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到教育文撰写

点赞:10058 浏览:431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4-0046-03

“教育随笔”是教师实践研究的记录,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资源与素材.教育论文是对特定教育问题的系统论述.虽然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都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是它们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教师思维方式不断优化的过程.而思维方式的优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过程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写作之路”,更是“教育之路”.

那么,怎样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呢?

一、聚焦问题

教育写作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写教育随笔还是教育论文,我们都要不断地思考、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这篇论文需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论文的价值,也是论文的“灵魂”.而问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写作随笔的过程中不断聚焦,逐步形成的.

2012年9月,我被任命为学校教科室主任,主要负责教科研工作.为了开展“课例研究”,我不断地走进课堂.开始,我将研究的过程以“随笔”的方式记述,写了《课例研究离不开课堂观察》《小学教师课例研究问题审视》《个案研究应该在课堂观察中进行》《观察主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等二十多篇随笔.2013年1月,我开始“聚焦问题”,思考“我在回答什么问题”.比如要回答“课例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就写《课例研究的四重意蕴》;要回答“个案研究的关键点在哪里”,就写《个案研究的四个关键要素》;要回答“个案研究究竟应该怎样做”,就写《个案研究的操作要求》等这些文章可以称之为“毛坯式论文”,是在大量随笔的基础上形成,不断地聚焦于“我要回答什么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每篇思考都聚焦于一个问题.2013年3月下旬,在对5余万字教育随笔不断聚焦问题的过程中,我完成了《把脉农村小学课例研究》和《教师怎样开展个案研究》两篇论文,对普通学校一线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答,后来,这两篇文章分别在《教育科学论坛》2013年第5期、第11期发表.

教育随笔到教育文撰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实践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生成的,但有一种规律是很明晰的,那就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就是不断“聚焦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聚焦了问题并能够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时候,“教育随笔”就走向了“教育论文”,“教育问题”也就走向了“教育成果”.

从教育随笔中聚焦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原有随笔的聚焦式叩问,研究自己原先的随笔,寻找主题,在原先的随笔中提取出论文来;另一种是围绕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系列化、专题性的随笔写作,最后凝聚成论文.前者是从“无心”到“有意”,后者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既可以从多篇随笔中聚焦问题,也可以从一篇随笔中聚焦问题,还可以从点点滴滴的“碎片式”随笔中聚焦问题,比如笔者发表在《教育管理研究》2012年第5期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一文,就是从我微博上的片言只语中聚焦而成的.

二、提炼观点

聚焦问题,相当于找到了文章的“题目”,明白了我的论文要写什么;而提炼观点,则是在考虑“从哪些方面去回答问题”.难度最大的、关键的一步就是“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对规律、经验的发现过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的观点常常藏在随笔中间,我们对于自己的“好东西”,也常常会熟视无睹,而要写好论文,我们必须善于将他们提炼出来.

2010年10月开始,我聚焦了一个问题:关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在教学中却严重存在.我开始深度卷入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观察与研究“教学目标”中所存在的问题,一起研究教学目标及其落实问题.两个月的时间我撰写了关于教学目标的系列随笔20篇,5万余字,记述每次参加活动的收获与体会,在这样的随笔写作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比如,我们发现,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先考虑方法,先考虑“我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情境”,“我的课件该怎样做”,而不是“先考虑目标”,我在随笔中记录了这一现象,在最后形成的论文中,我是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缺失:不讨论‘要去哪里’,专门讨论‘怎样去’”.“教学过程中目标意识缺失:以己昏昏,如何以人昭昭?教学评议时目标意识缺失:不断在解决‘点’上的问题,无法替代系统的改善”[1].这些观点不是从别人的著作上抄来的,而是从自己的随笔中提炼出来,所以,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观点.

(一)“关 键 词法”是提炼观点常用的方法

观点通常是用句子、词组来表达的,而“句子”与“词组”是由“关 键 词”组成的,所以,在提炼观点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关 键 词法”.有时候,提炼了关 键 词,也就提炼了“观点”.比如2009年4月,我参加了县城学校联办的关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观察”的主题沙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边听边思考,记录了11个关 键 词,这11个关 键 词好像“书签”一样记录在我的笔记中.第二天,我写了一篇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对这11个关 键 词进行说明,主题、坚持、改变、日常、情境、系统、质量、反思、多元、合作、自我.这些关 键 词就是“观点”,在写作论文的时候,我又表述成“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等观点[2].

(二)“提炼观点”要坚持从实践出发

我们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常常会感觉没有新意,就是因为没有养成从实践出发的思维习惯,论文是以观点的方式来呈现的,但这些观点的背后一定蕴藏着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在随笔中,正是它们培育了观点.我们千万不能先有“概念”再去套实践,而是要立足实践,在对实践的解读中提出观点,要善于发现随笔所蕴含的智慧.我有一位老师写了一个随笔:《骑牛比赛》一课的教学反思,题目叫《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反思了两项内容: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理解“技艺高超”;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野性大发”.我研究了一下文本内容,发现这则反思的主题并不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而且是举了一些“联系”的例子,我帮助她提炼一下,是四种“联系”:一是句中联系(“公牛”与“骑手”);二是文中联系(“好几个”与“只有一个”);三是文外联系(与前一课“高手”一词的联系);四是与生活联系(“野性大发”一词理解).这样,整个的“反思”就有了“观点”:《在联系中学习语文》.“教育随笔”也就走向了教育论文.三、架构结构

直面教育实践,这是老师思维的长处;但是,缺少系统思统,习惯于“点式思维”,这是老师易出现的思维弊端.架构结构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思维变化.如果我们把论文比作是一幢房子的话,“观点”好像是其“素材”;如果我们把论文看作是一条项链的话,“观点”好像是“散落的珍珠”.能不能把“观点”具有逻辑性地组织起来,决定了教育随笔最后能否成为教育论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与随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结构化程度的不同――随笔当然也有内在的结构,而论文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结构化了的,论文写作是一种结构化思考.

如前述的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后来,我又将在这11个关 键 词在“结构化思考”下进行修订成12个,并进行了归类,形成了《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的框架结构:全文分四个方面展开:(1)明确目的:质量、改变、自我.具体观点表述为:聚焦质量、促进改变、成长自我.(2)把握特征:主题、情境、反思.具体观点表述为: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精于反思.(3)掌握方法:多样、系统、灵活.具体观点表述为:倡导多样、系统思考、灵活运用.(4)优化文化:合作、日常、自觉.具体观点表述为:走向合作、走向日常、走向自觉.[3]这四个方面是对整篇论文的构架,这个结构是用来说明“文题”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论文中每一个观点的阐述进行“结构化”架构,关注“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部分之间形成有逻辑关系的结构.


“结构化”是论文最主要的表达特征.如果说“提炼观点”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基础工作、核心准备的话,那么,建立“有逻辑的结构”则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临门一脚,这临门一脚使“教育随笔”走向了“教育论文”.架构结构是一种系统思考,其思维方式的建立,必然会提升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思考能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思考能力是从教育随笔中开始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架构的结构,所建立的系统思考不是“空架子”,不是对日常教育生活的回避与漠视,而是一种超越意义上的理性回归:让我们对日常教育实践、教育生活看得更加明白.

四、锤炼语言

从“聚焦问题”、“提炼观点”、“架构结构”到“锤炼语言”来说明“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从大到小”的一种叙说线路.其实,我们在开始动笔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的语言特征是有些不同的,如果“主题关”、“观点关”、“结构关”都过了,“语言关”过不了,那么,我们仍然不能“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

语言的功夫,是最没有秘诀的,只有靠多练习、多揣摩才能改变,但我们也不必认为论文写作一定要摆出一张“论文面孔”,在我看来,论文语言也可以在规范之外有各自的风格.关于“锤炼语言”要注意三个特性:

结构化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需要语言的结构化.教育论文阐述观点与教育随笔在“结构化程度”是不同的,一个观点怎样展开,一个小节怎样展开,也要考虑到“结构”――是分哪几步展开的,这几步有什么内在的关联?这种“结构”(阐述的顺序),有时候要通过“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再次”等标明,有时候是内隐于其中的,但一定是有明确结构的,必须杜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无主题变奏”.

规范化

教育论文的语言要特别强调规范化,除了遵循一般的语言规范之外,还要注意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于随意化,相关术语、观点的用词、表述方式前后不一致,一会儿一个说法;或者为了“创新”去生造词汇;二是过于“情境化”,缺少读者意识,教育论文要面向大众,要使用规范化的表述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成为以公共知识传播的论文.

(三)风格化

教育论文的语言也可以是风格化的,老师在写作教育论文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在写作教育随笔时的语言特色丢弃掉,其实,只要我们的语言有规范化、结构性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论文语言风格也是完全可以的,当然,“风格化”是一个高要求,也是一个长远的追求.

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是很多老师的追求,其实这并不难.当你从随笔中“聚焦问题”,就能解决“写作方向”的问题;当你学会“提炼观点”,就能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当你学会“架构结构”,就能解决“文章组织”的问题,当你学会“锤炼语言”,就能解决“表达方式”问题.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是一条在尝试之初需要经历很多痛苦的路,但一旦你经历了,“入了门”,你所得到的就不只是几篇论文,而是一个更精彩的教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