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清初四画僧的艺术特色

点赞:33044 浏览:1550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清代初年,有石涛、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四大画家,他们都是明末的遗民八大和石涛还是明朝的宗室,他们的艺术虽然都根植于传统,但却以大自然为根基,创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的气息.

关 键 词:清初四画僧个性特征

在清初四王统治着画坛,他们崇尚摹古,脱离现实,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而在同一时期站在对立面的是以石涛为代表的革新派.画史上称四画僧,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即明亡后,怀着国破家亡的幽怨,削发为僧.他们的艺术创作强调“借古开今,陶咏乎我”所以他们的绘画,不受古法约束,崇尚自然,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石涛(1642—1707)法号原济,俗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广西全州人.为明靖江王朱守谦后代.清兵入关,其父朱亨嘉在广西桂林自称监国,兵败被擒.石涛逃至武昌,剃发为僧,其后云游,在安徽宣城住十五年,屡游黄山,与梅清,释半山等交往.他们都以画黄山著名,后人因有“黄山派”之称,而石涛实为其中巨子.以后他又游历华岳匡庐等名山,深刻地观察、研究自然.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690年北上,接触北方山水与著名家之各代名迹,其艺术益进.1692年秋归金陵,后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的诗、书、画及印章方面皆有成就,山水、树石、花卉、虫鱼以至神像.美人都能作.但以山水最为突出,石涛的山水画构图、笔、墨千变万化,风神特异,灵动多变.师法造化,但又不拘于真山水的如实描绘,有提炼,亦有夸张.他的画面追求的意境也很独特.笔墨有粗、细、干、湿、浓、淡之变化达到随心所欲之境地.石涛画论颇多,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大涤子题画诗跋》等,是其一生从事绘画实践极其可贵的总结.在继承问题上,石涛非常憎恨那些“泥古不化”的奴隶,批判他们“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主张“有法必有化”,我自用我法”.他认为学习古人是为了“借古开今”.

简述清初四画僧的艺术特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赏析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创作上,他主张深入生活,体察自然之精微,“与山川神遇而迹化”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石涛的艺术实践在他光辉的理论指导下,一扫自明代三百年来中国画坛上陈旧的积习,直破前人、独步千古,终于成为有清一代具有革新精神的大画师.石涛的传世作品有《黄山图》、《庐山观瀑图》、《细雨虬松图》、《余杭看山图》、《淮阳结秋图》等.

八大山人(1626—1705)名:朱耷,号雪个、个山、人屋、驴屋、八大山人等.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落发为僧,后作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观”一生不仕于清,从未为清王室画过一草一木.祖父、父亲皆善于画,朱耷幼年即受熏陶.朱耷擅长花鸟、山水,用笔以简为胜,笔情恣纵,不拘成法,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来表达寓意.

八大山人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是被大家公认的.其主要特点是不落俗套,富有创新精神.在造型上,八大的写意画在画史上独树一帜,他画的物象都比较夸张,这种夸张更能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使所画的物象神完气足,活脱脱的存在于纸素之上.这就是评论家常说的“笔不工心工,笔不周而意周”,八大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八大的代表作品有《古梅图》、《孔雀牡丹》等.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他是明末生员,明朝灭亡以后,他立志抗清,离开家乡.后削发为僧,法名弘仁,字浙江.弘仁的山水画从宋元各家入手,特别崇拜倪瓒,因此他的画从倪云林的高秀简逸中化出,而别具瘦劲冷峭的风格,达到空灵蕴藉的诗的意境,使人有极高的美的感受.弘仁的画以写生为根据,他曾远游武夷山,后来返回歙,住在五明寺,长期居住在白岳和黄山,并画了很多黄山的山水画.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黄山图册》70幅,写尽黄山诸景的千姿百态,为画史上黄山组画的巨构.其他如高九尺的巨幅《黄山天都峰图轴》和《黄海松石图》等都是描写黄山的艺术精品,也最代表弘仁的艺术风格.弘仁是黄山画派的开拓者,他和石涛、梅清都是这一画派中的代表人物,石涛得黄山之气,梅清得黄山之韵,弘仁的黄山之神.弘仁笔下的黄山,已不是对某峰某景的摹写,而是主动的以大自然为依据,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更能慨括地表现黄山的精神本质.

弘仁的画不限于临摹,不拘泥于古法.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突破了清四王派所表现的情感和内容,以来自于客观世界又有高度加工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自然美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打破了旧的程式,在发挥诗书画的结合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髡残(1612—1692),湖南武陵人.本姓刘,1645年明亡后,参加过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兵败,愤而出家为僧.出家后名髡残,字介邱,号石溪、白秃、残道人、石道人.其后云游各地,43岁定居南京,先后住于报恩寺、栖霞寺、牛首寺,与好友程清溪同为南京画坛的佼佼者,时人称为“二溪”,与石涛成为“二石”.

髡残的画风苍茫、雄浑、沉着、痛快,具有“大江东去”一泻千里之势,风格迥异于一般遗民作品的零落冷逸、萧散荒寒的格调,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表现了他对故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正如他的题画诗中写到“十年兵火十年病,消尽平生种种心.老去不能忘故物,云山犹向画中寻.”又称他所以要作画,是“为因泉石在膏肓”意思是说他对山水的痴爱以深入“膏肓”达到不能自己的程度.他的作品在构图上稳而妥帖、繁而严密;敦厚博大,不求新奇.他善用秃笔渴墨,苍劲含蓄,黄宾虹评之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法之妙,通于画法”.设色多用浅绛法,或用赭石沿墨线复勾,更觉苍郁生辣、髡残的画给人以纵横蓬勃、雄伟苍浑的壮美感觉,由于多病之躯和不以画博取名利,故留存在世的画很少,《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都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品.

综上所述,清四画僧的作品立足于传统,但又都不拘于古法,师法自然,有创新有发展,在四王一统画坛之迹,他们以泼辣奔放的的风格、清新俊逸的神韵别开生面.新颖奇特.给后世的画家留下了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