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点赞:16945 浏览:724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有利于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以通信技术专业为典型案例,在实践中探索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衔接、课程内容衔接等.

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通信技术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关 键 词 : 中高职衔接; “3+2”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80-02

1.中高职衔接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其一项重要内容,使得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同时《教育部关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2012年开始我院通过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人才,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构建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项目.在实践中探索通信技术专业中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学模式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接口标准的衔接等,形成新范例,促进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招生和教学改革、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推动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满足地区高技能通信技术人才需求,同时对我学院其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建设发挥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带动中职教师的科研、教改能力的提升.

2.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目前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一些基本模式: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 3 年或2年) 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这种衔接模式在课程体系一体化上是最值得借鉴的,但是五年的时间过长,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倦感.

2)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这种模式下,学生既要复习三门必考的文化课,又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顾此失彼.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没有实现完全的对接,教学内容重复夹杂,不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严重影响学生质量.

3)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 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对口招生模式,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往往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非专业对口衔接,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技能训练课“倒挂”,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3.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根据苏州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分别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中职教育对象是以初等教育毕业生为主要生源,文化基础课知识薄弱,中职通信专业是以培养通信产品生产、应用人员为主线,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具有扎实的通信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在电子通信类企业生产、怎么写作一线工作的、熟悉电子产品组装检测、产品销售,具备一定的生产指导、组织与管理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具备升入高等职业学院对口专业继续学习的能力.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加强文化基础课,使高职生掌握更为系统和专深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更强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成为新一代光网络技术领域第一线所急需的设备维护、网络组装、工程实施等专门岗位的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2 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所在,应根据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中职、高职分别的职业岗位的要求,形成分层的由中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区分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差异.建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应从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通过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为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定位,中职教育重点培养面向生产、怎么写作一线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作用;高职教育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怎么写作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建设以“能力本位”的模块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推进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

课程体系的构建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通常一个专业对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专门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并涵盖相应的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课程开发应以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为基础,采用“项目任务分析”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规范、工作内容和性质确定工作项目、任务;然后分析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按照工作性质、逻辑关系和相关性,遵循教学规律,设置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 与中职校的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才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工作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职阶段职业岗位定位为: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产品检测与维修、计算机与网络安装与管理,高职阶段职业岗位定位为:网络维护与管理(光传输网组建/维护、通信工程监理、宽带接入、数据网络组建/维护、交换设备运行与维护)、产品营销,制定3年中职+2年高职的“3+2”课程体系.实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专业选修课、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素养的对接,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

3.3 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模块化设计,分段实施.学生在中职期间应完成4学分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学习;在高职阶段应完成4学分人文素养类课程选修,同时应在每学期参加一定数量的专业讲座.在公共课上,英语课程在中职阶段的教学应紧密结合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在高职阶段教学则应以专业英语为主,教学内容主要为电子产品的英文使用说明书等专业内容,由专业教师授课.数学课程教学应适当考虑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的部分内容,为专业课教学打好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内容要加强与电工技术课程的沟通与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加强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结束时安排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B等级证书考试.专业课程上,专业课程的教学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实施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学生为本,以任务实施为导向,突出应用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增强职业职业意识,训练其综合职业素质.实践与理论教学比例超过1:1.实践教学包括认知实习、实验、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实践等.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及考核,可以集中安排技能训练.

3.4 招生与转段升学

依据市教委的规划,在试验阶段“3+2”中高职衔接试验专业纳入高职自主招生范畴,进入当年的高职自主招生计划.


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的基础上,经选拔、推荐,由高职院校审核、录取的学生,在校期间学完规定的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时就开始升高职的报名,并在中职学习期间,必须通过由高职院校组织的以下五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统一考试:《电工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各门课程的考试安排在每门课程的施教学期的期末进行,学院按照入学原则,对提交申请的考生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考生即为学院预录考生.

3.5 教学与学生管理

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但5门专业核心考试课程的课程大纲、课程授课计划、课程教学内容可由双方讨论提出或以高职院校为主提出,课程考试试卷由高职院校提供.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工作.统筹协调中高职学校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的提升,前三年课程中可由高职院校派出教师进行教学,其余课程由中职院校教师承担.学生管理方面,分段管理,中高职衔接前三年由中职院校进行管理,后三年由高职院校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