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的专科建设的必要性与方法

点赞:31359 浏览:1451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长期以来,中医事业发展缓慢.虽有国家政策倾斜,但仍步履艰难,究其原因除本身因素外,管理滞后,政策不活,人才断层,设备不足,科研落后,各科“平衡”发展,没有专科特色是其致命缺点,笔者拟结合本院实际,谈谈有关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问题.

一、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的必要性

(一)保存祖国医学遗产的需要:中医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传统诊疗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没有政策倾斜,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合理的人才梯队,再好的科室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如我院皮肤科,80年代因治疗“硬皮病”、“脉管炎”风糜全国,来诊病人络驿不绝,但由于没有政策扶植,科室没有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没有建立供研究的实验室,人才断层,著名专家“人故科衰”.现慕名来诊者廖廖无几.使本来领先全国水平的皮肤科,至少落后全国先进水平数年.

(二)医院发展的需要:中医一直靠国家政策生存.1982年召开了振兴中医的会议后中医院迅速增加.但由于缺乏专科特色,加之社会办医的泛滥,使已经建立的中医医院,尤其县级中医医院已难行“无米之炊”,部分勉强靠县财政支持尚能维系,个别则依靠专科特色,尚能在当地争一席之地.国家的大政策能帮助中医医院建立,医院的小政策不突出特色,对重点中医专科没有进行政策倾斜,使能代表本院最高医疗技术水平的中医专科失去发展机遇,丢掉特色,久而久之,将被社会淘汰.

二、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重点中医专科作为中医院最高技术水平的代表,它代表着中医院的特色和优势.“甲等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要求起点高、人才结构合理,收治病种广泛,医疗技术精湛,处理急危难症能力强,有一定的影响力,故在选建时要注意做好疾病谱、死因谱的调查,明确重点中医专科在本社区内及毗邻地区有多少病员,其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城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上,重点解决那些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比较严重的疾病.近年来,我们根据本院的实际和群众的要求、社会的需要,选建肝病科和心内科作为重点中医专科,并从政策上进行倾斜,使重点中医专科在技术设备、人才梯队、学术水平、科研、管理等方面配套,使其真正成为医院医、教、研工作的重点,从而带动其它专科的全面发展.

中医院的专科建设的必要性与方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现代科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发挥优势:作为优势指在诊断治疗方面的效果区别而且优于其它医学.发展中只有坚持中医优势才能形成特色.为了保持和发展优势,其科室必须在省内、外有有一定影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有合理人才梯队、领先的科研课题、先进的实验检测手段、系列的院内制剂及独特的临床效果.要继承和发扬中医优势,就必须钻研中医理论,把名老中医的经验和中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吸收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力争早出成果,再把创新成果运用到临床,循环往复、不断升华,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重点中医专科设备的投入:医疗设备是中医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保证重点中医专科医疗、教学、科研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化重点中医专科、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必备条件,现代化的设备是开展重点中医专科业务的有力“手段”.对确定建设的重点中医专科必须在物力、财力、人力方面优先保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重点中医专科设备达到“配套”的要求,保证重点中医专科业务发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创新性.同时应引进或培养相关人才,研制与中医理论相配套的设备,以推动优势学科发展.

(四)加速人才梯队建设:要积极培养中医专业人才,造就新一代名中医.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如名老中医带徒、著名专家召取局内临床研究生、参加专业学习班或全国性学术会议、请省内外著名专家讲学、会诊等.

(五)努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保证重点中医专科诊疗水平的提高,必须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医、教、研工作的科学化管理.要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制度,还要有严明的纪律和严肃的态度,要按照国家对重点中医专科的要求逐项检查、认真落实,使重点中医专科的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坚持医师查房制度,尤其是要提高主任医师的预见潜力及引经据典分析疑难重症的能力,要强调执行计划诊疗制度,要求医师要对病人的诊疗有系统的安排,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要有预测,规定疑难重症病人入院后,住院医师要在24小时内完成病历,并请示上级医师,根据上级医师的意见制定出严密的诊疗计划,真正把住院医师对病情全面了解与上级医师的预见能力融合在一起,从而对病人的临床诊疗措施更加条理化、及时化、规范化,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机性,锻炼了住院医师全面系统地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