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危机时刻

点赞:7961 浏览:327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祸从天降.试想呼啸的台风突如其来地将温暖之家从房子的根部拨起等

这样的惨景曾在东南亚国家、东亚国家以及南美的阿根廷等如幽灵般一再上演.如今,许多人都在问:中国会是下一个吗?

博士咖啡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安全.为此,在2002年中,曾经推出过中国财政危机的报告和中国金融风险的评估报告.

本次博士咖啡,我们邀请到一直关心研究中国金融危机的徐滇庆教授加盟,共同探讨进入WTO轨道后的中国银行业危机问题.基本判断是: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并加快改革,中国银行业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在未来10年中几乎是100%.其爆发的版本可能有2005版本、2008版本以及日本式版本3种.

研究中国银行业危机,如同当初我们研究财政危机,真正目的乃在于避免危机真的发生.所以,我们希望,所关注的问题能够得到重视,所点明的漏洞能够得到及时弥合,而所给出的危机预言最终并不被现实中国所应验.今日种种,不过是盛世危言;明朝起来,东方太阳依旧灿烂.

仍在燃烧的导火索:从不良资产看国有银行风险

2003年以来,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先有上海富豪引发的中国银行大案、接着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6月25日在“关于2002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对两家国有银行的审计结果,揭露出许多触目惊心的问题.一些敏感人士的感觉就是:中国的金融业,尤其是其核心银行业正在酝酿一场地震,金融危机正步步逼近等

事实正的是这样吗?究竟什么是金融危机,中国有没有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

首先让我们来研判一下大的形势.2002年是中国内外部环境都相当好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头,中国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大呢,还是越来越小?

让我们运用一些的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到2002年底,工行、中行、建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是25.52%,22.37%,15.36%,与去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4个百分点,而原人行行长戴相龙在2002年3月24号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时候表示,如果按照4级分类,国有商业银行到2001年底的不良贷款比率是25.37%,如果按照5级分类,这个数字接近30%.他表示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是不良贷款比例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确保在2005年降到15%左右.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3月18号的时候说,目前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按照4级分类是21.4%,按照国际通行的5级分类是25%左右.从这两个消息来看,按照四级分类的话,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从25.37%下降到了21.4%,成绩似乎相当不错.

但估算一下,2001年底国有银行贷款总额72300亿,按照的口径计算,不良贷款净值为18000亿.再往下一算,原来的不良贷款净值是28000亿,那么也就是说,整个2000年到2001年不良贷款的净值才下降了460亿.再来对比一下各个银行的利润情况.根据各银行的报表,中国银行2002年实际经营利润473亿,账面利润112亿,消化历史包袱用了361亿,也就是说中国银行一家就用了361亿的利润用来冲销坏账.此外,工行用了380个亿,农行用了84个亿,建设银行用了301个亿.建设银行的发言人说,他们把90%的利润都用来冲销坏账,以改善银行质量.2002年,4大银行共注入利润1126个亿来冲销不良资产,而不良资产才下降到460个亿,因此非常清楚,这意味又新造了700亿的坏账.

这700亿的坏账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是在我们的利率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也就是国有企业的财务负担最轻,外汇跟随美元贬值、出口非常旺盛并且实行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么好的一个条件下,居然还增长了700亿坏账.所以,目前,国家银行的坏账仍在累计,并没有能够真正消除.

在这种形势下,潜伏的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我们的银行有1126亿的利润注入到坏账冲销,其利润则达到1300多个亿.但这1300多个亿是靠垄断获得的.我们的存贷年利率差是3.5%,而在国际上,通常标准是不到2%.而到2005年,我们的银行业就要对外开放了,外资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他的效率高,他可以按4%的利息进行贷款,而4大国有银行现在是5.5%.到那时候,4大银行的垄断利润没有了.只要这一降,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就会焕然冰释.现在有这么大的利润,还造成这个局面,将来的情况就会更加糟糕.到时候,国有企业的坏账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而且增加的速度会非常的可怕,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显然,中国银行业危机的导火索仍在燃烧,真正的危机正向我们一步一步的逼近,形势越来越严峻.

“国家信用幻觉”:迷信将加深中国银行业危机

上述银行业的隐患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课题.我们的脑子本应冷静的面对这个现实,并且一旦认识到这个问题,就采取措施,而不是盲目乐观.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各个国家的财经官员都是盲目乐观,信誓旦旦,拍胸脯保证他们的国家绝对没有危机,绝对不贬值,但最后结果又怎么样呢?所有这些话除了延误时机外,没有任何作用.

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危机的警告,许多人不以为然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中国的国有银行本来就不靠银行信用支撑,而是靠国家信用来支撑,因此就算国有银行坏账满仓,中国也不会爆发危机.这是一种很幼稚、很危险的思想,是如同经济学上“货币幻觉”一样,我们可以称之为“国家信用幻觉”,即对于国家信用的不真实崇拜,以为国家信用是无限的、无需成本的,而不是有条件有代价且有限的.

什么叫国家信用?国家信用并非一个严密的经济学的概念.马哈蒂尔在马来西亚的威信极高,难道马哈蒂尔(马来西亚总统)领导下的马来西亚政府没有信用吗?苏哈托(原印尼总统)印尼32年,在金融危机之前他是绝对的者,难道他治下的印尼就没有信用吗?在亚洲金融危机前的韩国难道就没有国家信用吗?应该说都存在.

但是,我们看到,金融危机一来,就什么信用都没有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国家信誉是有限的.“国家信用”的有限性至少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国家信誉资源流失到一定时候会突然蒸发干净,譬如在危机爆发的时候就是这样,因此并不能指望国家信用的永恒支撑;二是国家信用同样有建设和维护的问题,平时就需要支付大量的国家信用建设成本,这个成本是看得见的;第三就是国家信用有时可以靠垄断来维持,但同样是有机会成本的.所有这些都表明,对于国家信用,我们尽管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资源,但其运用实际上是有限的,对国家信用无限依赖的思想必须打破.建立在错误的国家信用的认识上,总是觉得银行改不改没有关系,银行呆坏账多一点也没有关系,就不会认清银行改革的严肃性和紧迫性,到头来很有可能加深中国的银行业的危机.

说到底,老百姓之所以相信国有银行是稳定的,从而产生国家信用,不过是认为政府可以印钞票,印钞票意味着国家信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印钞票实际上是在耗费着我们的信用资源,这个信用资源用一次就少一次,用过几次以后,你就会突然发现,国家信用资源已经超额了,国家信用等于零,这时就会出现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出现的危机.所以,不能盲目相信国家信用,不能将事情寄希望于政府的货币发行权力.这几年,国家不断地想办法剥离银行呆坏账,增加国有银行资本金,并破产一部分信托公司,正是考虑到国家信用的有限性,防患于未然的做法.


更何况,现在已经有大量的隐性债务压在我们头上.其中有两大笔,第一大笔是银行坏账.剥离4大资产公司14000亿不良资产,到现在为止回收的不到2000亿,剩下的大概永远都要不回来了,可能85%都拿不回来.这就是一个隐性债务.

第二个就是养老金的问题.徐滇庆教授和世界银行所做的关于中国养老金缺口的模型演算发现有73000亿的缺口.也就是说,只要社保资金有73000亿,中国就可以保持现在的稳定.不过,预计缺口会越来越大,逐年增加,到2020年进入顶峰.那个时候,如按目前的现收现付制度来实施的话,必须向当时上班的人征收38%的税,才能维持养老金的供给.

如果不发养老金,相当一部分人将活不下去.如果银行再一关门,他拿不到钱,这是绝对危险的,并且有可能出现社会动乱.所以,我们要分析现有资源能应付多少次冲击.

尚需指出的是,凭借现有金融财经资源,中国可以应付任何一个单一的危机,比如说SARS.但是SARS跟金融危机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SARS对于人的影响,和金融危机影响的面也绝对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金融危机一旦来临,整个民族从上到下,全体将受冲击.金融危机不像SARS那样是慢慢来的,金融危机一来,几个礼拜就可以把非常繁荣的世界搞成人间地狱.

所以,我们决不能迷信“国家信用”,必须要准备多种危机重叠出现,而现在是持续重叠――你第一次应付的时候,还要应付第二次,第三次,你有这些资源,一定不要轻易耗尽,要准备资源,应付最危险的时刻,要渡过最危险的点,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中国保持稳定.

从3大因素看中国银行业危机

谈银行危机,金融危机,从最基本的金融学的道理分析,就是说银行的稳定涉及3个因素,第一是流动性、第二赢利性、第三是经常性,如果银行这3个属性都非常良好的话,它就稳定,就不会真的发生危机.

第一,流动性.在这方面我们的银行现在没有问题,因为有存差,每年存进来的钱比贷出去的钱要多出来差不多一万亿,所以银行里面有的是钱,这时候银行根本不怕流通性出现问题.你要提钱的话,银行有的是钱.但是,从长远看,我们的银行的流动性也可能发生转折.一种可能在2005年,即外资银行一旦进入中国、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时候,可能会出问题.有的专家说,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因为外资银行不可能到内地设点,所以,不会对国内银行构成太大威胁.但事实上,外资银行根本不用设点,他只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每个地方开一个点就够了.投资也好,理财也好,一个妇孺皆知的原理就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面,所以有钱的人,必定会进行分散.另外,外资银行的功能是我们的银行比不了的.比如有人在北京的花旗银行放进去10000元人民币,他的小孩和亲戚就可以在美国用信用卡刷卡,对外资行来说这是金融创新,并没有违反中国外汇管理条例,但却可以吸收到滚滚的国内存款.粗略估计,外资银行只要将存款转移走1万亿,现在国有银行的存差就没了.

而且除外资银行可能分散存款外,其他融资的发展也会导致存款分流.只要股市一起来,从银行出来2000个亿是很正常的.房地产市场如果继续升温,又走掉2000个亿.但这些钱一走,存差消失,流动性的危机就产生了,转折点就来了.我们的坏账又明摆在这儿,如果大家担心有一天钱就有可能拿不出来了,旧有可能爆发信用危机.

第二是盈利性.在目前如此垄断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只有一点点,等到垄断一打破,我们的存贷差不到2%的话,还有什么利润可言呢?现在优质客户留在国有银行,是因为他没有选择,外资银行不经营人民币业务.到时候开放了,贷款只要随优质客户一走,国有银行的赢利性就会出问题.

第三是清偿性,由于银行的这两年坏账数字在上升,对资本金补充又很少,清偿能力实际上逐年恶化.

从以上3方面分析,中国银行业的前景并不乐观.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力措施改变目前这种发展态势的话,我们不能排除将来某一天,3大基本要素都发生动摇.那时,中国银行业的危机也就到来了!

中国银行业危机的3个版本

一是“2005年版本”.

2005版本是什么呢?按照现有的战略部署,2006年应该是4大国有银行上市的日子.各大银行早已扬言,2006要整体上市.所以,到2005的时候,各大银行就要开始紧锣密鼓地上市了.届时,为了让自己达到上市条件,降低不良贷款率.银行只有一个选择,即再制造新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资产剥离.通过这些运作之后,从表面上看,这些坏钱都拿出去了,没有了!可以上市了!然而,这种把戏已经骗不了人了,因为安然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肯定没有第二个安达信会来帮忙做检测账.而银行在上市之前肯定要请国际会计公司来审计,只要一审计,就会发现原来你做检测.这个信息一经披露,立刻就会让银行名声扫地.

二是2008年版本.

检测设2005年我们应付过去了,2006年国有银行也照样上市了,而且危机没有爆发.在2005年,按WTO协议,允许外资银行高高兴兴地进来,外资银行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而且对于中国银行的促进非常大,创造出表面的繁荣,因为有外资银行做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所以引进外资的速度迅速增加,国内投资也繁荣.泰国当年就是这样,大量的外资一度源源不断地进来,并刺激起经济的繁荣.

但是前面我们谈到的银行的几大问题并没解决.然后到了2007年我们的财政赤字就碰到一个更大的难题,因为2008年奥运会要花大量的钱.各种大宾馆、大体育场的大项目都上了.但过后我们一查账,可能就会发现银行整个是一个亏空,我们的流动性早就没了,整个金融系统是在负债,清偿性不堪一击.因此,2008年也许是一个尤其需要警惕的年份.我们不希望看到,在一场鲜花似锦的盛宴之后,一个大危机却突然从天而降!

三是日本式版本.

金融危机并不必然表现为银行倒闭、汇率贬值,还有一种特别类型的金融危机,就是日本式的金融危机.日本的银行危机就是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导致整个经济增长因活力丧失而陷入泥潭,久久不得挣脱.对于中国的银行体系来说,也许最需要担心的,并不是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而是象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能推出彻底的改革措施,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使得日本经济10多年来基本陷于停滞.

当前,国内银行在低经营效率、高不良贷款状况下依然能够维持稳定,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政府提供了隐含担保和财政支持.而政府担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财政能力.如果政府的财政实力下降,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的信心可能将随之降低.当然,反过来看,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持续增加,公众也会相应地减弱对政府财政能力的信心.简而言之,中国也许不会出现单纯的银行危机,因为银行与政府财政密切相关.中国一旦真的出现银行危机,最大的可能是财政危机也同时爆发.

谈到财政危机,曾经有学者预计,考虑到中国当期债务余额对GDP之比为12%,检测定未来的经济增长率为7%,未来各年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为2%,则债务余额对GDP之比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并逐渐接近28%.只要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不变,债务余额对GDP之比就不会超过28%.这是一幅我们乐于见到的图景.但是,这个测算忽视了一点就是,如果银行体系还是目前的低效率,不能将宝贵的金融资源投入到经济增长中最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和领域,不能保持新增贷款的质量,那么中国经济将会在功能上遭到破坏,不仅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未必能够保持7%的高水平,各年财政赤字的余额及其对GDP的比率也会出人意料地大幅上升.所以,中国的财政并非始终会象现在这样稳健.

实际上,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最为关键性的一点,就是银行在缺乏外部竞争的条件下,虽然积累了巨额的不良贷款,虽然经营效率低下,依然能够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但是,银行体系在低效率维持下的稳定,却必然会造成对经济增长中最为稀缺的金融资源的浪费,没有竞争力的银行会将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并不能有效支持经济增长的领域,并且其中的相当部分还会成为不良贷款,经济增长的潜力因此将一步步被侵蚀.而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消退,反过来又会增大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制约银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对于中国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来说,在银行体系表面稳定的表象之下,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实际上更值得我们警醒.

“拖”与“改”:中国银行业防范危机的两大策略

前面我们说过,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并加快改革,中国银行业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在未来10年中几乎是100%.但实际上,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第一是“拖”.不要指望上市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也不要指望重大的改革真的能发生.中国金融体制的弊病,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革过来的.所以,面对WTO的压力,面对2005及2008年可能出现危机的情形,一个“拖”字甚为关键.我们只有“拖”下去,让外资银行慢些进来,才能赢得宝贵的改的时间.

这方面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是加拿大.目前,在加拿大外资银行非常少,花旗银行只在多伦多有一个银行,其他地方都没有.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也都没有办法在加拿大开展业务.这是因为加拿大有一整套的制度,它欢迎你去.但是外资银行真要进加拿大,就会遇到很多技术上的约束.比如,一审批可能就是好几年.因为程序的复杂使得外资银行丧失了竞争优势,它也就不想去了.但是,直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一个人指责加拿大政府违背了WTO的原则.由此可见,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做到一边“拖”,一边还让外国人没话说.

中国银行业的危机时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二是“改”.就是要发展民营银行,以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银行产权改革过去在我国的金融业中历来被视为禁区,直到近一、二年来才成为公开讨论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都明确表示改变银行体制的根本在于改革产权制度.纵观世界,自从1970年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2001年民营银行占全球银行资产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国有银行还占主导地位,且都是一些穷国和处在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的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持续下降,这个事实是谁都难以否认的.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开放民营银行是迟早要办的事情.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的比重还在继续上升,早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既然在别的领域中可以这样作,为什么在金融领域中就不行呢?

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指望它们马上能够替代国有银行,挑起大梁,但可以起到“鲶鱼效应”,为国有银行提供一个对立面,初步创造竞争环境,激发国有银行活力.只有迅速提高金融业整体竞争能力,才有可能讨论如何逐步实现对外开放金融的问题.

与此同时,要稳步推进国有银行改革.我们目前的金融体制,经不起大的外部冲击和内部冲击.为保证在发展中逐步消化潜在风险,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必须持续努力!

(本文主要观点得益于博士咖啡与徐滇庆教授之间的一次讨论,在此特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