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双导师制可持续的合作机制

点赞:32684 浏览:1470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双导师制是一种高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体制,它关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否配备有相应的实践型和跨专业的指导教师的问题.文章在探讨了双导师制的含义、产生与发展以及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校院企之间建立双导师制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模型,希望能为已有翻译专业硕士点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双导师制校企合作机制模型

[作者简介]丁素萍(1956-),女,重庆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英语教育.(天津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特色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PA10503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81-02

从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我国已有118所高校建立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点.当前,许多相关工作如办学条件的完善和师资的建设等都成了当务之急.其中,关系到是否能完成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双导师制.

一、双导师制的含义、产生与发展

双导师制是指由一位本专业导师和一位相关专业或跨专业或长期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的资深技术人员为合作导师共同培养人才的导师负责制.本专业导师由本校根据相关导师资格遴选,合作导师则是本校、外校企事业具有导师资格的资深技术人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校导师是主要负责人,合作导师是辅助性老师.合作导师的参与程度因学校、地区和国家不同,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部分参与,即负责专业实践部分;另一种是全程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讲授再到实习以及论文答辩,有的还包括项目研究和提供科研经费等.双导师制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全面提升人才综合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的一种建制,是一种资源整合的途径,也是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产物.

双导师制源于校企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校企合作始于1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政府牵头、工业企业与美国大学建立的“曼哈顿计划”和原子实验室等项目.之后,20世纪40年代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建立,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校企之间的合作包括联合办学、科研承包、合作开发、咨询怎么写作等.英国于1982年建立了著名的“联合教授”席位.德国于19世纪下半叶由政府立法建立了著名的“双元制”校企合作制度.日本的许多高校教师尤其是私立高校教师来自于企业.我国的校企合作始于洋务运动时期,发展于新中国建立,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战略带动了教育、科研和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和合作.但是,各高校在企业或研究机构聘请合作导师参与大学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也不够理想.近年来,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同时也获得企业对科研资金的投入,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担任合作导师.

建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双导师制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合作导师的类型也由本专业技术型资深人员扩展到跨学科领域,合作范围,由最初的实习实践扩展到培养方案的制订、授课、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答辩等多项或全程参与,合作导师的职责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这对于高校偏重理论教育、弱于实践经验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是,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在聘请合作导师方面才刚刚起步,既缺乏理论研究,也缺乏实际经验.对合作导师的工作职责的界定和工作效益还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手段.许多高校已经发现并提出了这些问题,也在呼吁加强组织管理,为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稳定和牢固的合作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二、双导师制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国家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意图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保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国务院学位办成立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具有指导性的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和检查评估等.其中,包括实行双导师制.目前,第一、二批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双导师制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毕竟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历史还很短,各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学科的界限,我国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的都是外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通晓翻译理论,教学之余也兼做一些翻译实践,但多偏重文学翻译.对这些老师来说,要培养学生翻译其他学科,如科技文献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是将从事各行各业尤其是从事有大量需求的科技翻译或兼有翻译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就目前高校的师资力量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聘请通晓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又精通外语长期从事翻译实践的资深翻译师作为高校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的合作导师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立双导师制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双导师制院企合作可行性.目前,有些学校聘请本校其他专业的导师做合作导师.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方便和经济的途径.但是互利性不够强,难以持久.首先,聘请合作导师是基于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外语学科是明显的受益方.其次,本校合作导师的职责至少是对学生进行外文技术资料翻译的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他们的补偿是:合作导师称号和指导费等.但是,对于一位科研任务繁重、科研经费充足的理工科导师来说,这些补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长期承担外语专业的翻译指导工作无疑是一个负担.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只局限于校内的合作,还应该开辟第二条路径,即与企业的合作,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对于外语翻译专业而言,与之相对应的企业首选是翻译公司.据了解,翻译公司的人员一半来自外语专业,另一半来自其他学科.其中一些资深翻译师多数毕业于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多年的翻译实践使他们成为该行业的高级翻译工程师.据调查,一个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到翻译公司至少需要两年的适应期.而要独立承担翻译项目,至少要七八年的时间.公司的培养成本很大.由此看出,翻译公司对高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有需求的.需求就是市场,就是合作的基础.实际上,一些翻译公司为了抵御类似金融危机的风险,也在探索与高校合作的途径.对于企业而言,与高校合作可以优先获得毕业生,高校合作导师称号也可以提升翻译工程师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企业还可以宣传自己的品牌,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另外,学生可以承担部分初级翻译任务,从而为企业节省成本.对于学校而言,翻译工程师经验丰富,可以担任诸如翻译案例分析、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等课程,弥补高校师资的知识结构的不足.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项目承接与实习实践等方面实现合作.

2.双导师制院企合作机制.建立院企间的双导师制可从六个方面入手:组织机构、合作协议、合作任务和范围、合作途径和方法、合作效益评估、激励措施等.(1)组织机构.成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院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院教执委”).该委员会的成员以学院的管理人员和专家为主,适当吸收翻译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翻译技术人员.院教执委每年定期召开专业与学科发展工作会议,讨论和协商有关翻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市场需求、院企管理与发展等工作.(2)合作协议.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协议包括:框架性协议,规定总体合作范围,合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合作时间等;具体协议,每一项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方式和手段、教学酬劳等,科研项目的任务分工等,合作导师的遴选条件,申报程序,导师的责、权、利等;备忘录,指院企会议后的备忘录.(3)合作任务与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以学院为主的合作项目;以企业为主的合作项目.前者探索下列问题:宏观层面,如教育理念、教育特色、学科定位等;中观层面,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规模等;微观层面,教学运行、导师遴选,教材编写、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学生实习等.以企业为主的合作项目围绕以下方面进行:宏观方面,跟踪市场需求,了解行业发展情况,行业对翻译人才数量、学科特色、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需求;中观方面,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积极参与合作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人才的特色定位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合作编写教材和申报科研项目,积极推荐企业使用的现代化的翻译人员训练工具和管理技术,推荐合作导师人选;微观层面,加强对本方导师的管理,与合作院校共同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远程教学、专题讲座等,制定对本方合作教师的评估和奖励方法并予以实施,积极推动合作方的学生的就业工作.合作范围由双方拟定,可以是单项和多项合作,也可以是全程合作.(4)合作途径与方法.一是实行院企教执委年会制;二是建立联络员制度.通过联络员,协商和解决教学工作、日常管理和学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三是设立教育与产业论坛,研讨教学和科研深层次问题;四是双方导师保持工作联系,协商有关学生培养以及教学工作等;五是建立远程教学与工作会议模式,企业导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在异地教学和参会;六是建立企业面授、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以解决企业在外埠的不便.(5)合作效益评估.包括两个方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学院和企业双方都应该成为受益者.如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应该及时调整,否则会影响合作的发展.(6)激励措施.包括建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评估办法,实施年度评优活动,在年终考核中,对各自的导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奖励.也可以交叉评估和奖励;将双方推荐出的优秀合作导师的业绩作为晋级、升职、向上级部门推优的重要参考;双方共同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或翻译报告,并推荐至学校研究生部;由合作企业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进合作企业或者推荐到其他企业.

与国外的相关专业学位相比,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思想、学科定位、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还是在管理模式和效益方面,都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正在以双导师制建设为先导来推动院企合作,双导师制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它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实现国家发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翠玉.山东大学实施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

[2]李军,黄宝印,朱瑞.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J].中国翻译,2007(4).

[3]吕伟.教育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6).

[4]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吴学忠,张丽.管窥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J].教学研究,2009(4).

[7]杨国武,李建平,鲁晓军.关于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双导师制的探索和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