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文到出版物的编排转换

点赞:18303 浏览:825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出版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作者加入出版社的作者队伍.在这个变化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作者只注重专业内容的把握而忽视的基本的编辑常识,给编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成熟的作者具备基本的、甚至较全面的编辑常识,对写作和出版都有帮助.

[关 键 词]学位论文;出版物;编辑

[作者简介]柏英,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编审,北京,100010

[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3)03-0054-0002

随着国家对教育科研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强,中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科研成果如百花齐放.出版专著不再只是知名专家学者的专利.年轻人出版科研成果的机会与十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近年来,笔者在工作中大量接触了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学术类投稿,探讨作者如何加工以学位论文为基础的稿件,使之更接近于投稿要求,为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导论

导论(或“绪论”)是每篇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对绪论的格式有统一的要求,一般依次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新意”、“论文结构”等.这样的行文格式对于答辩而言是合理的:答辩者可以清晰地阐述创作背景,评审老师可以轻松地把握论文全景.但是,对于出版物而言,或者说,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写作方法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有人认为,学术著作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的确,相对于小说、游记等文字作品,学术专著是刻板的、严肃的.可是,表述可以是生动的、有趣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类著作.不妨想象一下,面对一个知识水平或学习能力相当强的读者,如何全面而生动地告诉他或她:你选择这一课题的动因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一课题告诉大家什么,包括你用哪些理论和哪些办法探讨哪些问题,你的研究和过去的研究有什么区别和特点,等等.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生动论述,而不是条块分割的呆板表达;既传递了学位论文导论的基本内容,又避免了学位论文形式规定导致的呆板.

虽然短短的导论凝聚了答辩者至少一年的心血,但是并非其中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出现在出版物中,合理的调整乃至删除可以使成书锦上添花.为了答辩的需要,学位论文作者收集和罗列了尽可能多的前人研究成果,以体现其扎实的调研研工作、表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但是,并非所有前期调研工作都有必要呈现在出版物中.比如,有些研究成果仅仅作为现象出现,与整体稿件的关联性不强,出现在出版物中就不是非常合适.因为出版物面对的是读者,读者更需要获取的是作者的思路.如果前人的研究成果与作品的观点联系密切,或者有逻辑联系,或者经常被引用,少之则有突兀之感,那就有必要保留.否则,保留的意义就不大.如果过多的信息填塞影响了读者对核心内容的把握,无异于画蛇添足.

二、正文

(一)结构均衡

结构均衡与否从目录上就可以反映出来.虽说有话则说、话多多说、话少少说,但是在制定结构框架时如果考虑到均衡因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某一章节特别长而某一章节特别短的情况.

(二)标题一致

标题一致包括几个方面.

长短一致:即在充分反映章节内容的前提下,尽量考虑使各个章节的标题字数大致相当.如果有的标题较长,占两三行,而有的标题较短,占半行,无论在目录页还是在正文页都会出现排版不尽完美的现象.汉语是词汇丰富的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调整是可以做到既保留原意、又兼顾形式的.字数大致相同的标题,便于制作更悦目的版式.

结构一致:即章节标题采用一致的形式,如名词性结构、动词性结构、简短陈述句等.比如,“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经济”这四个词组表达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但是结构不一致,如果选用了其中一种,则相同层次的标题也应该选择同一类形式.

风格一致:即语言修辞保持一致,或者用提问式;或者用总结式;或者用提炼式;或者用解释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各章回标题就是风格一致的范例.

(三)章节标题与内容的呼应

章节标题是章节内容的高度概括.但是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标题说的是一回事,内容说的是另一回事.这很可能是由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多次调整造成的.也就是说,内容调整后没有及时调整标题.比如,某论文某章节标题点明该章节内容为20世纪90年代某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但是,实际内容却涵盖了21世纪的经济发展,将本属于下一章节的内容前置了.

(四)专有名词的统一

学术著作中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同一事物在同一稿件中要做到一致,不能一处一个写法.比如,某论文在提到小布什的某计划时有多处提法,如“防治艾滋病总统紧急救助计划”、“防治艾滋病总统紧急援助计划”、“总统紧急救助艾滋病计划”、“总统紧急援助艾滋病计划”等,根据英文原文应统一为“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援助计划”.虽然“救助”和“援助”是同义词,限定词“总统”的位置可前可后,但一旦确定不可随意更改.

如果是译名,约定俗成的要使用已有的翻译,“Obama”只能译为“奥巴马”,不能写成“奥扒马”或“奥巴玛”之类.“IMF”只能译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不能写为“国际的货币基金组织”,加一字少一字均不可,也不能写成“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固定的翻译一定要沿用.“GleneaglesSummit”已经有固定译法“鹰谷峰会”,就没有必要再音译为“格拉伊格尔峰会”.

(五)数据的统一

数据的统一很好理解,就是同一个数据在不同地方出现时应该统一.笔者接触的许多稿件中经常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上文交待了某事件的发生日期是20世纪60年代,过了几页再次提到此事时却变成了20世纪70年代.作者们最容易忽视图表数据的一致性问题.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表格中出现了某一数据,正文中在解释该项时却变成了另一数据,前后矛盾,至少有一处是错误的.图表制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有作者常常在制作完成后不再仔细核查.如果当时写错了,这个错误就一直保留;如果后来更改了图表或者解释性文字,只改其一不改其二.这就给编辑工作造成很大困扰.


(六)语言规范

新闻出版部署1992年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第五条明确指出,出版物中“必须使用规范汉字”.并不难理解的一条规定,却在实践中屡屡遭遇挑战.

有作者对繁体字有偏好,出版专著时表示希望使用繁体字.《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第七条明确规定了使用繁体字的四种情形,不能以一己之好违反规定.

有作者习惯于在表述中中英文混杂,“WTO”、“IMF”、“PC”等英语词汇虽然早已为国人所识,但是按照规定,“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因此,“中国加入WTO”应该修改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比如,有一份稿件在论述国外博客发展时列举了一些博客名称,有些名称易于翻译,如著名的“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而有些名称难以翻译,如“Peterme.”.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希望与同行相商.

三、附录

附录部分通常是对正文的补充,因此,在内容上必须不可与正文发生矛盾.比如,大事记类的附录中某一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必须与正文中的表述一致.

另外,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附录的资料性比较强,因此,必须仔细核实每一项数据、每一个专有名词、每一条表述.

四、参考文献

3545;与原文献绝对一致.常常出现的错误有:作者名错误,或者多字少字,或者写成了同音字;作品名称错误,或者破折号与冒号不分,或者漏写了副标题;出版社名称错误,或者因相似完全错写为另一出版社,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或者用了口语中常用的缩略形式,如“社科出版社”;出版年错误,或者是完全写错了,或者是多次再版的书没有落实究竟采用了哪一年的版本.

学位文到出版物的编排转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出版物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五、后记

《现代汉语辞典》对“后记”的定义是:“写在书籍、文章等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

博士生在经历了几年艰辛的学位论文写作后,大多想在论文中表达对导师和亲友的感谢.这本无可厚非,但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定义,这些内容应该属于“补充”的“个别内容”,如果个别内容的篇幅超过了主要内容的篇幅,甚至只有个别内容没有写作目的、经过等主要内容,那就喧宾夺主了.近年来这一现象有加重的趋势.如果说在学位论文答辩时尚可以以“致谢”代替“后记”,那么在出版环节这一失误就要得到修正,回归“后记”的“本职”.如果在后记中将写作过程的得失作总结,甚至抛砖引玉、期待与同行或读者发生共鸣,那这样的后记就是正文的自然延伸、是正文的有益补充.而将后记作为亲友排列表这种做法,应该纠正.

2010年11月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中表示:“图书等等各类出版物作为大众性的重要传播媒介,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实践者和宣传者”.因此,学位论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专业内容,基本的写作规范也是必要的学术修养.按照2012年9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作者和编辑都有义务“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工作的重要性”,“促进学术著作出版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