出不尽遐思的沧桑感.有人说,造就一件伟大的石雕作品,人的智慧只占三成,余下的七成是时间.经历过数百度春花秋月的润泽,承受过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洗礼,光相桥已经变成了一件不可复制的建筑艺术的杰作.它的正在缓慢风化着的桥栏,它的生长着苍藤与青苔的桥身,它的既光滑又斑驳的桥面,都让人感到了历史的质感.
面对这样一座桥梁,一些古桥梁专家认为:不应该将它列为宋元桥梁,将它列籍于东晋,绝不是沽名钓誉.他们的理由是:光相桥的建筑特征为分节并列砌置的石拱桥,这是唐朝之前的桥型,如今在国内已很少见到.而且,桥上的栏石、栏圈石的装饰样式是典型的晋代风格.特别是桥拱上部左右两侧的那一对怪兽,与出土的晋代越瓷中的狮兽造像极为相似.而且,其风化程度在千年以上,绝非元朝的石雕.基于这些考证,专家们认为元朝至正元年,此桥经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而并非重建.
如今的光相桥,毗邻宽敞的环城大道.它的古朴和宁静与环城大道上的车水马龙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们一个属于历史,一个属于现代.它们和谐地生存在一座城市中,一个守望着诗意,一个展现着活力.

与八字桥、光相桥相比,舆龙桥和天佑桥似乎没有这么幸运.
舆龙桥与天佑桥在运河的支流袍谷洋江上.它们本来是两座桥,江东是五孔的天佑桥,江的西边是三孔的舆龙桥,两座桥都连着一段河堤与江岸相接.从东岸的河堤到天佑桥头,用十青石台阶抬高桥位.所以,天佑桥的桥面略高于舆龙桥.两桥之间,还有一座较矮的四孔石梁桥.这样三座桥浑然连为一体,跨越了宽阔的江面.
在运河非常发达的明朝,这天佑桥头的小镇,曾是一个十分兴旺的商埠.袍谷洋江是浙东运河的一条支流.这是一条一直没有停止过航运的河流.始建于明朝中叶的舆龙桥与天佑桥,充分考虑到航运的要求,天佑桥的三孔完全可以行驶满载货物的木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这座桥的命运便变得扑朔迷离了. [ 2 ] [ 3 ] [ 4 ] [ 5 ] [ 6 ] 在绍兴,水上运输业一直很发达.当浙东运河上已经有较大的机动船行驶时,袍谷洋江上因为舆龙桥与天佑桥的缘故,仍只能行驶木船.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小型的机动船开始尝试通过天佑桥的孔道.比起木船来,再小的机动船体积也是庞大的.因此,天佑桥的拱壁经常受到碰撞而显得伤痕累累.有一天,终因一个粗心的水手驾驶机动船撞垮了桥面.当地居民热爱这座古桥,不肯拆掉,于是想出一个修复方案,即在断桥处抬高,用钢架连接,这就是今天的人们所见到的桥的样子.
尽管天佑桥与舆龙桥己不复当年秀美的身姿.但它们的命运也没有因为受到如此巨大的创痛而有所好转.今年五月,当我来到绍兴的时候.它们的命运几乎再次陷入了绝境.有关部门旧话重提,认为它们阻碍了航运而决定将它们拆毁.于是,一场激烈的争论因此而展开.
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罗关洲的老人,退休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绍兴古桥的档案建立与保护工作.他团结了一些像他一样热爱古桥的人,组成了一个古桥沙龙.他们是古桥保护的志愿者.他们不但给绍兴的古桥建立了档案,而且还建立了一个网站.罗关洲经常通过网站联络各地的古桥研究者,他是真正的“以桥会友”,当他得知天佑桥与舆龙桥的命运之后,立即与古桥沙龙的同伴们到处奔走,开展一场营救天佑桥与舆龙桥的行动.几天以后喜讯传来.有关部门暂时放弃了拆毁天佑桥与舆龙桥的打算.正是由于罗关洲以及古桥沙龙这些志愿者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努力,绍兴的一些古桥才得以保留.
但是,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时代的发展与古迹的保留两者之间形成的尖锐冲突.
无论是都城中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深山里飞檐斗拱的寺庙与道观;无论是江南烟雨中那些白墙青瓦的民居,还是横卧在潺潺流水上的梁桥与拱桥.它们都是以木头与石块砌出的农耕时代的造型艺术.那些优美的曲线,灵动的回廊,夸张的屋顶与幽暗的空间,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建筑理念:他们希望在扭曲中获得精神的醉意,在禁锢中表现阴阳的平衡.这种美学的观念越过了社会阶层的尊卑,无论是目不识丁的农夫还是饱读诗书的士大夫,都将这样一些建筑当成他们可以寄托生命的地方.
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都醉心于自己辉煌的过去.因为它有着太多的值得骄傲的辉煌.就像我们眼前见到的这一处又一处用木头与石块营造的建筑史诗,它们不但支撑我们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而且,它们也构造了中国人的简洁而优雅的精神牧歌.
但是,毕竟我们已经告别了农耕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年,让我们产生了“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在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不可能再成为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当城市的发展与古迹的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看到这座城市的复杂表情.
罗关洲先生讲过他亲历的另一件事情.绍兴城内有一座太平桥.在唐寰澄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这座桥名列其中.但是,旧城改造时,这座桥因为妨碍新的城建规划而被有关部门决定拆毁.罗关洲听到风声,就天天跑去守望.他说,那天是星期六,早晨跑去看,还没拆,但第二天再去看,这座桥已经没有了.现在,这座桥已经永久地在大地上消失了.
罗关洲先生说:“现在建设新农村,有的地方想建设新农村,要个新字,把老的桥都拆了.建设新农村不是说要把老的桥都拆了,老桥恰恰是建设新农村当中的宝贵财富,不能把老桥都当做建设新农村的一种包袱,看到很陈旧的老桥都拆了.如果在建设新农村过程当中,把老桥都拆了,不要几年工夫,中国的古桥,农村没有历史文保单位的古桥全部都拆光.有的地方成立卖桥公司,个人绝对不能卖桥、写桥.古桥都应该列为国家的文保单位.所以现在保护古桥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
我们问他:“据你统计,这些年大约拆了多少座古桥”
他回答:“我没有统计过.因为我搜集的写到书上去的六百七十座,现在六百七十座是不是都存在,我自己也没数,要花工夫再去走一次.我碰到一个卖桥公司的老板,他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拆了十多座古桥了,还准备再拆十多座.’他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古桥是归他拆了卖了.唐寰澄教授给我的当中,说了三句话:‘荒唐、荒唐,真是荒唐透顶了!怎么个人可以拆桥、卖桥呢’我说唐寰澄讲得非常好,唐寰澄的概念也非常清楚,古桥是社会的共同财产,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古桥都是文物,都应该保护,就算是要处理也要妥善处理.这是唐寰澄的观点,也是我的观点.”

尽管绍兴的古桥被拆毁了很多,但它现存的古桥数量,从一个城市来讲,依然是全国之最.因此,它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古桥博物馆.
几天来,我在绍兴造访的古桥,除前面提到的之外,还有几座比较有代表性,它们是:
太平桥
始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桥重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
谢公桥
始建于后晋(936-946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
拜王桥
始建于唐朝末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
迎恩桥
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
纤道桥
建于清同治年问(1862-1874年).
广宁桥
始建于南宋高宗之前,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
宝珠桥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
泗龙桥
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
绍兴不但古桥众多,而且桥的种类与式样在中国也是唯此仅见.它的木梁桥、石梁桥、多桥型组合式桥、梁堤组合桥、闸桥、廊桥等,可谓蔚为大观.在每一种类的桥梁中,还可因技术的不同再进行划分.如石拱桥中的折边拱桥、半圆形拱桥、马蹄形拱桥、悬链线拱桥、多孔联拱桥等,在绍兴都能看到.
在绍兴城中,表述不同水域的词汇非常丰富.除了江、河、溪、湖这些常见的词汇之外,尚有潭、池、泾、浦、湾、汇、荡等特定的词汇,它们赋予水的不同定义,共同组成了绍兴作为水巷城市的丰富而隽永的概念.如果说,水是绍兴的命脉,那么,桥则是这座城市的纽带.它不但联结水巷的民俗与风情,也联结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今天的绍兴,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但同时它又保持了中国传统中的那份闲适、那份优雅.当外地的游客乘着一只小巧的乌篷船,一边听着摇橹的船夫随口哼唱的小调,一边随着两岸的花光墙影,穿过一座又一座古老的石桥时,他一定会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是一种享受.因为,每一条水巷都把生活引向了曲折而精致.每一座古桥,都像一个历尽风霜的老人,悠闲地向你叙述着温婉而动人的故事.
二十四桥明月
马上看英雄,月下看美人.这是中国人惯有的欣赏方式.马上的英雄,如果驰骋在辽阔无际的草原.那一份剽悍与潇洒,不但让人眼热,而且心仪.月下的美人,如果在绣楼上倚窗凭眺,或者 [ 1 ] [ 3 ] [ 4 ] [ 5 ] [ 6 ] 在花园里对花怀想,美固然美,但总觉得过于孤独.或者说,那一份冷艳有点拒人千里.但是,如果让月下的美人站在一座弯弯的小石桥上,带着荷香的风吹动她美丽的霓裳,玲珑的樱桃小嘴上,横着一管竹质的洞箫,那一份风韵,那一份妩媚,立刻,会把你带进一种陶醉,一种向往.
晚唐的诗人杜牧,是第一个用绝妙的诗句表达这种陶醉的人,他是这样吟唱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就因为这首诗,许多人爱上了扬州,都想在空漾的月色中走上二十四桥,寻找那月色下吹箫的美人.
但是,扬州的二十四桥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呢自唐朝至今,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
今天的扬州城内,有两座桥,都叫二十四桥.
一座在扬子江路上,古时候是一座石拱桥,现改为钢筋混凝土大桥.为证明其身份,桥栏上还立有石刻的美人吹箫图.另一座桥在瘦西湖上,虽然也是新建,但其形制仍有古代石拱桥的韵致.
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说法,自南宋开始.此前,没有任何记载.倒是有不少人认为,二十四桥即二十四座桥.
北宋的著名科学家沈括,曾在扬州担任过司理参军这样的一个官职.他经过认真考察,在其不朽的科技著作《梦溪笔谈》中详细地列举了二十四座桥的名字,并考察出每一座桥的架设地点与兴废的时间.兹后,沈括的观点为大家所接受.但是,到了明朝末年,一位化名齐东野人的书生写了一本《隋炀帝艳史》.有这样一段记载:
某夜,炀帝偕萧后及十六大院夫人等,至新造石板桥赏月,命朱贵人吹紫竹箫,其声悠扬动听.时桥无名,萧后请炀帝命名,因同游者二十四人,故名二十四桥.
这显然是小说家言,但许多人竟然相信.从此,二十四桥为一座桥的说法,竟然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清朝人李斗在其著作《扬州画舫录》中,认为一座桥与二十四座桥“两说皆非”.但是,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却同意沈括的观点,认为扬州城中的确有二十四座桥存在.如果只是一座桥,杜牧就不会说“玉人何处教吹箫”了.
隋代以后,随着南北运河的贯通,扬州得地利之便,成为中国最为繁华的水城.水多桥就多,所以,不少人赞同扬州城内有二十四座桥的说法.古时造桥,考虑的因素只有两个,一是不影响河道上船只的航运,二是桥面的通行能力.为了给过往的木船留下足够的空间,古桥大都做成半圆的拱券,这大约就是石拱桥产生的缘故.为了让行人或者轿马过桥时不至于打滑,同时也让桥面更为合理与美观,故拱桥的桥面大都设计成台阶.经过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以及无数行人的践踏,这些石阶都被磨得光滑洁净.任何时候,只要踏上它,就会感到它的温柔可亲以及那种默默的承担.
我确信,千年前的扬州,一定有二十四座弯弯的石桥或者砖桥.某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诗人杜牧在某一处酒肆中独酌.忽然,隐隐约约的箫声像柳絮一样飘来,杜牧想象吹箫的美人,禁不住凭窗聆听,并暗自忖道:吹箫的美人啊,此刻,你在哪一座桥上呢

比杜牧稍早一些的另一名唐代诗人张若虚,是扬州人.他日夕感受扬州的烟花水月,写了一首《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设想一下,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一位妙龄女站在弯弯的小石桥上吹奏一支竹箫,无论是不胜娇羞的形态还是低回婉转的旋律,都让人想起另一位诗人的名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奈是扬州.
扬州的温婉在于水,而一座座弯弯的石拱桥构成了水上的童话.童话的颜色是姹紫嫣红的春花.童话的意境是空漾的月色,童话的主人便是那吹箫的少女了.
因为张若虚和杜牧的引导,历史中有多少醉心于艺术生活的人,都纷纷来到扬州寻梦.扬州的辉煌,在唐与清两个朝代的中期达到了鼎盛,由艺术家与商人联合打造的嘉年华,让市井生活的热情极度地宣泄.在这两个时期,扬州城内留下不少辉煌的建筑的诗篇.而大量石桥的建成,为这座城市的造型艺术增添了很多优美的弧线.
盛唐之后,扬州城有过多次惨遭屠戮的记忆.市民的鲜血与石桥的碎片同时沉入悲惨的岁月.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建筑能够逃避浩劫.扬州城中没有任何一座桥梁,不管是石桥、砖桥还是木桥,能够在惨烈的战斗中侥幸存在.
当然,毁掉的不只是桥梁,还有那些寺庙、园林和王侯们的宏伟的陵墓.这些精美建筑的毁灭,会给屠城者带来罪恶的喜悦.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城市一旦被毁灭,便永远成为了废墟,甚至最后连废墟也完全消失.但有的城市却有着浴火重生的能力.不管它被毁灭多少次,总会奇迹般地再度崛起和兴盛.扬州就属于这样的城市.
被焚烧的寺庙重新建设,被破坏的园林重新营造,被损毁的桥梁重新修葺.虽然,扬州在历史上经受了多次浩劫.但浩劫过后,扬州用更加炫目的美景来抚平历史的创伤.
瘦西湖上,有一座四桥烟雨楼.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重楼,也叫黄园,原是一位黄姓盐商的湖边别墅.从楼中眺望,可以看到瘦西湖上大虹桥、长春桥、春波桥、莲花桥四座桥梁.四桥烟雨楼由此而得名.
四桥烟雨楼是黄园的主体建筑.黄园是乾隆年问扬州最负盛名的私家园林之一.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黄园中游览,留下御制诗一首:
多有名园绿水浜,清游不事羽林纷.
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开亦觉欣.
得句便前无系恋,遇花且止足芳芬.
问予喜处诚奚托,宜雨宜利种耘.
单从诗歌本身评价,这首诗算不上好诗.但它的意义在于诗作者的身份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一位商人在自己的别墅里接待了皇帝并得到他的墨宝,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难得的殊荣.乾隆皇帝站在四桥烟雨楼中欣赏了瘦西湖的景色,特别是眺望了水光花色中的四座桥梁之后,遂将黄园改为“趣园”.这位热爱旅游的皇帝,大概认为在一座楼中能看到四座造型各异的桥梁,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在乾隆时期,站在烟雨楼中眺望的大虹桥、长春桥、莲花桥、春波桥都是亭桥.近在咫尺的,是联系趣园小岛与堤岸的春波桥.这是一座在扬州很少见到的桥梁.
历史上真正的春波桥并不在扬州,而是在绍兴城内.那座桥原名罗汉桥,靠近沈园.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出来做官之前,曾经媒妁之言娶美丽聪慧的唐婉为妻,两人琴瑟和谐,为难得的红颜知己.但陆游的母亲并不喜欢唐婉,要陆游将唐婉休弃.母命难违,陆游与唐婉只得劳燕分飞.唐婉改嫁十年之后,与陆游邂逅于沈园,追忆前情,陆游写了一首《钗头凤》的词送给唐婉,唐婉看后亦和了一首《钗头凤》回赠.分手不久,唐婉陷入无尽的思恋,终于忧伤地死去.陆游在七十二岁时再游沈园.怀念死去多年的故妻,含泪写下了《沈园》一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后人便根据陆游这首诗,将罗汉桥改名为春波桥.绍兴城中,也有很多著名的古桥,但是,因为陆游与唐婉那一段凄婉的爱情,春波桥名闻天 [ 1 ] [ 2 ] [ 4 ] [ 5 ] [ 6 ] 下.历代都有一些好事的文人,每来绍兴,都会来到这春波桥凭吊一番.
瘦西湖上的这一座春波桥,显然是从绍兴春波桥借来的灵感.江南的文人,于情则喜欢温婉,如果有一些哀艳,则更是惬意;于山水,则喜欢玲珑和空漾.这就是瘦西湖产生的原因.
如果说大虹桥因为修禊而闻名,春波桥因为含了爱情的典故而引来游人的顾盼.那么,真正在中国桥梁史上有着显著地位而又成为瘦西湖上最为亮丽的景观的,则是莲花桥了.

在瘦西湖白塔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座桥,如同锦绣错综的空中楼阁,横跨在瘦西湖的南北两岸.因这座桥建在莲花埂上,故被称作莲花桥.又因为桥上建有五座亭子.当地人也叫它五亭桥.久而久之,五亭桥的名字越叫越响,因此也就取代莲花桥,成为这座桥约定俗成的名字.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称赞五亭桥是“古代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它像一首立体的诗,矗立在瘦西湖的山光水色之中,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古代造桥艺术的魅力.诚如一位古桥鉴赏家的赞叹:它的厚重的桥基、空灵的拱券,直线的拼缝、转角的弧线,大小的搭配、图形的变换,既独具匠心又不着痕迹.使得眼前的这座五亭桥像一条五彩的腰带,紧束瘦西湖的腰肢.
扬州的历史上,很少建造大型的石拱桥.五亭桥大概是存世中唯一的一座了.如果要在今天的扬州,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五亭桥应该是首选.但是,游客们在欣赏五亭桥的美景时,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座桥的建造曾引发了一次官场的地震.
却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江南,对刚刚修葺一新的大虹桥与瘦西湖的园林风光赞不绝口.遗憾的是,瘦西湖因没有疏浚,航道时断时续,一心想乘坐游船前往平山堂的乾隆,只得在莲花埂舍舟登岸,这多少扫了他的游兴.六年之后,乾隆又下江南各州,他这第二次南下的诏旨到达扬州,地方上各衙门的官员便凑在一起商量接待方案.当时扬州各种衙门众多,但最大的衙门仍属两淮巡盐御史.接待乾隆的主要责任人,当然是刚刚莅任的两淮巡盐御史高桓了.
高桓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他的姐姐是乾隆宠爱的贵妃.高桓为了让姐夫第二次巡游扬州玩得开心,决定疏浚瘦西湖的航道,并挖开莲花埂让游船直接航行到平山堂所在的蜀冈之下.为了不影响游人的通行,遂决定在被挖开的莲花埂上建一座桥梁,这就是五亭桥的由来.
在瘦西湖的中段应该建一座什么样的桥,才能与这里的自然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呢长期住在北京的高桓,经反复斟酌,决定吸收北海五龙桥以及万岁山五亭的建造方式,再配之以金刚宝座塔式的桥基.将这三样统一于一座桥上,施工难度极大,但却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桥梁式样,并为扬州留下建筑的奇迹.
关于五亭桥的建造工艺,《扬州古桥》一书是这样介绍的:
如此巨大的石拱桥需要牢固的桥梁基础,扬州工匠采用了扩大基础加木桩的技术等建成后的五亭桥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全长57.99米,宽6到18.6米不等.15个拱形桥孔中,中心拱桥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便于大型船只通过.旁边12个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跨径3米左右,可洞洞相通,亦呈小的半圆形,可过小游船.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态各殊.
建造这样一个风格独特的五亭桥,需要巨大的经费.乾隆皇帝诏旨说得明白,他南下江南的一应费用,由国库支付,不用地方承担.但建造五亭桥的经费显然不能上奏朝廷,列入国家预算.高桓自作主张,动用两淮巡盐御史衙门的“小金库”,这是一笔隐瞒了朝廷的额外收入,即巡盐御史衙门向盐商发放盐引时,除上交朝廷的例银之外,每引多加纹银三两,仅此一项,每年可收银二十多万两.
乾隆皇帝第二次到达扬州,当他乘坐画舫穿过五亭桥时,不禁“龙颜大悦”,命令停舟上岸,在五亭桥上听了一曲笙歌,并对营建此项工程的地方官员给予了褒奖.
但是,几年后,一个偶然的原因,使“两淮盐引案”.乾隆震怒,下旨将担任过两淮巡盐御史的普福、高桓、卢见曾三任长官革职下狱,被牵进此案的官员达数十人之多,一时间,此案成为乾隆亲自过问的朝廷第一腐败大案.但是,追查的结果更令乾隆皇帝难堪,因为这些“小金库”的数百万两银子,多半花在他每次下江南的接待和备办贡品上,其中当然也包括修建五亭桥及疏浚瘦西湖而花掉的数十万两银子.此案最终草草收场.但普福、高桓、卢见曾三位巡盐御史都为此丢掉了性命.
因为一座桥而让三位朝廷重臣命赴黄泉,在中国留下的众多古桥中,这恐怕是唯一的个案了.但是,只要抛开政治与艺术之间那种最为隐秘的血缘关系,在灿烂的阳光下,我们仍能陶醉于纯粹的艺术的美.力与美、壮与秀,在五亭桥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死去的高桓,听不到后人对五亭桥的赞美: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
面面清波涵月影,
头头空洞过云桡.
夜吹玉人箫.

浮漾在箫声中的波光,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盛唐的二十四桥到康乾盛世的大虹桥、五亭桥,烟雨也罢,修禊也罢,笙歌也罢,它们都像是中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化为古桥上精美的浮雕.一些桥消失了,一些桥又诞生了;一些桥上走过了爱情,一些桥上又走过了仇恨.桥上的中国,时而衰老.时而新生.翻开历史的典籍,扬州有据可查的古桥,唐朝有二十六座之多,宋朝有五座,元朝有六座,明朝有十三座,清朝有十九座.自隋至清,扬州的六朝旧梦,几乎都可以在这些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古桥上得到诠释和延伸.面对那些巧夺天工的古桥,你可以真正地体会到桥是凝固的诗,诗是无形的桥.桥与诗融为一体,如一幅水墨,如一曲洞箫的,仍然要数杜牧的那首精美的七绝.让二十四桥浸在空漾的月光里,让吹箫的美人站在弯弯的小石桥上,这样玲珑空灵的意境,正是中国人所欣赏的含蓄的古典之美.我个人认为,在以桥为对象的唐代诗歌中,能够与杜牧这首诗相媲美的,大概只有张继的《枫桥夜泊》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即今天的苏州.在寒山寺之侧的架设在运河上的枫桥,因为张继的诗句,千年来一直得到游人的青睐.杜牧与张继两位诗人,都是桥的知音,两人都写江南的桥,都选择了晚秋时节亲近桥韵.所不同的是,杜牧让桥与吹箫的玉人相恋,而张继则让桥与佛寺的钟声相连.杜牧的意境温润,富于浪漫;张继的意境萧瑟,略含惆怅.两者同样的动人,同样的婉转,没有高下之分.因为这两首诗,如今的枫桥与二十四桥,都成了游人向往的景区.
枫桥比二十四桥幸运,它千年来一直屹立在那儿,寒山寺的晚钟,成为它抗拒衰老的最好的营养.而二十四桥一直存在着争论,明朝以后,好事者在扬州城内建了一座二十四桥.后来,为了还原杜牧的诗意,又在瘦西湖上专门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二十四桥.
这是一座单孔玉石拱桥,与北京颐和园的玉 [ 1 ] [ 2 ] [ 3 ] [ 5 ] [ 6 ] 带桥造型颇为相似.为了突现二十四桥这个数字,造桥者让桥身长二十四米,宽两百四十厘米,两端各二十四级台阶,桥两侧立有二十四根栏柱.由于这样精心的设计,卧于粼粼波光中的这座二十四桥,便成了扬州园林的典范.每逢看到这座桥,我就想,每日总是半醉的杜牧,究竟是否踏上过这样的拱桥,寻找那缥缥缈缈的箫声呢.
乾隆皇帝来到扬州之前,对这座水城知之甚微,他只知道一座二十四桥.因此从北京出发前写诗表达心情:“明朝又放征帆下,去向扬州廿四桥.”帝王级的旅游者,霸气有余而缱绻不足.文人出身的郁达夫,心中萦念二十四桥,发为诗歌,便觉得非常艺术:
乱掷黄金写阿娇,穷来吴市再吹箫,
箫声远渡江淮去,吹到扬州廿四桥.
虹桥修禊

眼前的这一座虹桥,不但是扬州的地理标志,而且,它还是扬州的人文标志.
天宁寺,曾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逗留扬州的行官,从寺前的御码头乘坐画舫游览瘦西湖,穿过的第一座桥便是虹桥.无论是晴光潋滟,还是烟雨朦胧,掩映在袅袅垂柳中的虹桥,总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让时光倒流两个世纪,扬州的女孩子,会就着一架古筝,在窗明几净、绣座锦帏的画舫里,为慕名来游的客人,明眸皓齿地浅唱一曲《扬州梦香词》: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
杨柳绿齐三尺雨,
樱桃红破一声箫.
何处是兰桡!
扬州的风扬园林,美不胜收.可是,为什么扬州人认为,城里的第一美景却是虹桥呢大凡美景,有自然形成与人工建造两种.扬州的美景十之都属于人造.无论是大明寺的巍峨塔影还是小秦淮的浅浅波光,是大运河两岸的园林亭阁还是小金山上的花树藤萝,都让人感受到繁华与灿烂、温婉与宁静.可是,扬州人仍然认为,虹桥是扬州的第一美景.
这乃是因为,虹桥向我们传达的诗意最多,也最丰富.它的美不在于桥本身,而在于它承载了一个城市美好的风俗与诗化的心灵.
在很长的时间里,虹桥修禊,都是扬州人最值得自豪的话题.
什么叫修禊呢
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这样解释:“禊,洁也.春日万物生长,蠢动易生疾病.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而《后汉书礼仪志》中即有“祓禊”的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拔除,去宿垢,为大洁.”
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祈福消灾的仪式.祓禊,即消除灾难,迎接洁净与吉祥.修禊,则是祓禊的延伸,或者说,将这种消灾祈福的活动由单纯的宗教仪式过渡到一种艺术的聚会.汉代大文学家蔡邕是这样解释修禊的: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
由此可知,修禊的活动,只能在水边进行.在汉代,修禊日定在每年的旧历三月初三.这个时候正值清明.大地上水汽氤氲,万物昭苏,垄上的桃花、坡上的梨花,红得灿烂,自得炽烈.此时,男男女女相会于水滨,谁能不说是赏心乐事呢
宗教与祭祀,往往是产生艺术的温床.兰亭修禊,便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晋代的王羲之,在永和九年的修禊日,邀请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这些性情率真的艺术家们,在兰亭边上,引曲水以流觞,饮美酒而吟唱.这次集会,共产生了三十七首诗,并结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他潇洒挥笔,烟云满纸.他哪里知道,这不经意的一次翰墨,竟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第一行书,为人间留下了一件空前绝后的书法艺术的瑰宝.
从兰亭开始,修禊这一单纯的祭祀活动开始转向了艺术.中国的文人是一个可爱的群体,他们放纵心灵,提倡优雅的生活.他们有能力将宗教与艺术合二为一.兰亭修禊是这方面的典范.继兰亭修禊之后,最值得后人称道的,便是虹桥修禊了.

如今,虹桥是瘦西湖景区的入口.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的地形水脉屡有变化.在唐代,这里叫保障湖,是南北运河的主航道.不过,那时扬州人不称运河,而叫官河.到了北宋时,这一段官河已成为扬州城的西护城河.当时河上建有九座桥.南宋时,扬州成为抗击金兵南侵的前线.为了防御的安全,河上的九座桥全被拆毁,只留西城门前的一座木吊桥.进入明朝后,扬州城的城区缩小,架设虹桥的这一片土地已成为野鸭成群、芦荻萧萧的荒郊.
明朝束年,大约出于野航交通的考虑,有人又在这里建桥.或许,这里是北宋那九座桥的遗址之一,只是年代久远,那九座桥的名字已无从考证了.但是,护城河却一直不曾消失.今天的扬州人,从冶春茶社近前的御码头出发,乘舟钻过虹桥进入瘦西湖,这一段河流仍是护城河.虹桥的建设选址,便在河与湖的衔接处.
明朱崇祯年间建于此处的桥,是一座木板桥.它有四层桥桩,每层又各有四根立柱.桥板也有六层,每层有四块板平铺,为防止滑动,有铁钯连接.桥两侧,装有木雕护栏,都漆成红色,远远看去,像是一道宛转的红霞,故这座木板桥被取名为红桥.
从图制来看,这座红桥应该是三百八十多年前的一座木制的立交桥,它曲折逶迤、参差有致,以至有诗人称赞它是“九曲红桥”.
木质的红桥又是何时变成石质的虹桥呢
1736年,即大清乾隆元年,由寓居扬州的歙县郎中黄履昂出资,将这座木板桥改为石拱桥.因石拱弯月如虹,故红桥变成了虹桥.
但在虹桥改建的七十四年前,即康熙元年,修禊的故事便在这桥上发生.准确地说,应该是红桥修禊,而非虹桥修禊.
兰亭修禊的主持人是王羲之.红桥修禊的主持人也姓王,叫王士祯.
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同王羲之一样,他也是一位官员出身的诗人.在中国古代,官入与商人很少合一.但大量的艺术家如诗人、画家、书法家、戏剧家、音乐家等,莫不都寄身官场.所以,透过文坛的盛事往往可以探测风俗的变迁与吏治的清浊.
王士祯担任的职务是扬州推官,他的职责是主持司法工作.史书上记载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白天在衙门里认真处理公务,晚上回到家中与朋友一起吟诗作赋,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愉快的生活.
在康熙元年(1662)的三月初三,王士祯邀请扬州城中的一些名士来到红桥修禊.王先生首先开笔,写了《浣溪沙红桥怀古》三首.这里录第一首: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冷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王士祯的诗词清新灵动、缱绻婉约.这样一种风格,非常契合扬州的典雅.同曲折小巷里那些弹筝的淑女一样,拂弦时总是流溢着一种灵气,顾盼间总是显露出一份温婉.
王士祯眼中的红桥风物是什么呢是画船簇拥的迷离城郭,是花鸟掩映的依依杨柳.多少年之后,一直到今天,“绿杨城郭是扬州”这句话,始终成为扬州的生动写照.
比之一千多年前的兰亭修禊,王士祯主持的红桥修禊,更贴近了世俗,因此,也更有娱乐性.据说,参加修禊的诗人,在红桥边上大开游宴,在 [ 1 ] [ 2 ] [ 3 ] [ 4 ] [ 6 ] 饮酒时,进行一种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席上放一枝桃花,当铜钵响起时,诗人们便开始传递桃花;钵声停止时,花在谁的手上,这个人就得离席即兴赋诗.
通常之下,这种游戏之作,很难产生佳句.但参加修禊的名士,多半是名噪一时的才子,都像曹子建那样,有七步成诗的捷才.如自称为红豆词人的吴绮,当桃花传到他的手上,他立即吟出一首:
城北风光绝点尘,垂杨个个斗腰身.
榆钱飞尽荷钱出,写断扬州十里春.
用瘦西湖上嫩翠团团的荷钱,来写断扬州的十里春色,诗人的想象不但奇特,而且贴切.因为诗人,红桥成为烟花三月扬州城中最美丽的景色.

几乎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红桥修禊同传统的祭祀毫无关系,它只是诗人们的一次盛会.自王士祯倡导红桥修禊的乐事,从此相沿成俗,成为扬州一年一度的诗人节.
我们曾读到这样的诗句:
广陵最好题诗处,红板长桥卖酒家.
不要缠头要小令,因他听熟后庭花.
因为诗人的盛会,红桥不再只是一座渡水的长桥,而是变成了一处集宴饮、娱乐、商贸、游憩于一身的度检测胜地.今人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三百多年前的扬州就已经这样做了.只不过,文人绝不是当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依靠他们的才情魅力,吸引了远近游人,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华与发展.艺术与商业的联姻,红桥修禊是一个典范.
当木板桥改成石拱桥后,新一轮的虹桥修禊有了更大的规模,参加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扬州地方上的名士,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诗人前来赴会.据说,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数千人,桥之侧、水之滨、画舷中、酒楼上,到处都是躬逢其盛的诗人.当某位诗人站在虹桥上大声吟诵他的新作,所有的人都侧耳倾听,随后报以热烈的掌声.“诗人兴会更无前”,的这一句感叹,移到此间来赞颂虹桥上的诗人节,可谓十分贴切等
一年一度的春花,因虹桥而灿烂;一年一度的芳草,因诗人而妩媚.到了乾隆三年,扬州的一帮诗人,觉得一年一度的阳春三月的虹桥修禊还不能让他们的诗情得到完全的宣泄,便倡议在每年的金秋十月再举行一次修禊活动.于是,虹桥上又多了一次秋禊.
当秋禊举办到第三届时,来自杭州的诗人汪沆与二三友好一起扁舟载酒,过虹桥入保障湖,眼见桂子三秋的花光月色、红蓼青萍,即兴写下了《虹桥秋禊词》: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因为浓之又浓的富贵气,西湖被人称为销金锅子.在西湖边长大的汪沆,将西湖与这眼前的保障湖作一番比较,认为这保障湖除了比西湖纤瘦一点外,其富贵、其婉约、其景致、其风光,两湖相差无几.
由于汪沆的这一首诗,被叫了八百多年的保障湖,一夜之间便成了瘦西湖.时下中国,地名更改得不少,如汉中的宁羌县改成宁强县,安徽的屯溪市改为黄山市、湖北的蒲圻县改为赤壁市,总感到失了原有的意蕴,不像这瘦西湖,可谓道尽了韵致,也道尽了风流.
在汪沆之后,诗、书、画三绝的卓越艺术家郑板桥,也参加了好几次虹桥修禊.对扬州的风俗.他有两句诗非常贴切:“千家有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没有这样把音乐与花卉看成是生计的居民,便没有扬州这样一座城市;没有扬州这样一座城市,便不可能吸引全国各地的诗人;没有那么多一流的诗人参与,虹桥修禊也绝不可能成为坚持二百多年的盛事.
细细数来,参加虹桥修禊的诗人不下万人.自康熙到清末两百年间的域内名士.上至君王宰相,下至禅师优伶,都为虹桥留下了他们的歌吟.清朝初年的大戏剧家孔尚任,为红桥写诗达二十五首之多.同王士祯一样,这位孔子的六十四代裔孙,可谓对虹桥情有独钟.他为虹桥写的第一首诗叫《泛舟红桥叹春》:
船船争渡水西东,画意亭台看不同.
丝柳仍存萤苑绿,板桥全为酒旗红.
人随舞社匆忙燕,歌趁吹花次第风.
都笑使君尘满面,轻衫也入冶游中.
孔尚任写尽了红桥游人的世态,诗意的生活离不开笙歌,离不开酒旗,而这一切,都在红桥的两岸徐徐展开.

因为乾隆皇帝的南巡,虹桥迎来了它最大的发展机遇.1751年,为迎接已当了十六年皇帝的乾隆首次南下,扬州城中最富有的政府机构两淮巡盐御史衙门牵头,扩建虹桥,并在桥上建亭以蔽风雨,桥边也建起了金碧辉煌的修禊楼.竣工之后,虹桥便被称作大虹桥.当时寓居扬州的著名文人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这样描述焕然一新的大虹桥:
朱栏教丈,远通两岸.彩虹卧波,丹蛟接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曲槛雕楹,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秋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从这段记述来看,大虹桥不但是扬州最为壮丽的石拱桥,同时也是十八世纪中国最美丽的桥梁了.而且,因为乾隆皇帝的到来,虹桥修禊的活动也被推向了.
据说,乾隆的游船到达虹桥时,只见桥上有一位乞丐手执长竿,竿头上挑着一只布袋.一边在桥上徘徊,一边喃喃自语.乾隆好奇,便问陪侍的当地官员,此人在做什么.侍官回答:“此人是一名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乾隆听罢,顿时来了兴趣,遂舍舟登岸,步上大虹桥,要求乞丐当面吟诗一首.乞丐不慌不忙,随口吟出一首七绝:
烟花三月风流在,一代明君过虹桥.
锦缆徐牵菱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
乾隆皇帝听罢,不免感叹:“扬州城真是了不得呀,连乞丐都是诗人.”回到船上,受了乞丐的影响,他也写了一首名为《虹桥》的诗:
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
真在横披图里过,平山迎面送香风.
虹桥真是有幸,同一天里,一位地位极卑的乞丐与一位权势至尊的皇帝同时为它赋诗,虹桥修禊的盛举,再也不仅仅是文人圈子里的雅事了.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会驻跸扬州,尽情流连.当然,虹桥也是他每次必到之处.每次在扬州逗留期间,乾隆皇帝都诗情高涨,到任何一个景点,他都会写诗.六次南巡,他为扬州写了二百一十四首诗.仅从数量上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扬州写诗最多的诗人.至今,扬州城内,还留有多处乾隆皇帝的御制诗碑.
乞丐与皇帝,将虹桥修禊的故事推向了顶点.两百年间,诗人们参加修禊活动,为虹桥留下的诗,不下七千余首,为中国的诗歌史留下辉煌而灿烂的一页.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大凡崇尚心灵生活的国家,都会有诗歌节.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节,都不会像扬州的虹桥修禊这样令人心旷神怡.在两百多年间的春花秋月中,数以千计的诗人,向世人展现了诗歌的动人心弦的魅力.古老民族的典雅与浪漫,在一座石拱桥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遗憾的是,乾隆皇帝走过的那一座大虹桥,在清朝末年太平军与官军的战争中,遭到了极大的损坏.而虹桥修禊的雅事,也在1937年日寇侵略扬州之后而彻底地停止.曲终人散,灵魂的乐园、艺术的神殿无可奈何地关上了它的大门.
没有了修禊的活动,虹桥也遭到了冷落.后来几次坍塌,几次重修,但都是单孔石桥,无复当年的恢弘了.1973年,扬州市政建设部门拓宽桥面,延长桥身,拉平坡度,将单孔的虹桥再次改建为三孔拱券结构桥,使虹桥比过去更适用了,桥面上可以通行汽车.但是,桥面不再是半圆的虹,它向人传导的美感,已不像当年那样强烈,那样具有神话般的美好的象征.
有人说,通过了解废墟,我们进入到历史深处.但虹桥不是废墟,它只是改变了模样.真正的遗憾在于,发生在虹桥上的修禊,即诗人们的狂欢节已经消失了近一个世纪.因为这个盛会的消失,扬州的风格化的生活,便有了一些缺损.我想,不会让世界等待太久的时间,作为文人标志的虹桥,一定会让诗歌的烟花再度喷涌.
责任编辑 顾建平 [ 1 ] [ 2 ] [ 3 ] [ 4 ] [ 5 ]

古桥上的中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红桥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