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新机制

点赞:20159 浏览:931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尹析明简历:

男,汉族,1960年10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党员,教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四川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大学文化,理学学士,1977年参加工作.2000年被评为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优秀校长.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今年的前夕,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许多代表热议的话题.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当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和标准体系、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强化内涵质量提高、深度构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改革试点促进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等六大主要任务;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纲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职业教育已肩负着为推动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实现产业强国的中国梦、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一线、高级及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拥有74年史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传承培养具有“工程师之素养,技工之身手”的育人传统,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提高学校的社会怎么写作能力为宗旨,以建立健全制度为保障,以满足多方需求(毕业生、企业、学校的发展)为前提,以解决企业和社会产业发展的问题为切入点,以6大纺织产业园区为平台,以200多家合作企业为依托,以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学校良好的科研机构和设施为基点,将学校的优势与产业的发展深度融合,切实探索“职业教育、兴国之道”的路径,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机制,为产业发展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我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首先,我国正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需要创新性人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贸易大国,占世界贸易品份额的30%以上.2012年出口2500多亿美元;纺织服装也是我国是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出口总额最高、实现的贸易顺额最大产业(09贸易顺差78.76亿美元).

目前,纺织服装产业正以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为基本趋势,以全球视野、新材料、新工艺为发展新方向,(黄校)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其次,纺织服装产业人员结构与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截止2012年12月,我国纺织行业从业人数约2200多万.产业人员队伍庞大,但超过80%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受专业教育比重低,创新能力不足.

同时,国内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力量不足,在全国2000多所各级各类高校,仅90多所高校开设纺织服装类专业,开设纺织染整专业的高校则只有30多所.产业人员结构、创新性人才培养力度等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实施创新性人才培养急切的现实需求.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是学校发展的客观需求.我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是学校履行的社会职责的需要,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满足现行体制下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需要,满足将将学校的办学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提高学校引领产业发展和社会怎么写作的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提快速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捷径.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与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我国纺织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求毕业生能够具有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及在企业持续工作时间长.我校开展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新需求.

首先,帮助企业解决专业人才方面的“两难”问题.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人员所占比例很低、高校的培养力度不够等,导致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招录难”和“留住难”的两难现象.

企业录用新员工难度大,如我校纺织类的2013年的毕业生就业十分紧俏:截止2012年12月底,我校的纺织专业、染整专业等均100%签约;2013年1月后,其他的纺织企业在我校根本招录不到毕业生;与“招录难”同时存在的是“留住难”.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由于多种原因(包括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不足而影响发展等)离职的现象普遍,毕业生在企业的工龄较段.开展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满足企业对毕业生新要求.


其次,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后续发展需要.企业为了解决专业人才的“两难”困境,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优秀传统、岗位职责),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包括工作待遇、发展空间等)的同时,十分注重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和潜能的培养.通过为毕业生提供学习进修、提升层次、优先发展、住房帮扶等措施培养企业的中坚力量.

企业对毕业生新的需求,为我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产业环境.

我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念

“立体”的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立体”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是指构建企业、学校、毕业生三方的利益共同体,通过企业、学校、毕业生三方联动培养人才;采取项目引导、前沿研究、校内、校外、实验室、车间、课堂、生产现场、全方位结合培养人才;建立“岗位重叠式”(校内科研助理、企业研发人员)的人才培养方式;并将参与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学历提升相结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新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职业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建立校内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

我校按照《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9]97号和《关于贯彻落实<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通知》(教技司[2009]69号)的规定进行.

根据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出台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文号:(2012)165号),就创新人才培养、经费保证、师资配备、工作模式、考核办法、福利保障等进行规范.具体措施包括: 毕业生与学校、企业签约,确保毕业生的权益.凡我校优秀的应届专科毕业生,由个人申请,经导师(教授或有项目支持的副教授)推荐、学院学术委员会考核审查,校学术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企业签约后进入我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成为学校的科技助理(学校外聘职工)和企业研发人员.其薪资待遇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支付的薪资、项目资金,由学校、企业及项目组三方共同承担.学校每月固定支付总金额不低于1600元,企业参照员工工资水平支付(前三个月参照见习员),项目组按照项目的经费情况予以补贴,学校负责为毕业生相关社会保险(详见附表1).

创新性人才培养渠道――项目.毕业生在企业和学校“双岗”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承担学校或校企业合作项目(包括:产品研发、技术研究、工艺改革、设备革新等项目)研制为依托,开展科研创新工作(详见附表2).

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路径.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出台文件,整合校内专业学院、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继续教育中心、目标办(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等机构,并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二级学院撤建的要件,联合校外产业园区、企业等跨界协作,为进入创新人才提供学历提升(争取将其参与的研究工作作为教学计划科目之一计算相应学分)、社会保险、企业待遇(高于该单位高职专科毕业生待遇)等方便,共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以专业影响力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受我校专业(行业)优势的影响,广东开平信迪染整厂有限公司、雷迪波尔时尚服饰有限公司、裕民针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我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

以校友资源为依托.70多年的办学,积累了大量的校友资源,校友创办了300多家各级各类企业,这是我校的财富.四川远见集团、重庆乾宏纺织有限公司、四川斯科瑞电气集团公司、成都金腾达服装有限公司等校友企业率先参加我校的创新人才工作.目前,凡知道我校创新人才培养信息的校友企业,正积极与学校及相关部门联系,表达参与创新人才的意愿.

创新人才工作实施情况.创新人才工作开展情况.我校9个二级学院中有5个学院(材料与环保学院、艺术学院、服装学院、纺织学院、电气学院)先后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占二级学院总数的56%;招收创新性学员数量:13名(其中材料与环保学院6名、艺术学院2名、服装学院2名、纺织学院2名、电气学院1名);与企业签约的创新性学员12名,占92%;创新性学员平均月收入高出成都市高职平均月收入(2500元左右)30%,高出我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2800元左右)16%.开展科技(研)项目8个(其中企业技术研发项目6个,占项目总量的75%;校内纵/横向项目2个,占项目总量的25%);实现经济价值数百万元,企业间接实现经济价值达千万元以上.

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初步效果.自我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以来,虽然时间短,但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明显,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研究方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明显提升;

2.学生的经济收入增加明显(高于直接工作的毕业生薪资水平);

3.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直接经济价值数百万元,间接实现经济价值达千万元以上);

4.学校的科研项目极度加快(5项省级科研项目结题、6项企业和其他项目即将完成);

5.初步实现毕业生、企业、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6.为学校的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我校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认为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实现产业强国的中国梦、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一线、高级及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兴国之道”的职教“中国梦”,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并将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尽量多方协作开展和实施;

2.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3.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同步进行;

4.充分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探索在现行体制内解决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学历提升的通道;

5.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为上、人才培养至上的原则,学校的经济利益必须要让位于参与毕业生和企业.

总之,要贯彻党的十八大有关职业教育的精神,努力实现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纲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落实鲁昕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指示,履行高等职业院校的职责,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赋予高等职业院校的兴国之道的使命,就必须很抓落实,勇于创新.我校所探索的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只是抛砖引玉.我们相信: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研究,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定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真正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