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述略

点赞:19277 浏览:835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新式高等教育非常落后,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少,而且大多赴省外高校学习,时称“国内留学”.本文对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的脉络进行梳理,以期对此时甘青宁地区的回族“国内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关 键 词 】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

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的回族学子通过自费或官费在国内专科以上学校深造,其性质与目的实等于教育发达省区向国外派送留学生,因此当时有“国内留学”之称.而且当时甘青宁地区出国留学还未形成风气,加之出国留学花费高、时间长,缺少现实基础,“国内留学”便成为甘青宁地区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上成之选,针对甘青宁的回族而言则更是如此.

一、民国时期甘肃省回族的“国内留学”

甘肃首批赴外省高校求学的回族学子是靠马福祥资助的.马廷秀、海涛是在兰州回教劝学所创办的清真第一高等学校完成小学学业,后考入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打算赴京深造,但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于成行.后来两人多方求助,终于得到了途径兰州的宁夏护军使马福祥的资助.当时马福祥捐助银元1500元,并向全省官绅工商各界与他有联系的人士征集募捐,得银币4000余元,作为保送回族学生赴京深造的基金.①1920年春,马廷秀考入国立法政大学,海涛考入北京外交俄文专科学校,兰州籍回族学生苏连元也考入北平某高校.后来在马福祥帮助下经甘肃省财政厅批准,在宁夏青铜峡设卡,对过往皮筏征税,每年得银币4000余元,全部用作回族留学生的基金.其后,马福祥还将兰州、临夏等地学习成绩较好者保送至北平学习,分别就读于北京的军需学校、高等警官学校、宪兵学校、保定师范学校.②这些学生在北平各校陆续毕业后,大部分都到了马鸿逵部队谋职,最后又随马鸿逵来到宁夏,成为马鸿逵统治宁夏时期的军政骨干.③

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述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留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甘肃临潭县的西道堂是当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伊斯兰教派,它大力提倡民族教育,为西北回族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④第一任教主马启西时期,就积极兴办民族教育,其后历任教主也是如此.西道堂《组织》中第7条《教育》中规定:“本道堂内之教民,除受回民教育外,并注重国家教育等毕业后择其优良而有志愿者,资送中学或大学.”⑤.《西道堂史料辑》中记载,民国时期西道堂培养的学生中有20多人进入外省大学或大专深造,其中回族学子有7人.

二、民国时期青海省回族的“国内留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平的国立蒙藏学校和南京的政治学校附设南京蒙藏学校,每年均到西北民族地区招收学生,当时仅在南京蒙藏学校读书的青海籍回族等民族的青年学生就有80多人.⑥《青海学人录》中记载有:南京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教育专科的赵文远,1932年考入南京政治学校蒙藏版农业行政科的穆建业等.据《青海学人录》统计,1920年至1949年中,441位“国内留学”者中有回族学子29人.⑦

1940年以后,由回中和昆仑中学而赴京、沪、宁等28所高等院校深造的学子有71人,其中有回族26人.⑧1946年昆仑中学校友会还设立了奖学金,每年分两次发放.这些省外游学毕业的学生有的回到昆仑中学任教或担任学校管理工作,个别的还有弃教从政或投笔从戎,为当时地方政府怎么写作.⑨比如高文远,毕业回省后任青海省教育促进会上五庄分会教育长,后任教育长.他致力于回民教育,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内地深造.⑩穆建业毕业回省后曾担任省立西宁高级中学校长、青海省回教教育促进会委员、青海民国日报社社长、青海省政府秘书处科长、主任秘书等职.B11

三、民国时期宁夏省回族的“国内留学”

宁夏省中学生多由省教育厅选送,或考生本人投考国内大专以上学校,民国28、29年间,其省外留学生多是自费.《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中记载,1930年宁夏省政府规定国内专科以上学生予以津贴,并规定省费补助暂行规程,名额定为20名,每名每年补助240元.1934年名额增至25名,后又增至40名.1935年订立《宁夏省国内留学生补助费暂行规程》和《宁夏省国内留学生毕业后回省怎么写作办法》,1938年又规定考选学生以实科及教育科为主,要求回省怎么写作至少3年.1939年将补助定位大学生每名每年240元,专科学校每名每年160元.其后“补助办法”将补助名额增至50名.补助费最多每人每年360元,最少160元.B12

十年间共选学生80多名回族、蒙古族、汉族青年到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北平民国大学等高校学习.其中也有许多回族学子,如北京大学东方语专业的冶正纲和马福龙、南京大学的纳长骐、北京师范大学的冯新泽等等.因宁夏省从1935年起便定有《宁夏省国内留学生毕业后回省怎么写作办法》,这些留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宁夏从事行政或教育工作.

四、结语

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人数少,这不仅是比之甘宁青地区的汉族学子要少,相较于其他东部省区甚至云南、陕西等地的回族来说也是落后的,其原因是因为西北地区风气闭塞、受宗教因素束缚太重、大多数回族家庭经济困难以及甘青宁地区基础教育落后,许多学子无力考取外省高校,因此甘青宁地区回族“国内留学生”多靠政府、宗教团体以及开明人士资助,在报考高校时还会获得一些优待政策.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因其边疆性质而受到国家教育政策以及生活补助上的优待,一方面也反映出甘宁青地区回族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

这些回族“国内留学生”虽然人数少,但他们能够积极外出求学,也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先锋精神.他们的专业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中文、历史、新闻、畜牧、地政等领域,学成后大多回省或从事行政工作、或从事教育工作、或投笔从戎,在本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内大有作为,显示出甘青宁地区回族新式精英分子积极参与政治社会活动、开创回族社会新风气、推进新式回民教育的优势力量.他们为甘青宁地区回族社会思想、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地区的社会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注 释】

①②③马廷秀.早期甘肃回族大学生赴京就学概述[A].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C].兰州: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15:190;192;193.

④丁国勇.回族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94.

⑤顾颉刚,王树民.甘青闻见记[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205.

⑥张学强.西北回族教育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24.

⑦杜小明.青海教育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299.

⑧喇秉德,马文慧,马小琴等著.青海回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4.

⑨汪溶.建国前青海回族教育及昆中兴办概况[A].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C].北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181.

⑩B11青海省地方史志学会编.青海学人录·1920-1949年青海就读高校学生事略[Z].西宁:青海西宁印刷厂印,1997:94;55.

B1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Z].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57.

【作者简介】

刘慧敏(1987— ),女,四川省南充市人,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201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回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