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方法

点赞:4884 浏览:166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这种整合与运用,就是通过语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是一门积累型学科,文字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广泛的文学积累.因此,文学型材料的容纳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字功底的好坏.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提供了更多文字来源的平台,鼓励了学生自主查询素材,进行文字组织与处理,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试从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角度,探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的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引导教师找到恰当的信息资源,同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案,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现状与问题

1.对信息技术定位极端化

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语文教学所产生的效果是内容单调、枯燥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的.然而,部分教师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用”比“不用”强,“有”比“没有”好,认为信息技术用在了教学过程之中就是整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变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对信息技术过分依赖,忽视了它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2.对“整合”认识片面化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出发点是信息化带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即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才智与潜能.但是,就目前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学来看,“整合”只表现在教师的单方行为上,认为其与学生无关紧要;忽视学生的群体参与性,将“整合”仅仅理解为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3.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降低化

教学中,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学质量,所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所有的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关注教师,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大屏幕上.

●解决方法

从目前的教学方式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知识来源单一,主要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知识拓展能力有限.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呆板枯燥的课堂气氛,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1.信息技术是优化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教育时尚”,而不顾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夸大化.在运用的过程中要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做到形式为内容怎么写作,适时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始终以完成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为中心,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

2.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驾齐驱

网络教育的发展丰富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更多地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信息共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界限已不明显.教学活动后,教师留给学生的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号,以激发学生再学习,而不是一劳永逸地享受教师给予的结论.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本案例是天津市西青区付村中学王振丹老师的一节课,在该节语文课中,教师巧妙利用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使作者与读者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三者的情感交流体验成为了坚实的桥墩.而能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信息技术就成为语文课的有力支撑.学生通过品析文本语言,借助媒体资料,增加情感体验,从而去思考、去行动.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主题“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单元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本文是初中教材中编入的唯一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并根据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形象地说明人类的破坏行为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从而激发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入反思.呼吁人们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活动.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整理材料、小组交流并运用材料的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些阅读、分析教材的方法.据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和运用资料,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些都为本课教学内容的落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初中学生仍处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龄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随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的特点;识记文中优美的词句.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学会欣赏其形象化的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图片和音像资料,对罗布泊产生直观印象.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锻炼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及品析文本语言的能力.运用情境渲染法,增加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联系身边环境的破坏与治理,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探究,体会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通过对饱含作者深沉情感的文字的品咂,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触发对环境保护的冷静思考.

难点:欣赏报告文学中形象化的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教学策略

◇小组活动,使用地图讲解,重现文本中的“神秘”.

◇用视频展现罗布泊今昔变化,“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为下个教学环节“探秘原因”做铺垫.

◇用电子相册播放特写的胡杨林,欣赏报告文学中形象化的文学语言,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使用幻灯片拓展延伸,深化课堂内容,体会“文字”呼吁的分量,让学生化反思为行动,积极参与到“文字”拯救家园的活动中来.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大家都看过十台的《探索发现》节目吧!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带大家进行一场探索之旅(请看大屏幕),让我们走近《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看看作者吴岗在这篇报告文学中隐藏了哪些信息等待我们去发现.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探索四个关 键 词“神秘”、“惊叹”、“探秘”、“献计”中隐藏的内容,发现并说出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文字来处理这些内容的?

探究一:“神秘”

(1)小组展示罗布泊的“神秘”传说.

(2)讨论,作者使用怎样的文字写出了罗布泊的“神秘”.

(3)通过阅读,感受平实语言因真实而具有说服力,发现叙述性语言的作用.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直观的感知与联想能力丰富,使用多媒体展示地图的变化,加之学生使用多媒体对所准备材料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平实的文字因真实而具有说服力,让学生体会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信息技术整合点:利用多媒体表现地图的变化,更加动态、直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图变化的过程中,还能引发学生更多的的思考,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探究二:“惊叹”

(1)播放视频“罗布泊的今昔变化”(如图1、图2).

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方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作者使用对比的写法展现罗布泊的变化,他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打动读者的?

(3)讨论并找出使用了修辞(比喻、引用)的句子,当堂背诵,分析富有色彩的词语及“转述”的作用.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视频中图片的前后对比,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视觉的冲击引发的心灵思索,令其对课文有更浓的兴趣,急于想找出“变化”的原因,为下个教学环节做铺垫.

信息技术整合点:视频资源其特有的形、光、声和色等功能,可以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调动其学习热情.视频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带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中.视频具有真实性,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探究三:“探秘”

(1)小组合作,归纳整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2)作者叙述“罗布泊消亡原因”此部分内容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3)通过阅读,体验作者引用大量数字和使用概括性文字的作用.(真实、有说服力)

探究四:“献计”

(1)作者在文中没有写出任何“计策”,而我们又有所感触,到底作者使用的是什么方法,让读者有所行动呢?

(2)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修辞的使用,报告文学文学性的体现)

(3)感受“文字”呼吁的分量,找出文中最能触动你的文字与同学交流.

3.特写赏析,品味文字

师:如果说罗布泊是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我们已然为它诊断出了病因,在开具药方之前,我们还要思索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未得病的人引以为鉴,作者就借病人之口现身说法,如同作者将心底的呼喊赋予了胡杨树:那千年不死的胡杨树,用它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表明它在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它向人们伸出了求救之手.这生动的语言、拟人的写法,深深地打动了读者,30年转瞬即逝,这漫漫黄沙刺痛了我们的心,让我们不得不同病人一同呼喊!检测如你是最后一棵“胡杨树”你会说什么(如图3、图4)?(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是期望充实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电子相册播放图片,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能够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描述,同时体会作者使用的拟人修辞的作用.能够欣赏报告文学中形象化的文学语言,突破课文难点.

信息技术整合点:以电子相册的形式,将一张张特写图片循环播放,每一次图片的更替都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想象,这种形象、动态的播放方式将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灵感空间.

4.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出“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因人类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呼喊.(通过幻灯片展示有关青海湖、月牙泉材料,如图5、图6)

(2)幻灯片展示“文字”呼吁的力量.(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及采取的具体行动)

(3)作业:请同学们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途径,搜寻“因人的介入即将沦为病人的地方”的资料.仿照课文写一段既具真实性又具文学性的文字(配上图片)上传到班级博客上.

设计意图:课文结尾发出了“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呼喊.通过展示作者发出呼吁后几年内人们用实际行动对青海湖、月牙泉的拯救,让学生体会到“文字”呼吁的分量,从而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用“文字”拯救人类家园的行动中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整合点:首先,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会产生更强烈的视听效果,继而加强呼吁力度.其次,通过网络搜寻资料可以让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此同时提高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学生的作业呈现在班级博客上更能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此为平台,对学生而言,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对教师而言,更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反馈.

●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深层次的课堂求索,从视觉的冲击到文本的研读,教学的效果达到了原来的设计初衷: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对罗布泊的变迁的忧思,进而使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现状作思考,激发学生爱护环境,成为一个能用实际行动守护地球家园的卫士.”学生在课堂上所表露出来的深深的担忧和对学习任务表现出的极大兴趣,是我所期待的课堂教学效果.

(2)品咂文本,通过学习,学生对“文字的作用”有了思索,并能够具体感知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3)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操作能力在不断增强,如学生自己查找材料并自己制作简单幻灯片.

有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们更多的写作指导,因此同学们传到博客上的内容水平良莠不齐,多数同学注意到了“真实性”而忽略了“文学性”和“抒情性”,所以我计划将课文继续讲下去,加入实际写作指导,以便让学生们更快地使用上这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