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教育百年

点赞:14851 浏览:680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世纪以前,中国烹饪技术的教育形式主要是依靠家庭主妇和职业厨师的言传身教或以师带徒,没有学校教育.饮食摊店的经营者,为了提高被雇佣者的技艺水准,或自行传授,或另请高厨传授技艺,其组织形式是分散的自发性的.一般都是时间自定,干到哪儿,学到哪儿,教到哪儿.但是,由于技艺是谋生的资本,所以掌握烹饪技艺的人既不轻易传授,也不相互交流,致使大多数厨师的烹饪技艺和烹饪知识处于片面零散的状况.这种以师带徒的单线传艺形式,无疑阻碍了优秀传统技艺的交流,使烹饪技术的延续和扩散速度很慢,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烹饪技术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束缚了烹饪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的前30年,中国烹饪技术的传承基本上还是沿袭旧的教育模式,这种情况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才有改变,即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19世纪末,为吸收近代西方科学知识,清政府于1862年在北京创设了同文馆.此后,同文馆又增设了与近代西方营养卫生学有关的化学、生物和医学科.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1905年,清政府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从此,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和我国饮食科学研究的出现,中国烹饪学校教育的形式渐渐出现.不少有识之士以医食自古不分家的观点,在创设医学专门学校以传授包括近代西方营养卫生知识的同时,也在一些高等学府和师范学校中增设了包括食物化学和烹饪等课程在内的家政或食物化学专业,并编撰出版了有关的教科书,从而使我国的饮食烹饪教育登上了大雅之堂,逐渐走上了学校教育的轨道.据1948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民国政府教育部主编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当时少数教会主办的私立大学设有家政系,如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39年设家政系)、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但其规模都比较小,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家政系,1947年时仅有学生42人.这些家政系的教学计划中就有一门烹调技术方面的课程.当时女子师范学校家政系使用的烹饪教学参考书或教科书,主要有《家事实习宝鉴》、《家政万宝全书》、《实用饮食学》和《姑姑筵食谱》等.这些书籍,多融中西饮食文化知识于一炉,编撰者一般是有一定饮食文化修养的人.如《姑姑筵食谱》的作者黄敬临先生,生于1873年,曾任清末射洪、巫溪、荧经等县知县.黄先生后在成都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任烹饪教师,曾以“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糟10门教授学生”,颇负盛名.


创办各级各类烹饪专业学校,按规定的目标培养烹饪专业人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刚刚组建起来的国家劳动部门,在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大力开展了职工就业转业培训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当时,有些地区的社会福利事业创建了烹饪技术训练班.后来,这些训练逐步发展成烹饪技工学校和烹饪技术培训中心.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城镇地区的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国家对城乡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业已完成,饮食行业中的人际关系起到了很大变化,饭店、酒馆的老板和伙计、师傅和徒弟都成了全民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就是在经济上也没有过去那种依附关系了,师傅和徒弟只不过是年龄或技术档次的一种标志,因而旧的技术传授系统被打破了.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和大批公共食堂的建立,饮食业迫切需要较多的熟练工人.所以,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全国各地办起了一些烹饪技术学校,为烹饪技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以后,又办起了一些中专层次的烹饪技术学校,使得这方面的教育体系逐步配套成龙.到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已有20多所技工学校设置了烹饪专业,如商业部门的山东饮食怎么写作学校、吉林商业技工学校、上海市饮食怎么写作学校、西安市怎么写作学校、北京市怎么写作学校等.这些学校在创建初期教学条件都极为简陋,而且招生人数也不多.可是在10年动乱中,这些刚刚建立起来的烹饪技工学校又被迫撤消停办.

中国烹饪教育百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随着市场的活跃、饭店业的崛起,以及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对厨师的需求,烹饪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浪潮中,“文化大革命”中曾经停办的烹饪技工学校得到恢复和发展,许多新的烹饪(饮食怎么写作)职业中学应运而生,给烹饪技术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已有360多所设有烹饪专业的中等(中级)学校.其中,商业技工学校70多所,劳动技工学校130多所,旅游中专学校10多所,职业中学150多所.这些学校每年为各行各业培养中等烹饪技术人才达20,000人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烹饪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这从原国家商业部系统1996年的统计资料,便可见一斑.截止到1995年底,仅商业系统就有4所中专设烹饪专业,41所中专设有餐旅管理专业(其中有4所同时设有以上两个专业),70所技校设有烹饪专业,53所设有餐旅管理专业(其中有45所同时设有以上两个专业).1995年中专和技校烹饪餐旅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8,117名,1996年为12,419名.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烹饪专业的毕业生正在逐年大幅度呈递增的速度上升.

我国的烹饪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烹饪文化遗产,在商业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黑龙江商学院(现哈尔滨商业大学,下同)于1959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专学历层次的公共饮食系(后改为烹饪系),并以调干的形式,在全国饮食技术骨干中招收了“烹饪研究班”、“烹饪专修班”共4个班146名学员;同时,上海财经学院也设置过烹饪专业,但均未形成气候,各招收过一届学员而已.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我国才掀起了大规模兴办烹饪高等教育的热潮.1983年,原商业部在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建立了烹饪系(以培养淮扬菜为主的高级人才).接着,商业部报经教育部批准,于1985年5月在四川成都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培养川菜为主的高级烹饪人才的学校――四川烹饪专科学校.以后,广东商学院、武汉商业怎么写作学院、黑龙江商学院、吉林商业专业科学校、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专科学校、河北商业专科学校(现河北经贸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烹饪专科教育.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后,中国烹饪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出现了烹饪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其中,烹饪营养方面的本科生教育始自1989年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国家教委文件(88)教高一字027号],但由于当时餐饮业营养观念的淡薄和管理体制上的诸多弊病等因素造成的人才市场封闭,使毕业生择业十分困难,再加上“烹饪营养方向”批复时是附于“餐饮企业管理”专业下,后因专业目录取消,“方向”无有依挂,因而一届而止.为了培养烹饪职教师资,1993年扬州大学商学院(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又开设烹饪与营养专业本科和烹饪教育函授本科教育.1997年,国家教委又登记备案了河北师范大学的烹饪与营养教育(040431W)本科专业.1999年以后,黑龙江商学院、武汉商业怎么写作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烹饪本科专业,使烹饪本科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1993年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曾从该院食品工程系硕士招生指标中分得以烹饪科学为研究方向的两个名额,从而开启了中国烹饪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河.200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从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烹饪专业在职研究生,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烹饪专业师资.

作为全日制学校教育的补充形式,各种形式的烹饪技术培训班在20世纪80年代末也得到迅速发展.1982年,由原商业部饮食怎么写作局与部分省市联合,先后建立了沈阳、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呼和浩特、烟台、南京、福州等9个烹饪技术培训中心(站).这些培训中心(站)都有较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较好的设施,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安排各自的培训计划.其中,沈阳培训站以培训宫廷菜为主,重庆培训站以培训四川菜为主,西安培训站以培训仿唐菜为主,各有特色.这些培训中心(站)既担负着为各地培训技术人才的任务,又发挥着饮食业开拓经营示范的作用,成为集教学、经营、科研三者于一体的教育中心.后来,商业部这种“以店为站,营训结合”的教学形式被各地饮食业、旅游业和劳动部门广为采用,各种形式的烹饪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受到广大在职厨师和初学者欢迎.

在20世纪的100年里,中国烹饪教育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提高,逐步形成了从初等、中等到高等,从全日制到函授、夜大和自学考试,从学历教育到岗位培训,国办和私立并存,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的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