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二元结构

点赞:9406 浏览:348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卓越的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使牛津大学居于世界高等教育的领先地位.牛津大学通过学院(colleges)与科系(faculties/departments)独特的二元结构来共同培养本科生.学院和科系各自采取不同的本科教学措施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

关 键 词 :牛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87-04

一、学院与科系的组织关系及人员构成

牛津大学由38个学院组成,学院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联邦制”.如图1所示,在这种“联邦制”下,存在着两种并行不悖的体系,一是各自独立的学院;二是从属于大学的各种学术机构―科系.科系是大学内的重要机构,不是大学的自治单位,而是跨学院的机构,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学院,具有独立于学院的功能,和学院并存于大学的“联邦制”内.

两者的人员构成:无论在学院还是在科系科系,都由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归属于各自的学院或科系,身份比较唯一;另一类是学术有关人员,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具有双重身份.如果把学院和科系科系看成一个矩阵的话,每个人既是学院、也是科系里的一个成员.如果在这个矩阵中看代表学院的“列”,就会发现,每个学院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分布在各个科系中;如果看代表科系的“行”,又会发现,每个科系的学生和教师都生活在不同的学院中.

二、两者的本科教学措施

1.科系的本科教学措施


(1)课程设置和管理.牛津大学的课程设置和管理都由科系来完成,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和规范.在课程设计和批准方面,它们专门制定了一个政策指南《新课程的引入及对已有课程带来的主要变化》,对新课程的设计和引入作了详细规定.在课程管理方面,科系应该首先关注教育委员会所出的《考试与评价政策指南》中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要求,明确具体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监控点.在课程类型上,为确保本科生能够选择适合个体兴趣和特点的专业和课程,科系提供足够数量和门类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形式.除此之外,科系提供许多综合课程,允许本科生从超过一门的不同学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有时会使文科和理科交叉.

(2)教学方式.科系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传授课、讲座课、讨论课、实验课.传授课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一般都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主要面向本专业的学生;讲座课是面向集体的教学,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主题或新的发展,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已学课程的理解;讨论课一般都是小组讨论,通常由8~16人组成,每个学生就其他人的论文报告展开讨论,讨论通常非常活跃,各抒己见.

(3)考试评价体系.科系有一套相当完备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考试人员的选拨、考试程序到考试结果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对学术规范、防止剽窃特别作出了说明.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需要参加的考试不多,主要有两次公开考试:第一次考试和毕业考试.第一次考试安排第一学年结束时.在考试之前,会有专门的一次导师见面会,专门讨论如何应付考试.考试的目的不是用来测验学生的记忆力,而是测验学生对自己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他们对这一学科的真正理解,评估他们是否适合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在第一公开考试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检测期,在此期间,学生被要求阅读大量的书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并在开学之前递交一份检测期报告.第三学年末,有一场毕业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知识,连续几天的笔试加上一场口试是牛津本科生最紧张的时候.考试结束之后,主考人员还会向科系提交考试报告,详细分析试题的难易及教学方式的得失,试卷和考试报告一并存入系图书馆,方便学生查阅.

2.学院的本科教学体系

导师制教学方法一直被誉为“镶嵌在牛津上的一颗耀眼的宝石”.导师制大约于15世纪开始实施.对此马勒1924年著的《牛津大学史》给导师制做了简洁而又颇具权威性的阐述:“导师制源于牛津大学早期的历史.这一制度来源于这么一种想法,即大学各学院资深的教员应该承担引导年轻教员的职责,使他们的行为合乎规范,而这种制度正是建立在资深学者理应与年轻学者合作共事这么一个理念的基础上.”[1]新生到学院报到的时候,学院会为其安排一名指导学业的导师.学院对导师的资格有严格的要求,导师多为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的品学俱佳的学者,他将是学生所选专业方面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既负责学生的学业,也负责学生的品行.一个导师一般指导6~12个本科学生,每次指导1~2名本科生.导师与学生一般每周至少见一次面,每次一个小时左右.在见面之前,学生要完成一篇周论文或是一篇研究性论文,也可以是读书体会.论文题目一般情况下是导师直接布置的,学生在见面之后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搜集资料、阅读文献、调查研究、思考分析等大量的准备工作,然后动手撰写论文.见面时,学生首先宣读自己的论文或报告论文的内容,导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已完成的工作,以及在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中将要研究的论文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就文章的论点、论据进行辩论.

作为一种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导师教学受到的管理和评价都是非常宽松的.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说:“没有人知道导师们使用的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方法,或是否坚持同样的标准.没有办法比较、转移或分享教学经验.”[2]另一方面,虽然导师不会对学生在双方见面时的表现进行正式的评定,但是会就学生在本学期所取得的进步写出报告.学生在学期末也会和学院的高级导师、院长一起讨论自己的学业进展情况.同时,对导师教学作出相应的评价.学院为了支持导师制教学,还采取了其它的一些教学措施.如:每个学院有一个专门的本科生活动室.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学院都会组织测试,旨在考查学生暑期工作完成情况以及为这学期课程学习的准备情况. 三、两者的共同人才培养

1.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

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为此,牛津大学尽可能赋予每个学生一个“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应个人特点的独特的知识结构”,就是倡导以博大精深的知识来育人,强调本科生在基础知识博学之上专门知识的专精,既强调知识结构的宽度,又强调深度.

牛津大学采取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导师辅导、传授课、讲座课及研讨课的结合.科系开设的传授课、讲座课、讨论课、实验课等教学方式,是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知识面宽广,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知识.各科系设置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提供多样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形式,其中科系还设置了两种特色的课程:一是预备课程,因为科系认识到有些背景的学生在选修一门课程之前,需要事先加强某些知识的学习.例如,针对非英语国家学生开设的英语语言预备课程、针对入学成绩没有达到“A”的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基础数学;二是综合课程,这种课程已经占到牛津大学所设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包括两科复合课程与三科复合课程两种,允许学生选择多学科同时学习.设置单科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对所选的专业进行精深系统的学习,而设综合课程的目的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那些有学术价值的科目结合在一门课程里,促进文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

在学生通过科系的教学途径掌握了广博知识之后,学院的导师制教学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旨在强调知识结构的深度.牛津大学是世界上少数实行导师制教学的大学之一,这既意味着来自导师的单独的关注和教学,也是根据本科生的学习需要量身的.牛津大学的许多导师在他们选择的学科领域里是国际性的专家,研究和学术成就的管理,使学生对于他们的学科科目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每星期,导师会和1~2名学生见面,讨论一篇论文或者学生学业遇到的问题.在提问和讨论过程中,导师要求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不需要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讨论者,但是他们必须准备为自己的想法辩护,认同别人的观点并接受他人的批评与建议.这一过程既督促学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又强化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在牛津,学院是一个多元化的国际社区,来自不同的学科、年级、文化、国家的顶尖学者与学生齐聚一堂.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供了有益的环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2.发展多样的能力

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在没有转变成智慧和能力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力量.相对于普通的知识灌输,牛津本科教学所传授的是一种可转化的智慧和能力.换言之,它提供了一种宽泛的能力,而且还能很好地适应知识的更新换代.学院的导师制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求知、分析和自我思考的能力.牛津大学福克斯教授指出:“提问,衡量对提出问题解答的正确性,然后向别人表达、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到见解,是一系列非常难能可贵的能力.一旦掌握了这种能力,学生将来随时随处可以把它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其他技能.无论如何,大学教育不能抹杀学生具有的培养这一系列关键能力的潜力.他们该学会思考,并且学会理解别人是怎么思考的,甚至敢于正视这么一个现实,也就是即使是最权威的思想家也难免有误,而且有时是完全错误的.”[3]所有这一切,正是导师制所强调的.此外,在导师制教学中还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获取、整合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二元结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牛津大学《战略规划》指出:“在导师教学中获得的能力也需要如协作、团队精神之类能力的补充,而这些能力最好在其他的教学方式中进行发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实践、实验、课堂论文、考核和学生作业、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协作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独立钻研的能力.有些科系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科研,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不仅获得运用原理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本科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使之学会学习和学会研究.科系开设的综合课程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各个科系和学院开展的各种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也增强了本科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塑造完善的人格

正如阿什比所说,大学主要是“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4]所谓教养,即“有助于人们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履行生活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以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2]教养的目标在于“造就一个人,不是撰写一本书”.[4]牛津秉承了这样的人文教育理念,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

牛津大学的学院是一个在遵循既定道德准则的前提下,以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形式赖以生存的学习共同体,它承担了学生品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学院导师制中本科生和导师之间的那种个人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关系”.品学俱佳的导师人格是伟大的,他像一面镜子摆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时时刻刻从言行到举止把自己与导师进行比照.加拿大的利考克教授对此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导师与二三学子,时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或集诸子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学生视导师如良师益友,从学之期虽暂,而缔交辄终身,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5]

学院也是本科生社会生活的中心,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食宿、提供娱乐、体育、音乐和戏剧设备以及各种活动项目.在这里能很快结识朋友,有许多机会参与学院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生活.走出学院,到处是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牛津大学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无处不散发着牛津大学的文化品位和传统精神.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了一代代牛津大学本科生. 参考文献:

[1]Will G.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M].Oxford:Pregamon Press,1968.

[2]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Robin Lane Fox,Tutorials in Greats and History:The Socratic Method,Did Palfreyman and the Contributors.

[4]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别敦荣,蒋馨岚.牛津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1,(2).

[6]Policy and guidance on undergraduate learning and teaching[EB/OL].http://.admin.ox.ac.uk/media/global/adminoxacuk/localsites/educationmittee/documents/notesofguidance/Undergraduate_Learning_and_Teaching.pdf.

知识链接

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2013年7月18日,由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管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暑期专题研讨班圆满结束.

领导同志对举办这次研讨班高度重视,中组部、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精心组织安排,书记、校长虚心做“学生“.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题,聆听报告、专题研讨、现场教学、举办论坛,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达到了高举旗帜、凝聚共识、改进作风、增强能力的目的.

一是一流大学建设要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突破口应选在人才培养上,这是其他机构不可取代的功能,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相当于成倍地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从保存、传播知识发展到创造知识.2004年至2012年,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先后展开,既包括德、法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还有日韩等.充分说明了一流大学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战略性作用.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国家民族振兴提供高层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是一流大学建设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二是一流大学建设要通过改革释放活力.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通过改革来释放活力.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持续支持,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是一流大学建设最大、最有活力的舞台,改革创新,迎接挑战,才能抓住学校发展的最大机遇.大学的领导者深刻体会到,坐等观望、犹豫徘徊必将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落伍者、失意者.

三是一流大学建设须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学科结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等书记、校长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当前要从一般性改革转向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突破性改革,健全改革的长效机制”,认识到“一流的大学必须是有着完善制度基础的现代大学,大学制度建设对迈向一流大学具有关键性意义.”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