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探微

点赞:3507 浏览:97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小学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目的与作用不完全在于发展与丰富当今的教育理论,而是应该充分利用课题研究这个载体与平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并以此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意识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改变,读书学习的持续,研究能力的提升.

关 键 词 :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51-04

近年来,开展课题研究在许多中小学教师中已经蔚然成风,这是新课程改革与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结果,也是教师在今天新的形势下认识与行动上的升华: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提高,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也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所创新.正因为如此,课题研究作为一种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促进学习、提高能力的载体而受到重视与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

然而,通过与一部分进行过课题研究的老师的交流和讨论,发现这些老师虽然研究过一些课题,有的还是省一级的课题,有的也结了题,但要说他们的专业有了什么样的发展与提高,或者说提高的程度有多大,还真不好说.因为他们对自己提出来的研究问题有的是模糊不清的,有的不是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真问题,有的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还有的通过研究并没有真正学会一种研究的方法.总之,这些老师的课题研究有一种流于形式、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倾向.这与倡导通过课题研究来切切实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改善的初衷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那么,怎样通过课题研究这种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学习与训练促进专业的发展,或者说,课题研究究竟能使自己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呢?这就需要在课题研究中一方面不断汲取、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反复地揣摩、体验研究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我想,我们研究一项课题,必须做到至少在某一点上或者某一方面使自己确有所得、所感、所悟,这才能真正体现出课题研究在促进我们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中的价值.

一、 以课题研究的问题取向,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专业发展与成长,与这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认识、热情以及对工作本身的研究分不开.只有对工作抱有巨大的热情,并且持续不断地研究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促进专业发展.一个人有没有问题意识,能不能主动地、自觉地发现问题,并且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问题是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在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无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深化过程,就是对工作在认识上的升华,这也是工作质量提高的前提.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对教育未知领域的探索,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教育规律的过程.所谓教育科研的课题,就是针对教育科学领域内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只不过是研究的范围、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而且集中体现在一些具体问题上.

我们把课题研究首先定位于问题,实际上也是由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课题研究,是一种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它有别于专业研究人员的以建构理论体系为重点的研究.因此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课题这样一个载体,对某些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系统、并且较为深入的思考,寻求它的解决之道,以不断提升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其实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形成了对某些问题的独特看法,拓展了思路,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能力,达到了专业成长的最终目标.

当然,问题还不完全是课题,课题和问题还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分,但二者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问题是课题构成的主要因素,是课题的前身,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开始.所以说,要研究课题必须学会从提出问题开始,要提出问题当然就需要学习,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课题来源于问题,课题中含有科研性的问题,研究课题就是对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问题的真伪性进行辨别,使问题必须是个真问题,是影响我们教育教学效率、效果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大问题.例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把“对话”变成“问答”,把“自主”变成“自流”,为夸奖而夸奖,有活动没体验,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泛化”与“神化”而导致的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 以课题研究的严谨与缜密,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财团创始人稻盛和夫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等于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在这三个要素中,最关键的是“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方式决定着事业的方向,可以指引我们走向健康的发展途径.[1]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倡整体思维方式,他认为应把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否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些零碎的瓦片、木椽、窗格子,看不见整体结构和大厦,难以形成独具创见的智慧.[2]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价值或者意义何在?他人对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如果有了研究,已经有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在什么范围或边界内研究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具体研究这个问题的什么?研究这个问题要分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做些什么?预期能取得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有什么保障措施能够保证这个课题研究顺利完成?研究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什么困难或问题?这样思考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地认识与理解所提出的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单项思维为多向思维.思考的全面性对理解教育的复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题研究在讲究对问题全面思考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充分挖掘它的内涵,体现自己研究的特点,要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就需要关注它的高度,或者说思考的深刻性.

例如关于什么是一堂好课,叶澜教授研究认为,一堂好课是:(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3]文喆认为,一堂好课要体现下列特点:(1)学习内容要适切;(2)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3)学习形式应多样;(4)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5)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4]王光明、张春莉认为,一堂好课是这样的:(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5]虽然都是对什么是一堂好课的研究,但思考的维度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他们就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对我们发展与成长的关键作用.

三、 以课题研究的广博约取和筛选鉴别,促进我们的读书学习

教师这个职业应该说是与读书相伴相生的,没有与书为伴的老师是不可能有专业的发展和成长的.实事求是地说,中小学老师从事课题研究,主要目的和作用并不在于贡献多大的理论成果,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促进老师们的读书学习,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终极目标.

在进行一项课题研究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占有与课题相关的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阅读、研究筛选,占领理论制高点.其实,这项工作在课题申报设计方案时就应该做了,因为要写好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要对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所有这些都需要研究者有比较高的理论起点.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阅读,通过对占有资料的阅读、梳理、鉴别,把自己的研究放在一个比较广阔的理论背景下去认识,从而更清晰地理解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确立研究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事实上,我们今天进行的课题研究,真正原创的可能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选题都是有人涉及过的,只不过是研究的角度、研究的对象等方面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研究任何一项课题,都会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如果一项课题在研究之前收集到100万字的资料,你认真地阅读了,通过你的甄别、思考,那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肯定要比你周围的人深刻得多,专业得多.这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不但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到了教育理论的支撑,而且是不可回避、不可逾越的过程.

课题研究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专题性的阅读,即对围绕课题而收集的材料进行阅读,因而阅读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这也是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之间一种很好的联结点.很多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也往往以教学经验替代教育科学,更有些教师因受知识储备、实践范围、个性特征等经验背景的制约,做出一些不完全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为来.通过课题研究,以相关的教育理论来验证、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使教学经验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教育理论来解释自己的教育行为,课题研究实际上就成为教学经验与教育理论的联结点.有一些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师,会形成工作和研究过程中的“高原期”,要找到前进的突破口,就需要专门的阅读.

专题阅读能够提升我们对研究素材的理性抽象和概括能力.课题研究在进行成果总结和表述时,需要获取大量研究素材并经过科学方法处理,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而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研究者缺乏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往往停留在一般的经验描述水平,枉有丰富的实证,却少精当的思辨,成果没有理论高度.在构建成果的理论逻辑框架后,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阅读”,即围绕研究的专题进行深入的比较性阅读,鉴别该专题多种流派(或模式)的不同内涵和利弊得失,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结合实际,形成新论.

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探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题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四、 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资料积累的完整,提升我们的研究能力

课题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再到评价、结果验证等一整套的研究过程.

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首先就意味着是真研究.当前有的课题研究,只有开题与结题,没有研究过程,自然就没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真梳理,深入思考,实验实践,没有研究的切实感受,真实体验,结题时资料多数是拼凑的,这样的研究自然不可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研究能力.

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还意味着是研究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真实而非虚检测,研究的问题是现实中真正遇到的、发现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研究而制造的虚检测问题.(2)实用而非作秀,研究的问题是实用的、对教师的教学有帮助的问题,而不是专家指定的问题.即我们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当前区域内教育工作者关注、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所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践.研究的结论是否有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和措施,是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解释了所研究问题的客观发展规律,是否有所创新和突破,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是真问题,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过程,才能研究得下去,也才能切切实实地提升我们的研究能力.

课题研究能够提升我们的研究能力,还表现在研究过程中资料积累的功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题的研究过程即是一种资料的搜集、积累和消化的过程.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又有一定技术性和学识功底的工作.研究某一课题,必须尽可能地占有涉及这一问题的所有资料,如果不全面,就可能出现偏差.因此,研究者要明确资料搜集的方向、范围、内容,只有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归类、分析、综合、提炼,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搜集资料的功夫要下在平时,一是搜集与自己研究的领域有密切关系的、最好是直接有用的资料,以便在阐述自己观点时能有依据,可以旁征博引;二是要搜集那些有利于把自己的研究引向深入的资料,这一点,往往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一项研究成果的深浅,甚至成功与失败,常常取决于这方面材料的拥有情况. 在课题研究实施和总结阶段需要积累的资料应该更为丰富,如基础性资料: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法律法规等;过程性资料:教案、随笔、体会、问卷调查;专题性资料:课堂教学研讨、会议记录、教学展示;效果性资料:研究论文、获奖证书、著作等.在收集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再一次地审视自己的研究过程.

总之,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我们系统地学习、缜密地思考、精心地设计、全力地践行、理性地反思的过程,只要每一个环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起来,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充分发展,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