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

点赞:8232 浏览:258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 键 词】价值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价值多元化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进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更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明确教育目标,科学制定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内容

(一)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政治信仰是人生观的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首要标志.它一般指人们对某一种政治学说或制度表现出的真诚信服和坚定不移的遵守和执行的态度.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向往、行动动力,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基础,决定着价值观的方向,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关注的应是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问题.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深入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信仰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迫切任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理性自主的.通过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教育与学习和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政治信仰,使大学生寻找到并确立起一个能支撑自己命运的精神支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理想信念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一种精神力量,鼓舞斗志、激励创新,助推着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事业不遗余力、不懈追求.这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我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所以,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指引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着眼.

(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全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内容,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新世纪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中,坚持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科学的将两者合理的统一.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育理念更新不到位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往往只重视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就业情况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项同等重要的任务,不管在受重视程度还是支持力度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他学校管理工作之间都有天壤之别,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多在宣传上能与教学、科研享受同等待遇,高校不会主动自觉地作出相应的人、财、物投入.部分高校在处理德育和智育关系问题上“一手软,一手硬”,对提出的“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只是片面理解,表面应付,形式化比较严重,并且普遍存在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不良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核心价值观培育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任务,忽略了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的“三育人”工作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总之,这种认识不到位、投入不齐全以及客观条件的不达标,导致“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有效地付诸实践当中.

(二)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统一、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的整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教育者按照教育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系统教学.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分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当中.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有限,一般一章内容只有2一4个课时.因此,课时较少导致教师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没有进入系统化状态,必影响教育的效果.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和行为方式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承担着改革带来的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三)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首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没有彻底普及.当代大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手段,然而,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或高校的投入不到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形式,只有必要的时候才会申请多媒体教学.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自主性更强、求知也更加强烈,他们渴望在一种公平的、被尊重的环境下学习,这种单向灌输的教育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以及大学生的需要.其次,教学过程中互动不足.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而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互动性恰恰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再次,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实践活动偏少,比例偏低,组织难度较大,没有稳定的经费保证,缺乏实践活动基地,实践内容和形式雷同,实践教育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这些现象的存在,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最后,其他教育载体的建设相对落后.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公寓、网络、社团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对于系统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四)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学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塔”,而日益与社会密切接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冲击,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其次,虽然高校努力建设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但学校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怎么写作体系仍然存在严重的体制及机制脱节现象.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仅仅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任务,“三育人”的工作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最后,方法不当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起不到作用,往往还会降低或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项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仅仅靠学校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思想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结合时代特征,组织以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舆论宣传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校的教职员工,教育广大学生,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帮助大学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化价值观念进行引领的能力,有力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和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从而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提高教师素养、增强示范作用,为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要确立教育的目标是想让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首先就应从培养教育工作者入手.因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学中与大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最近感应群,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起到了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培养教育的示范者,提高教师素养,即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示范者,从而奠定培养的坚实基础;新课改实施后,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受益者,教师是辅助影响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身为示范,才能培养出国家期望的优秀大学生、接班人.可以看出,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国家政治信仰、思想导向与所学知识、个人精神面貌、人格魅力等相结合.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掌握大量的学科知识素材,不断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与教研能力,能够结合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事件给学生以思想传递和导向.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我,无论在政治思想素质还是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在教育内容上,除注重大学生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思维、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外,要特别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文明风尚的养成.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的思想营养,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且运用多种形式,使其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教育的生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在教育手段上,应当体现在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上.当前,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气息,在用好学报、广播、电视、橱窗、讲座等传统媒介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积极掌握和运用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拓展信息传递渠道;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网络管理工作队伍,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信息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防范有害信息传播泛滥;要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借助、群、、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扩大正面信息的覆盖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一种有利于陶冶学生、感染学生的高格调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如定期举办报告会、专题教育活动、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围绕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集中教育活动,各种有意义的宣传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等,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要通过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检测恶丑,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系统工程.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将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对各种浅薄、混沌、片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矫正,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10-15.

[2]闫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价值工程,2010(11).

[3]刘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研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

[4]金海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效果探析.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0.

[5]王卫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