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测评

点赞:4889 浏览:147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实效性作为价值属性的实现程度,对实效性的测评离不开客体的功能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满足.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整合功能是实效性测评的前提,价值认同作为人才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效性测评的尺度.实效性测评的是大学生对党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知、认同与践履,矩阵模式有助于从内容和层次两大维度对实效性加以系统测评;量表为实效性客观测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工具.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测评;测评前提;测评尺度;测评模式;测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2)04-0145-06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各界所关注.之后,伴随全球化语境和社会转型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实效性频遭质疑.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以下简称实效性)自20世纪末成为大学生德育理论探讨的核心论题[1].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务院于2004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据此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05方案”.2005年以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展开了广泛研究,实效性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思政课”实效性研究的成果丰硕[2].相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成果集中于实效性的内涵研究、因素分析与策略分析[3],而对实效性的测评研究相对薄弱.


教育评价是世界教育领域的三大研究课题之一[4],笔者认为,对实效性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评是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的基础,是进行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进而建立长效机制和预警机制的前提.目前,就实效性的测评而言,学界不乏具体的调查文献,最有代表性的是教育部自1991-2011年对全国部分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状况的滚动监测.不过,现有文献对测评研究理论的系统思考并不多见.王立仁[5]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而且应当加以客观考量;盛湘鄂[6]重点分析了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价的维度;贺金浦等[7]重点分析了“思政课”实效性评价体系及实施主体;徐海红[8]分析了实效性评价的标准及其体系;张红霞[9]探析了实效性的评价指标;成长春等[10]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限度问题.

可以认为,目前关于实效性测评研究的重点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而对测评的前提、尺度、模式及方法探讨不够.与以往研究不同,笔者旨在对实效性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实效性的价值属性,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要及客体功能,研究实效性测评的前提和尺度,探讨实效性测评模式及客观测评的方法.

二、实效性的内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1],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抽象和概括[12].就概念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刘(2011)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思政课中"有效性"、"实效性"概念的历史进行了详细梳理.沈壮海(2001)最早系统化地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虽然学者们在研究中并没有刻意区分"实效性"与"有效性"的内涵,但笔者认为,"实效性"与"有效性"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相同,"有效性"侧重强调事物或活动具有某种性质、功能;"实效性"侧重强调事物或活动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和功能实现的程度、实际效果大小等.[13]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对特定的实践主体需要的满足、目标实现的程度,即成员是否形成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符合特定阶级、政党、社群需要的思想品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际上指其价值属性的实现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与其他生产实践活动相比,其价值属性具有“双主体”和“意识形态性”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测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第一,双主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学界备受争论,如教育者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的主体际说等[14].笔者坚持的双主体是指:一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政党、社群等,教师只不过是一定阶级、政党、社群的写作技巧人(笔者检测设委托人与写作技巧人之间不存在利益分歧,进而不存在写作技巧问题);二是接受教育的受教育者.诚然,受教育者同时作为实践客体而存在,正因为如此,有些持教育者主体的学者认为受教育者具有“客体的主体性”,并非主体本身[14].

第二,价值评价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显著特征.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首先,评价的主体表现为某一特定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其次,评价的内容是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最后,评价的尺度是特定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期望.

三、实效性测评的前提和尺度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测评的实质是对其价值实现程度的评价,评价结果取决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两个方面,客体属性是实效性评价的前提,主体需要是实效性评价的尺度.

(一)客体属性——实效性评价的前提

客体属性是指客体具有某种性质或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实践的客体,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加以改造,形成符合特定阶级、政党、社会集团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这里,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是被改造后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改造的工具和手段而存在,其功能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之中.因此,客体属性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工具的属性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