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意蕴

点赞:5609 浏览:167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思想与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宏观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问题中的焦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强化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规范新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及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 键 词】意识形态安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华明,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218-04

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体系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时代性与主导性.意识形态安全则是指保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感与信仰,社会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表现出高度认同感与行为的践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特点,承担着促进基层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交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在新时代环境下,如何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与国家安全问题中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意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价值分析

(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现社会主义特性

意识形态具有强烈而明显的社会性质.树立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党一直努力践行的方向.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院校,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作为行动指南与发展方向,是不容置疑的原则.曾指出,政治方向是高校发展必须坚持的第一要素.也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具有民族文化与思想认识的特殊性,但也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存在,不能超越这一界线.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制度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才能自觉抵制各类腐朽思想与不良行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现民族团结特性

民族团结与基层稳定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也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努力的方向.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10%,5个民族自治区,占到了全国国土的64%.这些区域与人口大多地处边疆边境基层地区.据统计,全国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有1.9万多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135个边境县有107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30多个少数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而且这些又大多是“老、少、边、山、穷”特殊地方,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发展障碍较多,是国家重点扶持与扶贫发展地区.可见发展好民族地区对促进民族团结与基层稳定具有显著意义.而少数民族地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往往成为境外敌对分子渗透的重点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或民族群众中的杰出分子,他们知识多、见识广.其言行举止对民族群众及民族地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示范引领作用.事实证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培育他们良好的“三观”认识、民族意识与政治认同,对维护基层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显著意义.

(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现人才素养特性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怎么写作边疆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的崇高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灵魂.正是经历如此熏陶与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才能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优异的能力投身生长与培育他们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以自己实际行动来推动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也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是人”.同志也强调,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前民族地区人才极为缺乏,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群众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代表,有责任、有义务回归到民族地区这一大舞台干事创业.回报社会.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缺失与原因分析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消解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当前我国周边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问题.东线的朝核问题、韩朝关系紧张.中日的钓鱼岛主权纷争,特别是美国高调声称重返东亚,占领新主动.同时,西方意识形态的包围也无时不进行着.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多披着文化交流的外衣.更难以辨别,特别是美国,凭借强大文化优势,极力向他国进行价值输送,以达到思想意识的演化.这些意识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知识分子与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通俗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不自觉地接受西方文化,动摇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性,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比较薄弱,也更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如新疆大学某教师曾焦虑地说:“现在还有极端势力的渗透,主要是宣传西方的一些价值观,而且重点是针对我们的一些优秀学生.我们每年都张榜公布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的名单.他们把这些人都盯上,然后一个一个做工作,允诺出国、赞助等等,拉拢了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错误思想引导,也曾出现了极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参与游行、打砸抢、冲击国家机关等极端行为,这些都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

(二)社会思潮涌动助长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意识多元

社会思潮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反映一定社会阶层或某些群体的利益需求,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潮流、思想趋势、思想流派.其包含了社会生活、文化意识等诸多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即社会利益的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进而产生各类新生的利益群体和边缘人群.从而冲击着我们传统一元化的归属情感、价值判断.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源于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民族传统观念、宗教信仰意识,而且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经济较为贫困,自卑情感较重,在这些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影响下,极易与一些不良社会情绪产生思想共鸣和精神关注.进而产生意识文化的多元化.此外,社会思潮中,一些国家将“自由”、“平等”、“人权”观念及物质化生活环境无限放大、美化,并极力鼓吹、渲染.把他们当成世间宝典与人类至高文明,以此冲击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削弱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据统计,至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超3亿,而微博既可以传播谣言,也可以成为“谣言粉碎机”,“微时代”到来,政府应加强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本民族其他群众更能优先便利接触到各类社会化的新媒体,如通过网络、微博、数字影像等渠道了解世事的新发展,使他们拓宽视野,开放思维.但同时,开放、虚拟、自由的新媒体也容易被敌对分子利用,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如网络上非法散布的“民族独立”、“民族压迫”、“藏疆圣战”等言论,如一些西方媒体对新疆巴楚县的“4.23”恐怖袭击案进行恶意攻击抹黑我们党和政府.污蔑中国政府镇压少数民族群众等.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邮件、网传、非法网站了解这些所谓的“内幕”,则很容易被这种检测象迷惑,而产生思想波动,甚至会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党的政策、人民政府产生怀疑,进而淡化“四个认同”,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四)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淡化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往往对科研、教学、办学规模等硬件格外注重,而对意识形态安全等软件教育则显得相对淡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群有着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也等同于汉族大学生一样对待,未能突显出教育个性.在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形式攻占高校宣传舆论阵地,毒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时候,极少数高校干部群众未能认清形势,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出现漏洞,使非主流意识渗透有隙可乘.如在新疆有一说法,“新疆大学稳定了,乌鲁木齐就稳定了,全疆也就稳定了;新疆大学出问题,乌鲁木齐就会不稳定,全疆也就不稳定,因此新疆大学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与管理.据统计,先后同‘伊扎布特’组织进行了5次大的较量,彻底摧毁了其在学校的组织网络,遏制了其在学校的发展蔓延势头”.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高校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直接决定了高校教育的成败,也极大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颜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党和政府及其他主体联动构建.形成系统的教育格局.

(一)培育公民意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一方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统领意识形态发展,用这一科学理论来统领意识形态的教育.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头脑,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另一方面要通过党的民族政策方针、民族团结理论及“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教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把公民意识与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如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优秀民族文化展示”等活动中进行理论灌输,使他们接受和强化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性.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基于此,高校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打牢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基础,以增强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形成社会建设的凝聚力,促进和巩固民族大团结.同时高校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积极拓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新外延,大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但对待一些不良言论、腐朽思想与反共反社的思潮必须给予坚决取缔与打击,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稳占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制高点.

(三)加强和规范新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阵地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则取决于使用者的技术与能力.规范新媒介的导向.需要对广大师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即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通过各类传播技术手段实现最基本的沟通,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生活有新的认知和感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高校应充分扬长避短,积极利用新媒介的有利优势,主动走进新媒介,弘扬主旋律,抢占舆论优势,遏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具体而言.高校应健全新媒介管制机制,规范媒介舆论发布、宣传、管理;把握新媒介时代特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理念,坚持正面引导,主动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与心理变化需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通过必要的手段,强化新媒介的舆情研判工作,坚决杜绝不良信息与腐朽思想渗透校园,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安全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四)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文化、生活特点.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应切实肩负起教育的重任.一是树立以尊重民俗民风、民族平等来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理念.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民族服饰、饮食起居、礼仪节庆、风俗禁忌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性,是连接着一个民族情感与心理的桥梁与纽带.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和维护他们的民族特性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二是要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来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与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深民族情感的特殊群体,他们淳朴、厚实,但往往也存在着观念思维的差异、经济困难、学业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这些是他们生存与接受教育的基础.因此,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既要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问题的解决,才能体现制度与人文的关怀.正如所说:“纲领宣布了,少数民族很高兴,在高兴的同时,就要问什么时候实行,如何实行.他们要求兑现,如果半年不兑现,一年还不兑现.他们就会不相信我们的政策.”此外,还应构建科学完善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等,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