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若干途径

点赞:9868 浏览:360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笔者通过精选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尝试探讨一些渗透德育的教学途径——选择隐含德育内容的课内外资料;依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隐含德育内容的资料.

[关 键 词 ]德育 《历史与社会》 资料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69-02

德育,顾名思义即道德教育,有广义德育与狭义德育之分.其中“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的德育是学校德育(以下简称德育).德育隐藏在校园的一切活动中,包括践行学校办学理念、打造校园文化、构建课程等.其中在课程构建方面传递德育,即在日常的学校课程中传递道德知识,陶冶人的情操,是实施德育的较为重要的形式之一.

“《历史与社会》是在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公民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课程总体目标是对新型公民素质的培养,核心是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是每一名《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笔者基于个人教学经验,通过选取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尝试探讨一些恰当的渗透德育的教学途径.

1.选择隐含德育内容的课内外资料

选择隐含德育内容的课内外资料是探究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途径的第一步.《历史与社会》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料,但并非是显性知识,而是隐性知识.这就亟待教师在认真剖析教材的基础上,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德育资料.

例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之第一子目《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呈现了一幅《古代希腊》地图.这幅地图展现了古希腊的地理全貌.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利用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如果利用这幅《古代希腊》地图,结合教材文字资料“欧洲南部的希腊半岛,东邻爱琴海.这里山峦起伏,海岸线曲折,海上岛屿星罗棋布等”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和城邦国家的建立,使得城邦内的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加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教师选择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这恰恰是践行《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同时也在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渗透.


另一方面,《历史与社会》教材蕴含的德育资料毕竟有限,有时适当选择相关课外资料进行德育渗透,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材德育资料不足的问题.

例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通过引用一些图文资料,如《美利坚民族的形成》、《17世纪欧洲的咖啡店》等,来帮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促进了大陆迁徙,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的眼光.但是,有限的图文资料不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这时,教师适当引用一些相关的课外图文资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比如,运用几幅《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地图》,揭示欧洲人对世界了解的变化过程;运用《14世纪前后欧亚商路的地图》、《新航路开辟商品交流路线图》帮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学生的全球视野意识在无形中树立.

2.隐含德育内容的资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选取隐含德育内容的资料是前提,如何将所选资料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与前者相比,更为重要.

案例:

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之《海洋对人类的影响》为例,本课的课标要求——“描述世界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教材编排特点一一借用地图与图片等形象事物辅助说明相关内容,这符合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易接受直观形象事物,课后思考题的设置,真正使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将本课学习内容学以致用;学生情况——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换之际,对本课的地球知识、地图知识有一定的储备,对海、洋等地理概念的理解不明.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情,教师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利用《世界地图》,区分海与洋的概念;学会在世界地图上准确填充四大洋的位置;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一一分组讨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后展示讨论成果.在上述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搜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与合作意识,理解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海洋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学目标中隐含德育的内容包括在“学生填充四大洋位置的过程中,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的过程中,形成对信息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合作意识,理解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海洋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材蕴含的德育资料,包括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帮助学生理解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海洋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图片——《海上石油开采》《潮汐能发电》《海岸风情》《马六甲与苏伊士运河》.另一方面,教材蕴含的德育资料毕竟有限,师生共同搜集一些相关课外资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实教学内容. 依据上述分析,教师可设置如下教学流程: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若干途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一,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准备上课教具——地图,布置学生搜集海洋对人类意义的相关资料.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讲课时对知识进行分类并形成相应的策略:1.通过阅读教材可获得的知识,即知识的存在点,让学生自行找出.2.课标要求中的重点特别是难点知识,利用《世界地图》,采取探究性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分别攻破.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主题,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导入环节:教师引入时政新闻“中日钓鱼岛之争”,设问“为何中日两国对钓鱼岛展开激烈争夺”——这反映出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学生在此环节,大胆猜想和揣测.

第三,基础知识学习部分:

教师利用《世界地图》,以举例和图示方式帮助学生区分海与洋的概念.随后教师提问学生“世界大洋的名称是什么”,“你是否能在世界地图上(教师课前绘制在黑板上的与学生手中的地图册地图)标出”.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在黑板上、地图册上填充四大洋的位置.教师展示学生的填充结果,并点评.

随后,教师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后就学生的汇报内容予以点评,总结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海洋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意义,海洋的资源意义,海洋的交通意义,海洋的渔业价值等”,并在黑板上予以展示.

第四,小结.教师就学习方法进行总结——“是的,我们要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利用有关资料、图片、地图等说明某一问题”.

最后,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教师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多媒体上清晰地展示出来.

本课教学围绕教学目标,按照上述教学流程依次进行.课堂的生成效果基本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讨论“海洋对人类影响”的问题时,涉及到“人类对海洋的破坏”内容.这属于教学预设之外的内容,它反映出学生搜集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之大,另一方面,这也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海洋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渗透德育,是一件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性工作.它充分考验着一线教师对于课标、教材、学情等因素的宏观掌控能力.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暂谈上述几点,希望得到业内人士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