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对大学教育的

点赞:11320 浏览:460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增长而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文章从学校的角度剖析了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大学教育中增加实践环节、进行创新教育和加强就业指导等解决就业难的思路.

关 键 词 :就业率;就业指导;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51-02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而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的状况是:

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80万增加,教育部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达到415万人,2007年达到了495万人.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2001年34.5万,2003年63.67万,2004年70多万,2005年达到75万,2006年120万,2007年150万.现在,我国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约15%,这意味着我国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与此同时,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大学生将遭遇就业寒冬.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时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上升到80%.2003年毕业生212万,时值“非典”期间,企业减缩就业指标,学生就业心理受到创伤.后经党、国务院统筹、多方协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70%,高职专科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为本科院校61.3%,高职院校就业率不到40%.截止九月教育部公布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

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好,中、西部不少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人才,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达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1:1.26,本科生约为1:1,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信息技术人才、农业科技、环境保护等毕业生需求旺盛.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除了扩招、市场容量不足和就业壁垒重重等原因,就学校来看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晚,经验不足,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学校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不畅

畅通的就业渠道是学校学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不能掌握充分的信息.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每年数十次的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一样,拥挤不堪,成功率不高.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人员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与相似度检测,特定的岗位与特定的工作角色决定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与市场.必须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了解行业就业状态与动态,并拓展就业市场,探索就业辅导的新路子、新举措,而这种联系不畅就会影响就业率.

(三)就业前培训的缺乏

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很好的规划,定位不准,眼高手低,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又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的场所紧张、胆怯,不能自信的展示自己,错失了就业的良机.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规模太小,专职人员少,满足不了难度越来越大的就业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使得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就业工作需要.

三、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的思考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教育来看,作为金融专业的老师,通过实践,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增加实践环节

目前高校普遍的一些做法就是建立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基地.这种做法值得推广,一方面学校可打开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又方便了企业挑选人才,达到“双赢”的目的.如金融专业可以与当地的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专家来学校讲座,学生去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等,这样学生拓宽了视野,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以后会更快适应市场.

此外,学校也可以创造环境,提供学生实习的机会,如金融专业可以建立金融实验室,开展模拟股市操盘手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实战打下基础.

(二)创新教育

现代企业的利润产生不是靠模仿他人的生产方式和简单重复生产,而是靠面对创新周期密集化竞争的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再是仅仅依靠某个单一的“企业家”,而是靠企业生产团队的整体创新力.企业需要创新,高校就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才会有需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各门课程的老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介绍给学生,如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讨论金融热点问题,如人民币升值问题,国有银行上市问题,银行利率风险的研究等,学生通过查资料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老师将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和学生交流互相启发,不仅为以后写论文打下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以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对大学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就业指导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通过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高校应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做好升学择业的心理辅导工作,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政策和技巧,了解求职的过程及应聘手续的等环节.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勇敢地“推销”自我,主动的寻求就业的机会.主抓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各院系的有关人员,要切实认真负责,做到上下信息畅通,把国家的政策和就业的信息及时返馈到学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