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治性语言翻译的

点赞:5269 浏览:193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拟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构建政治性语言翻译的设想,论述了政治性语言翻译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并简述了其主要思想和观点.

关 键 词:政治性语言动态对等中国特色文化

一、引言

“政治”一词对国内外的翻译研究者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学界掀起了对政治性语言翻译研究的热潮.在译理的长河中理论也发生了转向,即将政治的因素引入翻译学者的视野.不少专家学者一方面从语言的层面来研究政治性语言的翻译;另一方面以政治性语言的翻译研究来挖掘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即翻译等效政治.西方译界和学界主要从宏观上来研究:一是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对西方政治而言是一场游戏,是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因此Tymoczko((2004:178)在《翻译后殖民语境》一文中分析了翻译在同一语言文化集团(国家)内的权力和利益分配过程中如何被挪用,成为实现一方政治议程的思想资源.AnnaMissious(1993:377-392)觉得通过翻译可以塑造他者身份,翻译只不过是分析历史现象的方便工具而已.后来斯皮瓦克又提出了“翻译的政治”概念.美国社会学家米谢勒.巴蕾曾(2001:19-38)说,“若把语言看作建构意义的过程,那么翻译的政治本身便是一个重要课题了.”以上学者的著作分别有《政治语言》、《结构与翻译》和《翻译的政治》.二是从翻译主体行为来研究.译者的主体选择和译法是思想传播的关键,最有影响力的《宣言》的翻译及其思想不仅被国人所接受而且建构起中国语境下的政治理论体系.美国学者Bernal(1976:38)在评论《万国公报》的翻译时直言不讳地说其翻译就是传播激进的思想.另外,诺德(2001:89)曾指出译者的主体行为直接决定了政治性语言的翻译的策略的选择.三是从翻译的目的来看,即读者的需求性.Wolf(2006:125-138)在《翻译的社会维度》和阿克萨尔.布赫勒(2005:311-326)的《作为阐释的翻译》都谈到了要用较为自由的方式来翻译政治性语言.以期在读者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弗米尔也在《作为一种有目的活动的翻译》中指出语言的翻译就是面向受众的.

构建政治性语言翻译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性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国内学界主要从微观方面来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政治、经济词汇的翻译策略及语言的修辞特点;二是集中探讨“中国英语”的翻译特点;三是触及了翻译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四是提及了以某个国家领导人某次讲话为例的外交语言的翻译.政治主体为了传播政治信息,翻译时,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段,来强调翻译即政治的观点.国内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学术期刊,其典型代表作有:杨原的《关于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词汇的英译》、肖安发的《政治语言的修辞特色》、董传润的《从中国特有政治术语的翻译看“中国英语”》、杨明星的《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张梨的《关于政治语言汉英翻译修辞特点的分析——以十七大报告为例》等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政治性语言的翻译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外译界、学界的研究为对政治性语言的翻译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西方学界一针见血指出翻译就是政治行为,历史的工具,从而揭示了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关系.而国内学者研究了政治性语言的翻译技巧,甚至涉及了以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为例的翻译研究,提出了政治性语言的翻译等效政治的理念.但没有充分挖掘其多维性和丰富性.忽视了中国特色的大背景知识和权力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对政治性语言的翻译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如何把西方翻译理论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性语言的翻译有机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拟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1964:159)为基础,提出构建政治性语言翻译的设想,论述政治性语言翻译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并简述政治性语言翻译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二、政治性语言翻译的研究设想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挖掘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把其恰当运用于政治性语言翻译并完成其建构.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标包括:第一,使翻译理论更系统,而不是单纯从翻译技巧,策略上研究.本研究将现有的理论批评继承并指导翻译.由单纯地从语用学、语义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延伸到文化、政治、经济等众多领域.对当下的翻译研究具有一种互补与完善的功能.第二,在中国特色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政治性语言的翻译以期给中国的文化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彰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有利于世界更好的了解并认可翻译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并快速有效把握中国的文化内涵.

三、政治性语言翻译的主体内容

本文聚焦于把握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精髓,把其运用于政治性语言翻译从而构建其理论话语体系.得出以下具体研究内容:

1、结合中西学者对政治性语言的翻译研究,把握政治性语言的特点及其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简单的直译或意译,必要的时候加解释性翻译,以确保其正确性.

2、基于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政治性语言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的翻译选择.关注另一语言文化语境的受众过程和译文语言的象征力量.把握说话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唤起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体现作者创作思想.实现“动态对等”的原则,即翻译的“思想、文化、政治对等”.

3、实现“思想、文化、政治对等”所坚持的原则:一是掌握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文化差异,尽可能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惯;二是把握中西文化概念缺失的现象,领会原文的内涵.

鉴于以上的研究设计,将研究重点侧重于:首先是研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它是指一种综合性的对等关系,要依靠艺术的眼光和文化语言素养,全面细致的综合顾及到各方面的因素.指出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强调接受者从中所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因为目的语国家的接受者是传递信息的终点.向外输出的信息要让接受者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地感受.所以在翻译政治性语言的实践中要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能及时把握住问题,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否则会让英语文化背景的接受者感到费解.最后,揭示出“动态对等”的实质是“思想对等”,“文化对等”和“政治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