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高校人权教育

点赞:16378 浏览:708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人权教育是促进人权保障的重要手段.人权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权观念,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正确看待社会问题的现实要求.新形势下,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人权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人权教育手段,既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人权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86-04

人权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标尺,人权知识也是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开展人权教育、普及人权知识、塑造人权信念、建立普遍的人权文化,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789年,法国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是定型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同时,大学生对人权观念易于接受,对人权问题也有一定的敏锐度.如果在人权问题上缺乏正确引导,大学生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因此,将人权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权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现实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以及高校人权教育的目标

1991年我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个人权白皮书——《中国人权状况》,系统阐述了中国的人权立场.“人权”被称为是一个“伟大的名词”,“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中国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崇高目标”和“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国的人权建设虽历经曲折,但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步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权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业已成为共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我国的人权理论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旗帜鲜明地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基础上,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中国人权事业生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开创性的人权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所倡导的人权教育,是科学的人权观教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权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人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评价一国人权状况,不能割断历史、脱离国情,促进普遍人权必须考虑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和历史、宗教、文化背景;人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权是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的统一;人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人权既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也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要促进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人权保障的优先次序上,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稳定是前提,发展是关键,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在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中,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全面推进人权;人权推进的核心要义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加强对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人权的保护;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各国应在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扩大人权领域内的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等等.

2.高校人权教育的目标

人权教育,简言之就是学习人权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2]《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对人权教育的目的作了不同层面的规定,例如“普及和传播法律知识和人权知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树立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形成健康的人际观念、集体观念以及国家和社会观念”、“增强、法治、人权意识”、“努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权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笔者认为,高校人权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有: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容;正确认识国际国内人权问题以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人权现象;正确看待中国人权发展的历程,了解我国人权建设的艰巨性,树立社会主义制度下将会实现更为充分人权的自信;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权利观念和人权意识,形成对人权的信仰,尊重他人人权,懂得运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辨识西方国家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人权外交和“人权战略”,认清西方人权观念的虚伪性、阶级局限性等本质,自觉抵制西方“人权”、“普世价值”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颠覆意图;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塑造健全的人性和人格.

二、将人权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人权教育作为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权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受到当代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高校人权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人权知识、宣传人权理念、培育人文精神,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人权教育能使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正确认识当下中国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为我国的人权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不可或缺的社会意识基础.

1.人权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根本的工作方针,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工作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个体在内化社会价值规范和政治道德准则的同时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价值和尊严,进而达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怎么写作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即人类的解放,而人类的解放就是人权的彻底实现.以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价值的论述中,都蕴含着尊重人权、发展个性、维护人格平等、提升尊严和幸福感的丰富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时事与形势教育,而人权又是这些教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怎么写作,而“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在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已被写进了中国宪法、《中国章程》和“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第二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也已经公布实施.因此,高校开展人权教育,将人权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的有效措施. 2.人权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以人为本”、培养人文精神是高校所倡导的育人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提倡尊重人、爱护人,以人为目的而不是工具或手段,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性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权教育对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进行人性化的关照、理解与尊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社会道德的倡导,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怀,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4]将人权注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可以培养大学生宽容、理性、平和的人格素质,培养体现人文精神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品格倾向、文化素养,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合法权益及他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进而尊重他人、关注社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目标.

3.人权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人权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几乎都与人权存在着密切关联.例如,全面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从人民利益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最充分的人权;而自由、平等、公正本身就是人权的价值内涵,保障人权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人权是法治的目标,法治是人权的保障.离开了人权,就没有真正的法治;离开了法治,再好的人权理念也不能实现.

4.人权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抵御力

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霸权心态,驱使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广所谓、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行“和平演变”和“人权战略”,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中国自然首当其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颠覆中国政权的图谋,将人权作为打压、遏制中国的“政治大棒”和意识形态渗透工具,妄图破坏中国稳定大局,干扰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美国对华人权策略是奉行“双重标准”人权政策、人权政治化的典型代表,美国国务院在每年发布的《国别人权报告》中都以大篇幅对中国人权横加指责,刻意抹杀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妖魔化中国的国家形象,戴着有色眼镜将中国人权状况描绘得一无是处.在全球化背景下,裹挟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西方人权观念的涌入,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强烈冲击.他们在直面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输出和“人权攻势”的挑战时不免产生疑惑,在客观认识中西人权观念冲突以及看待中国人权问题上有一定难度,甚至会认同西方国家“人权卫道士”的形象.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正确人权观的指引,青年大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被检测象所蒙蔽,被西方人权话语所俘获.


5.人权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看待社会问题的判别力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就心理层面而言,现代化涉及到价值观、态度和期望的根本转变”.[5]改革开放以来,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我国在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以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等方面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较多,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各种蔑视和侵犯人权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改革过程中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分化所带来的暂时负面效应;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与我国人权观念缺失、人权法制不健全、人权缺乏有效保障、人权教育滞后有关.这些社会现象容易对一些大学生人权观的确立带来消极影响,导致他们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观念,或者片面看待我国的人权问题,对人权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认识,对中国人权建设信心不足.

三、高校人权教育的现状与实施人权教育的对策

受封建主义以及小农意识的长期影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权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宪法、法律上不使用人权概念,思想理论上将人权问题视为禁区,导致我国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人权观念相对淡薄、人权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权研究和人权实践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人权教育却相对滞后和薄弱,即使在象征知识殿堂的高等学校也不例外.许多青年大学生对党和政府保障人权的努力、对中国人权事业的历史性成就知之甚少.

1.高校人权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人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这与高校长期对人权教育的忽视以及人权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套刚刚起步有关,也与人权研究与人权教育的相对脱节有关.高校人权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观上重视不够.教育主管部门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认为人权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对人权话题避而不谈或将人权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太重要的部分而一笔带过.二是人权教育内容安排得少.总体而言,高校开设人权课程的比例还很低,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重点综合性大学开设了人权选修课,一些重点大学法学专业将人权法列为专业课程.在绝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里,人权教育尚未列入教学日程,往往只是通过学术讲座或形势与政策课堂等形式讲解部分人权内容,甚至完全处于空白状态.[6]从研究和教学的情况来看,高校的人权教育目前多数在法学领域开展,而其他学科对人权关注不多.三是人权教育师资力量缺乏.由于人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权理论知识,能将人权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融会贯通起来,向学生系统传授人权理论、人权价值观以及人权法规,这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高校的人权课程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和完整的人权理论和知识培训,虽然国内近年来组织过针对思政类和法学类专业教师的高校人权教师培训项目,如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和欧盟委员会合作的“人权法大学师资培训班”,2006年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和挪威奥斯陆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二届西部人权法师资培训班等,但参加上述培训班的仅有几十人,和现实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四是人权教育资料少.与人权研究成果相比,近10年来出版的人权教育的资料可谓凤毛麟角,人权法学教材也不多见①,而专业学术性的论著显然是不适合用于普及型人权教育的.反观西方国家,人权教育极受重视.仅以哈佛大学为例,2004至2005学年,共开设了261门与人权有关的课程,这是一个令世界许多大学都难以企及的数字.[7] 2.高校人权教育的实施对策

新形势下,面临大学生对人权知识的渴求,西方人权观念的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相对滞后的高校人权教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应严峻挑战,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突破瓶颈,革新人权教育方式.

首先,高校人权教育要摆脱“人权问题是政治性问题,敏感不能触碰”的误区,将人权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人权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支撑平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载体.

针对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现状,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独立的人权课程尚有一定难度,但各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人权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借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可以传授人权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以及我国国内人权立法和我国批准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如何看待西方人权等内容.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将人权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制定包含人权内容的教学大纲,组织与人权教育相关的师资培训和教材编写.

其次,要创新人权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要求人权教育在讲授知识、传播理念中要善于正面、真实、亲切地表达.真理,倘若被拙劣的表达包裹着,也会失去应有的光芒.人权教育要避免公式化、概念化、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切实增强人权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形成对人权问题的共识,增强人权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高校人权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人权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高校的人权教育可以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从人权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和特有的推理技巧,而且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人权理论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人权与法治密切相关,可以寓人权教育于法治教育之中.如通过对人权典型案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维权事例的分析与讨论,普法活动以及社会怎么写作等活动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过世界各国开展人权教育的众多参与式、研究式、互动式教学法,如: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头脑风暴、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社区怎么写作、放映电影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我国高校的人权教育中借鉴、应用.[8]同时,近年来我国政府发布的一系列人权白皮书,举办的各种人权宣传,以及主流网站的人权专题等,都从不同方面宣传着我国主流的人权意识形态,也是人权教育可资利用的资源.

注释

①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名为《人权法学》的教科书只有李步云主编的《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白桂梅主编的《人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杨成铭主编的《人权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