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

点赞:31967 浏览:1463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我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多项就业政策,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就业政策的取向主要是增加就业岗位,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需要转变就业政策的取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力,这样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使得大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力就业政策

作者简介:

范聪,1980年5月,女,汉,河北省邢台市,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孙小锋,1969年8月,男,汉,河北武安,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白黎,1978年2月,女,汉,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刘冉,1983年6月,男,汉,河北石家庄,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84-0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促进就业的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实际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使高等教育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才能真正大学生就业难题.

一、就业力的定义及其构成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将就业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英国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合作组(ESECT)中,就业力被定义为“一组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定义中的成就不仅包括学术成就,还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活动,如工作经验或职场经验以及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项目【1】.

国内专家张体勤认为,就业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高质量大学教育向高价值人力资本转化的结果,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个人不仅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和特质,还需要搜集有用的职业信息以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并且需要积极尝试实际工作,从工作经验中学习与成长.【2】

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在2001年提出的就业力模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业力构成模型,该模型认为就业力由学科理解力、个人特质和从业技能三个相互影响的部分共同组成.学科理解力指的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个人特质是指有利于就业的人格和态度,如压力承受能力、责任心、从业技能是就业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技能.

二、就业力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取向

大学生就业政策指的是政府实施的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标的人才供需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发展高等教育、提供职业培训和劳动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保障就业公平、引导就业意向、优化人才供需结构等.

如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仅2008年年底至2009年3月底,由国务院和各部委颁布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已超过11项.如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国家代替偿还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的奖励政策.并且,就业政策与岗位配套出台,2009年新增加的科研机构科研助理岗位预计可吸纳毕业生10万人.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从过去的3年5万多人增加到一年20万人.怎么写作外包企业未来5年内,将新增毕业生就业100万人.这些就业政策为促进2009年大学生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

但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除了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岗位之外,同时也要增强大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尤其是要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变化,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授之以渔.只有供需匹配时,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有可能缓解.此外,大学毕业生自身如何看待就业形势、如何获得就业的有关信息、如何认识自身的就业能力等也直接与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密切相关.

当前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最显著的发展趋势是政策目标逐步从提高“就业率”转变为提升“就业力”.就业率是一个数量概念,政府制定的政策注重通过引导就业意向和拓宽求职渠道等措施在短期内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但是对表面数量指标的过度关注容易掩盖人才供求的内在矛盾.而就业力则是一个质量概念,关注的是大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长期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可在不同专业领域内转换的通用工作能力的养成.因此,就业力是长期保持高就业率的前提和保证.

三、凝聚各方合力,构建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政策体系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并不是一方面的力量所能完成的,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需要高校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需要企业提供工作岗位以及反馈建议,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和扶持,凝聚多方的合力才能够成功构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政策体系.

(一)政府:制定面向高等教育过程的就业政策

目前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大多是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岗位,少有针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时提高就业能力的支持政策,而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提升正式教育中的就业力培养.

1.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核定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权利,这样才能使高校的课程学程、培养方案等能够弹性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大学就业力教育基金,鼓励和引导高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资助高校,对高校提出的提升就业力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支持,对推行就业力教育成绩显著的高校进行奖励,并推广其成功经验;二是对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支持;三是给企业予以补贴,以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2009年,国家推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并予以财政补贴,此举对于提升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力,支持其继续择业具有积极意义引导校企双方建立大学生实习的双赢机制.

3.制定就业力测评标准,建立信息库,为制定就业力的政策提供量化的依据.建立如“大学生就业力技能标准与测评方法”、“大学生职业性向标准量表与参照常模”等就业力基础测评工具,以明确大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建立国家级“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数据库”,并强化对产业发展所需就业力的预测与调查,跟踪评估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以这些信息为依据,高校便能够及时有效地调整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大学生也能够合理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方向.

(二)高等学校:构建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将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绝不是在毕业年级通过几次就业指导课可以解决的问题,应该从同学们一入学便开始进行就业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给低年级的同学上课时,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中融入表达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就业力的培养,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如何运用于产业实务.在给高年级同学上课时,可尝试在课程设置中引入用人单位意见,适度引入产业界师资协助教学.

2、高校创造促进就业力提高的良好条件.学校要鼓励有序的教师校外,这样可以最直接的了解社会的需求,并在课堂授课时传输给学生.学校要强化就业辅导工作,提升就业指导中心功能,开展信息交流、个性化职业辅导、职场体验、人格及职业性向测评、毕业生就业调查等全方位就业指导怎么写作.此外,学校要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深入的实习工作机会,以就业体验提升就业能力.

3、学校制定激励机制.建立促使教学单位及教师重视就业力培养的激励机制,把毕业生就业表现纳入教学单位绩效评价.

(三)企业:就业政策的协助者和参与者.

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提升,企业将是最大受益者,因为高校对企业人才供给在质量方面有所提升,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主动地融入就业政策体系,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企业可以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加强与政府、高校的合作,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程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制定,协助学校评价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产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需求;二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机会,帮助其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实践工作经验,并把实习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纳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同行业必须设计不同的实习方式,例如在一些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企业中,不容易提供短期的实地见习,企业应该主动走进高校,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合作建立实习实训项目,推行仿真化的职场体验课程,把毕业生从“原材料”变成“备用件”;三是配合政府和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相关调查,为人才供需预测和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基础信息来源.有了企业的参与和配合,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便更容易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有了更为扎实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