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语文阅读教学

点赞:20051 浏览:932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也都进行过“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学生多数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与教师交流少,不愿公开自己的心事,对试题中的阅读题目心中没底,丢分严重.许多教师也埋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如何语文阅读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语文教学阅读教学阅读习惯主观能动性

一、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无疑会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许多教师却忽视读书习惯的培养来训练阅读能力,这就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彻底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意义

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2.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

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本人就是规定本班学生每个学期开学前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规定的寒暑检测作业;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做到浏览、略读、精读三遍,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习惯.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检测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可由教师指定读书篇目,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意,“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词、句、段是怎么写作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首先想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不是想知道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这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关.大家知道,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阅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感知则是理解的基础,理解的质量如何又取决于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感知文章整体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丰富意蕴.


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抓好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要通过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感知课文也要从作者的思路入手,弄清作者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作者有些什么表达意图.

第二,要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无论它是以抒情为主,还是以写景或叙事为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量.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到文章洋溢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初读课文如果受到了一定的感染,激发起一定的情感体验,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对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将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要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

三、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课文可提的问题是很多的,即使是一篇短文,除思想内容外,仅就语文基础知识而言就有“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一篇课文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突破课文,其他的次要矛盾也才会迎刃而解.以课文的主要矛盾为切入口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往往能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

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目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沿用的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到划分段落、逐段讲析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也容易造成教学目标过于分散而不明确.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打破这种模式,引出课堂教学的,激起热烈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再是平淡无奇,而是起伏有致,生机勃勃.这无疑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