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动机意义

点赞:23888 浏览:1073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动机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体育舞蹈教学特点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学习体育舞蹈的意义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在高职高专体育舞蹈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体育舞蹈是一种能促进国际交流的、不可忽视的运动 ,是一项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的综合性艺术 , 是融舞蹈、音乐、服装、风度和形体美于一体的高雅体育项目.它横跨体育、艺术、教育三大领域 , 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良好的锻炼价值.体育舞蹈于2 0世纪初由英国皇家舞蹈协会收集各国舞蹈精华加以整理改编 ,归纳为两个系列 10个舞

种向全世界进行推广.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它就深受我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1992年 ,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世界各国体育舞蹈艺术家以其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引起了体育界内外的广泛重视.1993年被列入第 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表演项目.目前 ,这项运动已风靡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我国也呈蓬勃发展之势.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短短几年时间便得到了迅速普及与推广,成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又一形式和教学内容.

在高职高专体育选修课中,由于课程周期短,更注重时效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最想达到什么效果,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一般来说,影响动机强度和方向的因素有两大类,即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内部需要是指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它是产生愿望和推动行为的力量,引起人的活动.外部条件是指环境因素,即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各种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因素.个体的行为可以由需要引起也可以由环境引起,但往往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近些年来,社会认知理论对体育运动领域整个动机研究的方向所起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该理论主要从社会评价、自我效能和目标定向等方面对动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包括男310人,女310人.

1.2研究方法

1.2 .1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高校教学改革和体育舞蹈教学方面的书籍多部,研究论文十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

第一步:问卷的设计本调查根据问卷编制的一般原则和实际研究的需要编制了调查问卷,从学习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

第二步:问卷的测试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选择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选修体育舞蹈学生,作为试测对象进行了预测.根据试测结果,对问卷中个别题目的备选答案进行了修改和增删,使问卷的设计更趋于合理.

第三步:被试抽样本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选修体育舞蹈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620人).

第四步:数据收集用修改后的问卷按统一时间要求进行施测并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620份,收回620份,有效问卷620份,男310人,女310人.

第五步: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取得有效答案和得分用SPSS(11. 5)软件录入数据,并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学生选修体育舞蹈的问卷调查表明(表1)有75.4%的学生为了兴趣而参加选修,有24.6%的学生是为了学分而参加选修.可见高职高专学生对热衷于体育舞蹈运动的心理满足的意识较强,舞蹈运动所具备的训练正确体态,加强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及充实业余生活等多种功能,从一开始就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舞蹈选修课的这种状况说明:社会的发展使高职高专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需求,而追求全面发展,多才多艺已成为大势所趋.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既能达到身心健康目的又可以完善自身,充实生活的同时又能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一定的社交能力.

经过问卷分析,喜欢选修体育舞蹈课的同学,他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很多,主要集中在社会交往、健身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的作用,这些是由体育舞蹈的教学特点和功能决定的


2.体育舞蹈的教学特点

2.1体育舞蹈中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音乐是体育舞蹈教学的灵魂,动作是表现形式.在练习中反复听舞曲、听重音、抓节拍,如听不出舞曲的重音和节奏,将无法起舞.舞蹈动作不仅要表现出音乐的节奏,还应表现出音乐的内涵.音乐与动作的配合一致是该项目的主要特征,只有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风格特点,与动作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才能使音乐真正起到灵魂的作用.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中,音乐的伴奏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2男女双人配合是体育舞蹈的主要练习形式体育舞蹈的主要练习形式是男女双人的和谐配合.男女通过身体各部位动作及其配合,以全面、多样、直观的方式展现各自的形体美与气质美,展现动作的流动美和静态造型美.保持自我重心的稳定与平衡是双方协调配合的前提.双方在共舞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重心稳定的相对独立性,不能有依赖对方的感觉和动机.男女双方的相互衬托、交相辉映,赋予了体育舞蹈丰富的表现手段,强化了它的艺术价值.

2.3体育舞蹈的动作表现特征体育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是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情感的无声语言.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形体训练,加入大量的舞蹈动作训练内容,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完善动作技能、身体姿态,使学生具有优美的身体形态和良好的表现力.

3.体育舞蹈的功能

3.1体育舞蹈的审美功能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人们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它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的全过程中.体育舞蹈是融体育与艺术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包括着十种不同风格的舞种,其动作内容丰富,各类动作风格各异,充分体现不同美的特征.不同舞种的动作都能体现出韵律、协调、柔美、优雅的健美气质.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但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还能陶冶美的情操,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因此,体育舞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3.2体育舞蹈的健身功能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对人体的身体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体育舞蹈在音乐的伴奏下,人体通过各个关节、各部位肌肉的协调活动,创造变万化的舞步和姿态,同时通过身体的各种形态动作,起到全身运动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一些学者就对体育舞蹈的健身作用进行研究,对人体的能量消耗和生率变化等生理指标做了测定,并和其他运动项目同类指标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非常好,适用于各类人群.

3.3体育舞蹈的社会功能性

3.3.1表达与交流情感的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人们迫切需要发泄心中的情感.体育舞蹈就是运用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团体舞、交谊舞等各种自娱性舞蹈都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高职高专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动机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舞蹈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3.2娱人娱己的需要.在学习、工作之余,人们需要通过娱乐活动消除疲劳、调节神经、愉悦身心,体育舞蹈则是最佳选择.比如拉丁舞腿脚的运动、腰胯的扭拉、臂的摆动,可以让人全身得到锻炼,优美的音乐,激昂的节奏又能让人抛却烦恼,投入到欢乐的艺术天地里,全身心得到放松.

3.3.3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表达的艺术,不同的人通过这种艺术化的人体动作的文化传承,很容易便将这种向上共进式的艺术情操传递到每位客体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的熏陶”.

3.3.4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直接的课堂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实现的,但仍需要大量的课外教育来补充,体育舞蹈就是一条途径.它所具有的超语言和文字的文学传递功能在娱乐中发挥它的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作用,从而达到它的提高素养、交流文化的作用.

3.3.5许多美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体育舞蹈”是无声的语言形式,是自娱手段,是爱情手段,也是社交公关手段.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体育舞蹈在未来社会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4体育舞蹈有促进身心和谐的功能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能消耗降低、体脑倒置,而体育舞蹈可以使得人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在欢快、优美的旋律音乐中以线型的滑步活动,给人以节奏感,可以体会到无穷的韵味.这里的“节奏”是与人的气息及心跳频率有关的生活规律.和着音乐踩出节拍,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愉悦,获得艺术性的提高.体育舞蹈可以缓解未来社会工作的压力,舒缓人们的心情.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得出,众多体育舞蹈爱好者在连续几个小时的训练后,心情愉快,学习轻松,他们的身体状况也因经常跳舞而越来越好,不再轻易生病.一切的成就和财富都始于身心的愉悦.身心具佳才是健康,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如此.

总之,体育舞蹈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是学生们喜欢学习体育舞蹈的主要原因,也是学习体育舞蹈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体育舞蹈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通过舞蹈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而且能有利地推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促进高职高专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