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边的另一个中国

点赞:29878 浏览:1412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城市畸形发展吸收了农村的人力和资源,却并未给农村相应的回馈与接济.中华民族文明之根,最古老的长城脚下成了被遗忘之地

读《长城边的中国》,首先感兴趣的是作者唐小明的身份.2003年,已经50岁的唐小明辞去工作,拿起相机,背上旅行包,成为一个职业“长城行走者”.近10年来,瞄小明孤身一人在长城地区游历、探险、摄影,西超嘉峪关大漠,东到丹东海边,几乎每一个地方他都数度探访.按理说,人到知天命之年便开始心态保守,普遍安于现状,但他却顶着不被家人理解的压力,用10年的时间做一件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事.这个行为本身就充满勇气,让人敬佩.


更让人敬佩的是,唐小明逐渐由~个长城游历者变为长城地区民生的关注者.他最初行走长城完全出于好奇,感兴趣的是长城的建筑艺术、历史蕴含和美学,但近些年来,随着阅历的增长,他对长城的认识由感性变为理性,开始对长城周边的普通民众和他们的生活产生兴趣.他的写作亦由诸如《长城古韵》、《古墙》转向现在的《长城边的中国》.在这本新著中,长城只是他的写作背景,重点是生活在长城地区的普通民众,他所做的是,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18个长城脚下的居民村落,数十个普通人,以点代面地勾勒出长城沿线的一幅别样图画.其中有数十年靠牧羊为生的人,有职业的长城遗迹的守护者,有终年居于窑洞中的老人,有憨厚质朴的乡村学生,留守家乡的终年妇女等.生态环境恶劣,水源匮乏,气候干旱,很多地方甚至没有通电,他们生活的粗粝和物质的贫瘠状态几乎难以想象,很多人在温饱线上挣扎,多数人亦从未见过山外的世界.尽管他们普遍坚韧、乐观、豁达、相信人定胜天,终日埋头苦干,但贫穷仍是他们生活的底色,无助仍是他们普遍的精神状态.从唐小明的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别样的中国.

这个中国与我们所熟知的沿海中国或城市中国,反差是相当明显的,甚至分别从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城乡二元经济体系之下,城市的畸形发展吸收了农村的人力和资源,却并未给农村相应的回馈与接济.中华民族文明之根,最古老的长城脚下成为被遗忘之地,贫穷落后,加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甚至可能重蹈罗布泊的命运.而且这似乎还不是个案,不只长城周边如此,是中西部的普遍现象.因此阅读本身很容易便产生一个疑问,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中国哪个更能代表当代中国是长城边的中国,还是沿海的中国唐小明的书名背后实际也带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长城边的另一个中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生态环境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尽管唐小明反复自称,自己不是社会学者,也不是一个历史学者,更无政治上的远大抱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满腹猎奇心态的普通驴友,这并非他的自谦之词.但是,从他对长城周边民生关切的程度来看,关注农民的收入,留意小孩子的教育状况,担忧农村的空巢,叹息地方公平正义的缺失,赞扬长城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奋发谋生存,体现的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民众的同情.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岌岌于关注自身的小幸福,习惯于对一切无关于己的苦难、粗粝冷眼旁观,持一种冷漠和麻木不仁的态度.而他却拿起纸笔和相机,记录下他们的一切,并力所能及对他们施以帮助等等,显示出一种典型的中国作家忧国忧民的精神.

不过,亦不能因此就忽略遗憾之处.正因为作者不是一位社会学家,因此对造成这一切的病灶缺乏分析;不是一个历史学者,写作惯用纪实文学手法,难见历史的苍凉和厚重:出身于作协,又使他的文章不免带有文联或作协系统作家的典型特色.首先是抒情无节制,描写似流水,文字虽不无华丽,却又不免矫揉造作.其次,描写流于表面,思考缺乏深度,不时可见主流话语,亦缺乏一定的批判意识.当然,如此讲可能是对作者有些苛责.毕竟这还是一部个人游记,不可希望其有很深的思想承载.只需要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在知天命之年开始行走,用笔去写作,用心灵和生命去感悟中国,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