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实践,语文教学会更实在

点赞:27889 浏览:1299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实践活动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语文实践活动要融入并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才能创设丰富、灵性、和谐的教学情境,使课堂“生活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作的精神,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活动时空,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质量,孕育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关 键 词】语文实践;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作的精神,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实现学生自主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它可以拓宽学生的活动时空,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质量,孕育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想,主要是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1.重视课前,丰富多彩广开源对于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也不应从零开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总能唤起学生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之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反映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等教师应立足课文,放眼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广泛涉猎相关的语文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1)搜集资料.课前布置观察活动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实践方式,在教学课文前,布置观察、搜集相关资料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正如斯宾塞说:“仔细观察是一切伟大成就的必要条件,艺术家、科学家需要它,医生诊断需要它,工程师需要它.”如在教学《找春天》之前,我布置学生“在校园内外仔细观察,寻找春天的影子.”上课前,有学生说:“我家的迎春花长出了花骨朵儿.”有学生说:“我家门口的树长出了小叶子.”还有学生说:“我发现鸟儿多了.早上起来,听到很多鸟叫声,很热闹.”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春天是悄悄地来,春天的影子却是随处可见.

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因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和其他学科知识获取资料,要让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如《一夜的工作》、《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这类关于写人的文章,文章中人物多远离学生,我都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当然这里所谓的资料,不一定就是文章,图片、歌曲、录象、实物等等,凡是与课文有关的、凡是你亲自实践收集来的都可以,如:长城的图片、贝多芬的《月光曲》、草原的美丽风光图、洁白的梅花等

(2)亲身参与.“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实践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感性经验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课文时与作者在激发情感、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的呼应对照.教师可提前浏览下一册的课文,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和家长一同到课文描述的风景名胜去游览.如到北京去看看长城,到蒙古去领略草原风光,到镜泊湖去见识一下奇观┅┅如果没有能力去这些地方,也要鼓励学生游览家乡的各风景名胜.在学习了写景文章后,学生就有仿作的材料了.再如学习《爬山虎的脚》《我们家的猫》这类状物文章前,可让学生种植饲养.种植一株爬山虎,饲养一只小猫,观察它们的成长经历,定期做好观察日记.

多实践,语文教学会更实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语文教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立足课堂,感悟、积累、运用齐头并进“语文实践”固然少不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去观察、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资源,去开展一切带有“语文性”的实践活动.然而语文实践的主渠道仍在课堂,课堂上一切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是更重要、更经常、更核心的语文实践活动.

(1)感悟.新课程标准之所以提出加强语文实践,主要是为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接二连三的分析、讲解、排挤学生读书实践时间与空间的做法,还读书实践给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课堂应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例如《找春天》的第四至七自然段,是四个结构及表达方式一样的句子.如“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对这个句子的学习,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换句式练读:“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以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啊!”在读中,比较、感悟反问句式的表达效果.又如,想象读,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和大地上的草长得不多,却充满生机的画面,才能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

(2)积累运用.积累与感悟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两大主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对各年级的积累背记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积累背记方面,我们除了落实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之外,还狠抓了一般课文的熟读成诵,结合“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新要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多读促进背记,促进良好语感的逐步形成.教师们在教学中创造出了许多引背课文的好方法.如提示法、接句法、填补法等等.如在教学《风娃娃》一文时,我引背课文所设计的“填补法”课件题目是这样的:“风娃娃来到田野上,看见____他_____.风娃娃又来到河边,看见_____他_____.”拓展阅读、多说、多写都是对语言的运用.

3.课后延伸,生动活泼促发展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后,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美术、幻想、创造的世界里,体验到自主实践的欢乐,使健康的个性与多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1)随文练笔.读写结合是已被检验过的,可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完一课后,我都会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心理学指出:人的情感发展,依赖于认识的发展.对于一个事物认识得越深,那么对它的情感就越深.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一些公开课中,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些唱歌、表演、画画、改篇课文等活动.我想,这种设计就是遵循人的认知特点——人的认知来源于实践.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加深感悟.

(2)多项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各方面能力上都有差异,我的课后作业布置做到尽量开放,发展学生的特长.如学完《梅花魂》一课,我设计如下作业:喜爱观察的同学去寻找一株真正的梅花,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喜爱诵读的学生搜集以梅花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朗读;喜爱画的可画梅;喜爱唱的可唱梅.

(3)扩展阅读.学完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修订版大纲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阅读理应成为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课外活动.我坚持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扩展阅读.如学习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让学生收集有关三国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或阅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并在此基础上开一个三国阅读交流会.

实践活动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语文实践活动要融入并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才能创设丰富、灵性、和谐的教学情境,使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致使生活走进语文,语文走向生活.教师只要改变观念,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就一定能使语文成为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