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原油暴跌的原因

点赞:26292 浏览:119630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暴跌幅度超过40%.从市场因素来看,主要是原油供给方欧佩克不减产及美国页岩油气的产量持续增加从而导致原油供应充足,以及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经济普遍低迷,原油消费不旺,市场上原油供大于求,导致油价下降.非市场因素方面,原油还受地缘政治因素、美元流动性及美元走势、金融投机及人为炒作等的影响.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共同作用于油价并影响油价的走势.油价暴跌的原因是金融投机力量在原油供大于求和美国默许并配合的情况下人为操纵油价的结果.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

关 键 词:国际油价;暴跌;供求关系;能源安全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65-02

国际市场原油自2014年6月以来大幅走低,截至12月末累计下跌幅度超过50%,布伦特原油一度跌破60美元,美国原油期货达到55.84美元/桶,创5年以来的新低.国际市场原油的暴跌原因很复杂,持续大跌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走势.

原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战略物资,是最大宗的国际交易商品,影响原油的因素很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及突发事件等.因为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很难准确地预测国际市场原油的走势,包括这次从2014年6月开始的暴跌.总体说来,可以从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来对原油的暴跌进行深入分析.市场因素即从供求关系入手分析原油;非市场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因素、美元流动性及美元的走势、金融投机及人为炒作.

一、国际原油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原油是大宗商品,所以原油的变化要遵循市场规律,即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进入2010年后,国际原油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包括欧佩克影响力下降、美国影响力上升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不佳.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于国际原油市场,则表现为原油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原油供应过剩,直接导致原油下降.

1.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影响力在下降.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由12个石油生产国组成,主要是为了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该组织控制了全球77%的原油探明储量,提供全球40%石油供应,2014年该组织的石油日产量达到4000万桶.欧佩克上个世纪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呼风唤雨,基本控制了油价.但进入21世纪后,该组织左右国际油价的能力已大大减弱.主要原因是OPEC是个比较松散的组织,没有严格的条约来约束成员国的行为,内部的不团结及为了各自的利益,很难做出共同的增产及减产决定.在2014年下半年油价暴跌、欧佩克各成员国收入锐减的严峻形势下,该组织内部对于是否削减产能分歧仍然较大,主要原因是沙特受低油价影响较小,而委内瑞拉等国家受影响较大,无法达成一致的行动.尤其是进入2010年后,随着美国影响力的上升,OPEC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明显下降,已无法垄断国际油价.

2.美国的影响力在大幅度上升.美国在最近这5年内实现了页岩油气革命,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原油产量的增加.2014年12月美国原油产量已经达到910万桶/日,是40年以来的新高,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排在世界第三位,可以说美国已经初步看到了能源自给的曙光[1].

美国既是产油大国,也是原油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但由于页岩油气革命带来的产能激增,美国从欧佩克国家的原油进口量创近30年新低.2014年8月的数据显示,OPEC所占美国原油进口份额已降至40%.美国每年进口的原油绝对数量很大,但随着美国本土原油产量的大幅增加,直接导致原油进口量逐年减少,美国的需求减少对国际油价影响明显.

3.全球主要经济体表现不佳.201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除美国以外欧洲、日本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均不好,经济疲软,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对原油的需求降低.欧元区经济面临低速增长的困境,日本经济也不乐观,IMF预计欧元区2014年经济增长0.8%,日本经济增长0.9%.俄罗斯爆发货币危机,卢布大幅度贬值.中国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全年增长7.4%[2].


二、影响原油的非市场因素分析

原油除了受供求关系影响,还受地缘政治因素、美元流动性及美元走势、金融投机及人为炒作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原油的波动产生放大效应,加剧了原油暴跌的幅度.国际炒家与美国政府互动,利用美国政府对俄罗斯的制裁,将各种影响油价下降的因素都进行放大,加速国际油价进入下降通道.而国际炒家对油价的打压也符合美国政府的利益,所以美国政府对国际炒家、原油暴跌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进而引起国际市场的全面恐慌,从而表现出油价的暴跌.

1.地缘政治因素.2014年俄罗斯出兵占领克里米亚,美欧与俄罗斯之间因乌克兰问题引发的制裁与反制裁风波愈演愈烈,乌克兰危机及其外溢效应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世界.俄罗斯的经济主要依靠出口石油和天然气来支撑,能源收入占政府预算的一半以上.而油价暴跌不但可以打压俄罗斯,还可以影响伊朗、委内瑞拉、叙利亚、伊斯兰共和国等敌视西方的国家.数据显示,在这轮油价暴跌中,俄罗斯遭受的打击尤为严重,卢布暴跌,市场商品飞涨,资金纷纷逃离俄罗斯,央行预计2015年俄罗斯经济将零增长.

2.美元流动性及美元走势.美国从2008年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不断印发美元,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欧盟和日本也开始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这就导致世界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基础货币,这些货币在期货等市场之中不断寻找投机的机会,趁势打压油价造成油价暴跌是可以赚大钱的.

美元的走势也可以影响原油.美国经济在2014年一枝独秀,经济表现良好,因此,美元表现为走强,美元的走强也对油价构成了压力.国际大宗商品包括原油均以美元计价,大宗商品与美元一般呈现负相关关系,美元走高时,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对于持其他货币的写家而言会显得更贵.强势美元是油价下跌的一个原因.3.金融投机及人为炒作.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投机资金对原油期货进行炒作,同时金融炒家试图利用各种工具如操纵世界权威的石油定价指数来操纵国际油价,从而谋取暴利,这些金融机构利用各种渠道散布消息,推波助澜,进一步推动原油暴跌.原油的金融属性已经远超其物理属性,原油被金融机构炒作的风险不可避免[3].

2016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原油暴跌的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缘政治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对策研究

我国是原油进口大国,石油对外依赖率已经达到58%,原油暴跌,进口原油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这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很有利的因素[4].针对国际市场原油暴跌,我国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大量从国际市场上购写原油,增加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目前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大约为9100万桶,远低于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进口量,也就是约5.4亿―6亿桶原油.中石油等国家石油公司也应该从国际市场上购写原油,建立石油公司的原油储备.同时,原油进口对民间资本开放,允许民间资本进口、储备原油.从国家、石油公司、地方三个层次建立石油储备,这将大大增强我们应对石油供应出现短缺时的能力.

2.油价暴跌,国际市场上油田、油藏类资产的也会下降,中国石油公司应该主动出击,在全世界范围内筛选油田资产,认真评估后加大购写资产的力度,可以采用的方式还包括入股或者购写股权,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

3.国内油田应该按照国际油价对所有区块进行全面的经济评价.对于高含水、低产井、化学驱、热采的高成本的油井,可以暂时关井或限产.

4.油价低,采油不经济,炼油的利润增大.国内炼厂和化工厂可以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同时多进口、多储备一些原油,即充分利用国际原油低的有利条件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

5.完全放开国内原油市场包括上中下游市场,吸引国内各种资金进入.我国在2014年11月已经批准中石油、中石化引入混合所有制.

6.在国内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期货交易机制,并且与国际市场接轨,为石油生产、加工、贸易和消费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工具和场所,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培养熟悉国际石油贸易、精通国际原油期货交易规则的高端人才,对冲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石油企业的风险[5].

四、总结

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市场原油暴跌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次暴跌反映了国际石油行业的新格局,是多种非市场因素作用于市场因素的结果,根源是国际市场上原油的供应量远大于需求量,各个主要的石油生产国都没有采取减产措施,加上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市场油气供应量增加,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低迷,对能源的需求降低,供大于求,因此下跌.跌幅如此之大,是金融投机力量利用各种影响油价下跌的因素,如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受制裁、美元泛滥、美元走强人为炒作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也完全符合美国的利益,既可以打压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叙利亚等美国的对手,又对美国国内经济有促进作用,所以美国任由国际油价暴跌.

我国于2013年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石油最大进口国,国际油价的暴跌对我国是有利的.我们应对的措施包括增加石油战略储备、购写石油资产、对国内油田进行全面经济评价、开放国内原油市场、建立国内期货交易市场并与国际接轨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我们的能源战略体系,从多方面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

波动的动态影响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40-45.

[4]田野.国际油价暴跌为中国敞开机会窗口[J].中国石油企业,2014,(11):50-53.

[5]刘溪若.我国原油期货发展将逐步推进石油改革[J].西川水泥,2014,(5):35-38.

[责任编辑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