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高级技师

点赞:22100 浏览:1035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卫建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厂首钢机电机械制造高级工程师,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先后被评为“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2012年.荣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数控车工首席技师”称号.

在困难中激发潜能

卫建平1984年从首钢技校毕业来到首钢,从学徒工做起,干过钳工、车工、铣工等直至成为数控机加工行业的专家.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他说:“困难,是个好东西,它对于成长是那么珍贵,我真的由衷地感谢它,是它激发了我的勇气、力量和潜能.”说这话时,卫建平脸色凝重.

1989年,首钢机械厂要加工一件形状比较复杂的工件,工艺做好了,却没人能把它加工出来.厂里请来技术最高的“老八级”车工,苦干了六天,工件还是废了.看着老师傅放下工件、沉默不语离开的背影,卫建平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咱厂新进了台数控车床,用它鼓捣鼓捣,没准儿能成.”身边的同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调起了卫建平的胃口.他利用自己在学校学的计算机知识,一边对照手册,一边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编写程序.当时的计算机模块内存很小,只能编5000个字符输一次,就是用这种“笨”办法,卫建平熬了三天三夜,终于编出了加工程序,一试,成了!

抚摸着自己第一次用数控机床干出来的活儿,卫建平高兴得像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老八级”没解决的事,卫建平解决了――消息不径而走.于是,厂领导决定把当时厂里惟一的一台数控机床交给卫建平使用.就这样,卫建平成了首钢第一代数控机床操作工.

在坚持中创造奇迹

原先的机加工靠摇摇把,功效低,劳动强度大,质量也千差万别;用数控机床,是编好程序后把数据输进去,做出的工件都是一个标准,一个模样,分毫不差.卫建平产生了从来没有过的危机感,要学、要补课,他一头钻进了电脑编程的世界.

1989年,卫建平考上了北京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四年后拿到了大学本科.这期间,他拿出仅有的―万多元积蓄,写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386计算机,每天痴迷在计算机前.

1999年,冶金局为解决一台从德国引进的设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难题,组织全国力量集体攻关,把其中研制结晶器铜板的任务交给了首钢.

接到图纸一看,卫建平惊呼道:“天呐,见过复杂的活儿,可没见到过如此复杂的活儿.”别的不说,单就那个直径9毫米、深达640毫米的深孔,就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他佩服德国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这样稀奇古怪的结构,真不知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为了攻关,厂里派他到一家德国公司学习.他瞪圆了一双眼睛使劲看,明亮的走廊、洁净的办公室、漂亮的女秘书等你都可以尽情地看,可是,精密加工车间不准你靠近一步!

陪他参观的人叫罗斯,四十多岁,高高的个子,一脸日耳曼人的高傲:“你看到门外摆放的那件结晶器铜板了吗?那是我们加工的第一件产品,是不合格的废品,摆在那里是告诫大家,干出这件产品是有难度的.”言外之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还是交给我们干吧.

“我就不信中国人干不出高精尖的工件!”卫建平先做了个蜡模,然后反复测量、计算,再在电脑上模拟试验.这涉及了力学、金属学、机械加工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进入实操,他通过三台数控机床的协同作业,一次成功!德国监工笑了,夸奖卫建平说:“你可以当专家了.”

这个项目获得国家“九五”重大装备科技成果一等奖,这让卫建平在数控机加工领域一举成名.

在创新中聚沙成塔

2009年,“机械厂数控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室”被北京市总工会和科委命名为“卫建平工作室”,成为北京市机械制造行业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型工作室.

工作室的成立带来了企业数字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更带来了劳动效率的成倍提高.卫建平以工作室为平台,带领同事把实现高速切削、大切深、大进给切削作为探索转变生产方式的突破口,围绕技术创新和高效加工进行科研攻关.

2009年底,机械厂三分厂加工一个端面位置的斜孔,由于材质特殊,卫建平反复对比,特地选用了进口的整体硬质合金铣刀.编好了工艺路线,下达了合理的切削参数.厂领导也很支持,把一台德国进口的卧式加工中心作为这个特殊工件加工的首选设备.卫建平心里盘算,两个班肯定能按时交工.可是,两个班下来,工人师傅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车床旁,是毁坏的四把铣刀和一堆失败的零件.

“难道工艺环节出错了?”卫建平检查图纸工艺、模拟程序、查看装卡定位方法,反反复复检查了三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实在找不到工艺原因,卫建平只得让工人重新操作,他在一旁看着.准备工作一切顺利,开始加工,工人将设定好的转速每分钟2000转一下子降低到了200转.“停!为什么降转速?”卫建平质问道.

“太高了,师傅那辈儿也没听说过这种干法儿.我们怕毁了这台1000多万元的机床.”此时,厂领导也赶来了,对工人们说:“只管按技术人员给的参数干,毁了机床由厂里负责.”这么说,还是没人敢操作.卫建平只好亲自示范:每分钟2000转,高速大进给吃刀等六个孔下来,一个班就轻松完成了!

新时代的高级技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人们赞叹卫建平和他的工作室,说他们把傻瓜相机式的操作引进了加工制造业.

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卫建平在技术攻关中培养青年人才,全心全意打造首钢的数控机加工专业团队.

李建春从首钢工学院毕业,加入了卫建平工作室.他对机械、数控工艺一无所知.一到岗,卫建平直接派他到机加工车间.“大学毕业生,还要到现场当工人?”李建春十分不解,但也只好跟着师傅从最简单的装卡、校正学起.

两个月后,卫建平工作室接到了首秦公司400毫米板坯连铸机的加工任务.“小李,从车间回来吧.”卫建平的让李建春稍感欣慰.这个项目要编制12套工艺方案,卫建平交给了李建春4套.李建春心中暗喜,学的本领终于派上了用场.

在卫建平的指导下,李建春边学边干.在干中,他突然醒悟过来,如果不到车间向师傅学习,不熟悉现场设备,工艺编制就根本无法完成.如今,李建春已经积累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并独立应用计算机三维实体建模和数控仿真加工技术,在一项攻关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卫建平工作室已经有正式成员14名,他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内独当一面.而且,由卫建平工作室派生出的另外三个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都是卫建平工作室原来的骨干,年龄也都是二十七八岁.

机械厂领导说,卫建平工作室形成了以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团队,这种“种麦子”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创新.卫建平工作室不仅促进了管理优化、流程再造,推动了专业化、标准化、精益生产、技术提升,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各方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