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

点赞:5974 浏览:190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介绍和分析了德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对汉语教师素质的实际需求,并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加强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加强外语能力、海外社交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特别是加强针对派往国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便使我们培养的汉语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海外的汉语教学工作,也能够更好地开展和拓展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工作.

[关 键 词]国际汉语教育;德国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作者简介]孙立峰,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H195: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219-04

随着汉语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和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加强海内外特别是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已成为影响汉语国际化进程的重大课题.这一点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汉语教学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拟择要介绍和分析德国的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对当前的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及课程设置提出相关建议.供学界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参考.

一、德国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自2002年中国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以来,中德两国在政治、经贸、文教等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德方对通晓汉语和了解中国的专门人才需求旺盛,从而为德国的汉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德国汉语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种现状,总体上也体现了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情况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正所谓个别体现一般,因而个案的分析也才更有认识价值.

1.持续升温的“汉语热”

伴随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德国的“汉语热”也日益升温.表现在:一是在校学习汉语人数持续增加.近年来在德国选学汉语的大、中小学生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日渐浓厚.二是汉语学习群体构成广泛.除高校、中小学等在校生以外,来自公司职员、政府官员、退休人员、家庭妇女等不同社会层面的汉语学习群体也正迅速增加,德国的汉语教学由高校专业化、精英型迅速向大众化、普及型转变.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汉语在德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三是汉语教学机构多种多样.面对越来越多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不同的汉语学习者,社会上的各种汉语培训机构、中文学校、中文补习班应运而生.近年开办的11所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更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平台.

2.德国汉语教学和应用的新特点

“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使德国的汉语教学、汉语应用和汉学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汉语专业成为热门.曾经只有少数学生问津的汉学专业,如今已由冷门成为热门学科.由于报名人数多,而汉语师资短缺,一些高校的汉学系不得不将汉语列为限选专业.二是汉语应用人才炙手可热.中德两国关系的递进加速了对汉语应用人才的需求.德国的汉语人才在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形成反差.三是汉学研究获得新的发展.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西方的汉学研究,汉学成为西方人文科学中增长最快的学科.近年来,德国汉学发展迅速,许多大学开始增设东亚系,并将中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汉学研究已不限于传统上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等的研究,而是更多地关注和聚焦中国当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问题.

3、德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快速发展的德国汉语教学,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数量不足,资质欠缺.无论是专门的汉语教学机构,还是业余的汉语培训学校,师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汉语教学的发展.现有的专业汉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汉语学习群体的学习需求.从教师资质上看,因为缺乏专业汉语教师,几乎所有的中文教学和培训机构(包括大学汉学系、中学、各类中文补习学校等),都不得不聘请人员从事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大都属于“半路出家”,缺乏汉语本体知识和教学经验,但其优势是德语比较熟练,应聘中很有竞争力.这种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良莠不齐且比重过大的状况,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教材种类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德国目前使用的汉语教材种类单一,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不适用当地教育.以中小学教材为例,目前德国有300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由于教师无从选择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汉语课本,所用教材都是针对大学生和成人的.高校所用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少学校还选用上个世纪80-90年代国内出版的教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信息不畅,教材流通和选择不便;国内现有的汉语教材在容量、教学背景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等等.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德国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二、从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

德国的汉语教学现状,特别是其存在的汉语师资和教材问题在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中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为此,本文结合对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的个案分析和笔者在德国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及海内外各类汉语教师培训提出如下建议,希望有助于面向海外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更加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加强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
海外汉语教学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作为前提,国际汉语教育硕士及各类教师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汉语汉字本体知识.目前在海外的许多汉语教师尽管他们有所在国的语言及文化背景,但往往因为缺乏汉语汉字知识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很可以给我们的师资培养提供深刻的启示.据考察,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考生中有70%以上的专业背景与“汉语汉字”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绝大多数人不具备或缺乏汉语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字学、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应高度重视汉语本体知识及教学能力的培养.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要把丰富、拓展和深化这些知识当做是首要的并且是终身研习的内容.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必要的汉语、汉字知识和基本的语言学知识与理论,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有意无意地以为“普通话好一点的中国人都能当汉语老师”的观念,在一些学习者和培养单位的管理者中都大有人在.而教学实践表明,海内外不少教师缺乏的正是诸如汉语、汉字的结构单位、结构方式以及汉语的组合应用规则等知识,因而未能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强而不是忽视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益.

加强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培养的“汉语硕士”是为海外培养汉语教师或汉语教师志愿者,那么在加强汉语汉字本体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他们汉语教学能力的训练.这是因为目前在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尤其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基本上都是没有任何教学经验.而包括德国在内的海外汉语教学情况复杂,许多大学、中小学和各种形式的汉语学校大都各自为政,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而一些国家的中小学语言教学大纲往往由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没有考虑汉语学习的特殊性;一些汉语学习者学习目的模糊、语言学习的水平标准也并不确定,因而遇到学习困难时其学习动力就难以维持;加之海外本土汉语教材匮乏等问题,都促使我们要更加重视对汉语专业硕士教学能力的训练和拓展,包括根据实际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编写教材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以培养他们在海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当然,教学能力的培养更要包括诸如课堂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展示和活动安排等,以保证他们能够胜任各种类型的汉语教学.这些方面的内容在汉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还需要结合海外复杂的教学情况予以充实.更重要的是,要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实施过程中落实到位,训练充足.

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

外语在汉语教学特别是海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外语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汉语教师的工作绩效.在海外普及型汉语传播的现阶段,外语强则教学易,外语弱或不会所在国的语言则教学难、工作更难,这是海外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与切实体验.因此,应该加强外语,特别是加强非英语外语(小语种)的培养和培训,以适应所在国或可能前往国家的汉语教学能力.以德国为例,尽管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懂得英语,但英语对德国人来讲,和中国教师一样,也是一门外语,多数人的英语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利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辅助汉语课堂教学,其效果不可能十分理想.如果教师能用学生的母语(德语)辅助授课,则不仅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也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易于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实际上,“看中外语”是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特别是一些更小的语种国家,对我国外派汉语教师或志愿者的普遍性的要求和标准.而海外的教学实践也正表明:外语(特别是学习者的母语)在汉语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专家指出:小语种师资紧缺“是汉办所面临的挑战”,今后应该继续加强小语种汉语人才的培训.可以认为,加强专业硕士的外语特别是小语种外语能力的培养,是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适应和开拓海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不仅是有关培养单位,在学汉语专业硕士亦应重视自身外语能力的强化和提高.


4.加强海外社交能力的培养

社交能力即社会交往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跟周围人员打交道的能力.就我们派往海外的汉语教师而言,其社交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之外与所在国同事的人际相处能力、与所在院校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我驻外使领馆相关部门的联络配合及获得他们支持的能力、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友好相处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和拓展所在学校及当地社区的汉语教学.外派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会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具备较强的海外社交能力对化解这些难题至关重要.在机场和接机的外方同事初次见面开始,个人的人脉和社交圈子就开始形成了.若擅长交际,拥有人格魅力,社交圈子会不断扩大;反之,不注意发展社交能力,就会使自己处于相对孤立甚至隔绝的境遇.据我们了解,中方外派教师、志愿者和外方用人单位及外方同事相处不够融洽,乃至发生冲突的不愉快现象亦时有出现.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责任也不一定都在我方,但我方某些教师缺乏社交能力、情商不足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诚然,搞好汉语教学是每位外派教师的首要任务.但作为中国政府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形象代言人”,教师的工作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汉语课堂上.课外师生双方的众多互动和活动以及同国外人士的广泛接触、友好交往,特别是与所在院校的汉学家的良好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开展尤其是发展汉语教学事业离不开有关汉学家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汉语的国际传播.而这些本质上属于汉语教育的拓展与跟进活动,显然要依托于每位海外教师的社交能力与人格魅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和行为实不足取.海外教师应该在课余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主动与学生和同事搞好关系,积极结交当地朋友,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使汉语教学与社交活动处于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及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历练,提高他们未来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的“国际情商”.

5.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包括德国在内的海外“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是相对以前的低温而言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迄今真正坚持学习、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人在西方依然是少数,中西方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还远远不够.中国人和欧美人在许多交际场合中,“语言上、思想上、跨文化的交流和知识上所存在的障碍和误会还是很多的”网.因此,应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这其中最为理想的教学实施是让我们的培养对象多掌握“赴任国”的文化知识和交往习俗,特别是跨文化交往的具体知识与技巧,这样才易于理解、对应、乃至融入异质文化,从而为顺利开展汉语教学和成功地进行社交活动提供保障.以赴德国从事汉语教学为例来看,中德两国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应多搜集与德国人交往的各种“不和谐”案例,诸如个人收入、年龄、婚姻这些常识性隐私、禁忌会引发诸多交际问题之外.敏感性政治话题也是造成中德不和谐交际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德国人的公私观念、理性的民族性格亦需准确把握,否则就可能会使双方陷入误解、尴尬的境地.我们应充分理解、遵守德方的“文化规约”和观念.面对赴任国家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规约,我们在汉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介绍或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以此强化未来的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往意识,增强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德国的汉语教学现状,特别是德国汉语教学存在的师资短缺和资质、教材等问题,在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现阶段汉语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共性.德国汉学专业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拓宽.同样反映出了有汉学传统的国家及其相关院校汉学研究新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而所有这些新情况、新气象和新问题,都可以说是汉语快速走向世界这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这同时也给汉语教学界、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师资培养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并做出作为汉语母语国应有的贡献.

本文基于德国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对汉语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并参照目前海外多数国家对我国外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相关要求,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实施的若干建议:一是加强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二是加强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可能赴任国”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海外社交能力的培养:五是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可能赴任国文化的适应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并相信,面向海外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如能进一步加强上述几个方面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力度,将会大大增强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能力、生存能力、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实际上,这一点已经从海外汉语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得到证实,也就是说.汉语汉字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所在国语言进行交流,了解该国的文化;具有较强的海外社交能力,特别是与所在国各类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甚至游刃有余,生存、工作和人际关系就不成问题,甚至会处理得很好,汉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开拓及中华文化传播工作就可能做得比较好,而相反则不然.

笔者还建议: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应因需设课,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或讲座.比如,加强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即所谓小语种)的教学,增设或加强海外公关礼仪、跨文化交际和交往、有关国家生活习俗、教育体制及教学规约等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培养在派往国的社会交往能力.如此,我们所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才能在海外的一线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教学人才”,为传播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