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践与

点赞:33949 浏览:1571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遇到了办学定位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怎么写作社会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回顾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改革实践,分析存在问题,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三个层面,提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若干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2)01008104

PracticeandReflectiononAppliedUndergraduateUniversityConstructioninAnhui

ZHANGRongguo(CPCAnhuiProvincialEducationCommittee,Hefei230000,China)

Keywords:applicationoriented,undergraduate,university,construction

Abstract:Withhighereducationingintotheeraofpopularization,someofthelocal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especiallynewlyestablishedones,arefacingproblems,suchasidenticalpositioning,indistinctcharacteristicsofrunningaschool,weakservingabilitieorthesocietyandlowsocialacceptance.ReviewthereformpracticeofappliedundergraduateuniversityconstructioninAnhui,analyzetheexistingproblemromthelevelsofthecountry,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anduniversities.Focusonthescientificdevelopmentofthelocalpublic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especiallynewly-establishedones,andput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ortheconstructionofapplied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

近些年来,安徽省针对部分地方高校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盲目攀高求大、办学定位趋同、特色不明显、怎么写作社会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突破传统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分类模式,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之路.[1]

一、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改革实践

(一)先行先试,探索办学新路

1985年,安徽省政府和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了按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共建一所示范性应用型高校的协议,使合肥联合大学成为安徽省最早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1999年以来,安徽省升格成立了一批本科院校.2004年,由原合肥联合大学等学校合并升格的合肥学院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开始全方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2]在安徽省教育厅积极推动下,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也纷纷围绕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应用型发展路子.如黄山学院,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旅游专业特色鲜明.安徽科技学院,主动怎么写作“三农”,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农”文章有声有色.铜陵学院经济、金融、财会等特色品牌专业亮点频闪.

(二)成立联盟,抱团共同发展

安徽省教育厅跳出教育看教育,怎么写作大局谋教育,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指导原来各自为战的高校抱团发展.2008年12月,“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联盟”成立,简称“行知联盟”(取皖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命名).该联盟由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宿州学院、铜陵学院、皖西学院、黄山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滁州学院、池州学院、蚌埠学院、巢湖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安徽新华学院等14所本科高校组成.其中13所高校都是近10年来由高专高职“升格”的.[3]“行知联盟”的成立是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里程碑.

联盟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发展模式.以特色专业对口交流为突破口实行“对内开放”.6所高校首批拿出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省级特色专业与其他院校进行对口交流.各校在联合培养学生、共建学科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国际合作项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由14所联盟成员高校数学教学骨干联合编写的我国第一本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材已经正式交付学生使用.联盟已作为独立单位推荐6个专业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和跨校辅修专业及双学位制已纳入教学计划.

(三)示范建设,注重典型引路

安徽省启动了“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在全省东西南北中5个区域首批遴选5所高校探索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新模式.这些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造专业内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以学习能力提高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以“双能型”(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产学研及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3]

(四)深化改革,创新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突出职业适应性.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上,突出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体制上,突出学校和业界“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瞄准产业分类和职业分类,增强专业适应性.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在质量保障上,不套用传统的教学型本科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探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践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五)加强研究,重视顶层设计

近几年,安徽省通过省级教研项目、教学成果奖、委托课题、举办全国性及国际应用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等渠道,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属性和培养方式等认识逐步深化,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2010年4月,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9号),提出“努力把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4]安徽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以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核心价值取向.[5]省教育厅以“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为指导,整体部署全省应用型高校建设.提出地方高校要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怎么写作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6]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安徽省被国务院列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政府在9项改革试点中专门设计了“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改革试点”,制定了实施方案及2011年度工作计划.[5]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的体制机制尚未确立

人才培养体制、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管理方式还没有发生质变.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校的教学资源不够优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亟待重构.“双能型”师资紧缺,教学能力亟待提升.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比较简陋.

(三)企业的积极性不够高

目前,校企合作的难点在行业、企业积极性不够高.企业普遍缺少职业教育责任意识.学校负担过重,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四)联盟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行知联盟”刚成立两年多,属于松散型民间组织,体制机制都在探索之中.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主要靠协商协调,尚未形成利益核心和驱动机制,校际深度融合和资源共享还有障碍.

三、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一)总揽全局,加强统筹指导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6]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要求:“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7]

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地方高校发展问题的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地方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财政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实施“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6]和“示范性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计划”.

教育部召开全国应用型高校建设工作会议.组织专家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开发一批应用型课程资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校教材体系.支持条件较好的地方高校开展专业硕士教育.[2]

省级政府加强统筹,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应用型高校建设指导组,具体研究有关应用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制定政府规章,推进省市共建、校企合作.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参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义务和责任,对接纳高校学生实践性活动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定期发布产业发展报告和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型高校和学术型高校分别制定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提高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标准,确保2012年达到生均12000元.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指导“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改革试点”实施工作.加大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力度.引导高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合作,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成长互动合作,教育教学与企业(社会)互动合作.启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卓越农艺师、卓越技师等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由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等构成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

(二)以改促变,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同质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主要怎么写作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怎么写作等关键岗位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化机制改革.实现“五改变五建立”:改变高校独家培养机制,建立学校、业界、社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改变以教学为中心的单一培养机制,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立体培养机制;改变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现状,建立教书、管理、怎么写作综合培养机制;改变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建立理论和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机制;改变教学评价以学校评价为主,建立社会评价为主的机制.

(三)内涵发展,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教学改革,实现“六个转变”.培养目标由学术性向应用性、复合型、创新型转变,培养方式由强调学科教育向突出专业教育转变,培养内容由“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变,教学方法由课堂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教学主体由“教师主宰”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转变,教学评价由教师教得好、学生听得懂向学生学得好、好就业转变.

建立高校与企业“双挂”(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挂职)、“双聘”(学院、系聘任企业人才)制度.建设专兼结合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块化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结合、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8]

(四)整合资源,优化办学条件

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办学等投入激励机制,盘活存量,用活现量,激活增量,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有效利用国内外贷款,改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条件.

在省级统筹资金中加大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投入.整合现有高校质量工程、高校科研、重点实验室等专项资金,设立应用型高校专项建设项目.建立图书信息资源、毕业生就业怎么写作、教学资源管理等共享平台.吸引骨干企业加入“行知联盟”,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

利用安徽教育网或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平台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解决跨城远距离学习问题.建立网络化的专教师队伍,实现联盟校优秀师资共享.扩大教育开放,加强与兄弟省市同类高校的交流合作,加强与美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同类型高校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五)完善机制,强化联盟功能

“行知联盟”实行主席单位轮值制.每届年会集中探讨一个主题,就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做出决定.选择一所高校设立固定的秘书处,负责为成员单位提供可持续的系统怎么写作.建立分层交流合作机制,分别建立合作高校的教务处长、科研处长、专业负责人等联席会议.完善联盟成员自律机制和退出机制.在教学质量工程、教学科研项目等方面扩大联盟申报项目范围.以感情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引导联盟各成员单位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设备互享、图书互借、实验互开等方面找准结合点、打造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