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何写不出“好作文”?

点赞:33520 浏览:1563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上海市语文高考阅卷负责人周宏先生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好作文的标准是“真实有品位”,明确反对“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竞赛作文可能和高考作文的标准不一样,其实,除了一些特殊要求,好作文的标准都是一样的.

每年的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都会吸引数以十万计的学生参加.在这个基数上遴选出来的获奖作文,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殊属不易.毋庸置疑,能占得鳌头的,都是些好学生.其中一些优秀之作,正如赵丽宏先生所言,有着“流畅的文字,丰富的想象,富有个性的思索,别出心裁的构思”,还有“文字中流淌的真挚情感”.(赵丽宏《2013年上海中学生年度最佳作文选·序》)但同时,即使在这些“好学生”的“好作文”里,也明显暴露出当下学生作文以及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虚检测.作文到底能不能虚构,这个问题就如同散文能不能虚构一样,一直是有争议的.但即使可以虚构,也应该符合生活真实,所谓“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牡丹亭》杜丽娘语).也就是说,即便作文所叙述的事情未必真发生过,但它也必须是有可能发生的,所叙述的事情至少必须看上去是真实的.更何况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但很多作文还是存在十分明显的编造痕迹,而且因为缺少生活经验,往往编造之处破绽百出.比如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好学生”何写不出“好作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妈妈,你在烧什么呀?真好闻!”“呵呵,小馋猫,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妈妈兴致勃勃又神秘兮兮地回答.“让我瞧一眼吧,就一眼!”我不等妈妈批准,就“嗞溜”一下钻进了厨房,跑到灶台前掀开锅盖一看,呀!是铜锣烧!我的最爱!看来,我的“美食家”妈妈又在制作美味了.

貌似生动的情节中,却有个明显的破绽:铜锣烧是日本的传统糕点,近年在国内也很受欢迎,其制作过程中并没有盖上锅盖烧煮的过程.这看似不甚重要的败笔,却把作文的真实感破坏殆尽.其实,这位同学未必没有冲到厨房看母亲烧菜的经历,但却既没有在平时留心,也没有在动笔时努力回想,而是采用了随意编造的方法.诸如此类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明明写冬天,摔跤后低头一看,竟然能看到膝盖破了一块皮;明明写夏天,“我”却睡在被窝里,把被子裹得紧紧的;明明写白天,一会儿却有皎洁的月光出现;明明写上海,小区的对面居然有家铁匠铺,而且铁匠正在趁热打铁锅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应该说,这都不是什么特别难得的生活经验,只要平时对生活观察得细一点,动笔的时候能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这类的胡编乱造应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没有对这类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还是因为其“瑕不掩瑜”而轻易放过了?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说:“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且介亭杂文》)对小说创作的细节真实,鲁迅先生尚且如此在意,更何况作文?一个失真的细节,不仅断送了文章的真实感(伴随真实感同时消失的,无疑是文章的感染力),而且暴露出学生在为文、甚至为人上的态度问题.诚如韩愈所说,“仁义之人”,才能“其言蔼如”(《答李翊书》).没有心中的那一份真诚,做人、或是作文,都是做不好的.

虚检测不仅表现在细节的破绽上,也表现在感情的浮夸上.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是有条件产生的,如果随意挥洒,就很难打动别人.很多同学在写自己与父母或者与旁人的关系时,能很好地写出那种属于中国人的、属于青少年的情感.但也有些作文滥情而且矫情,一点点小事就感天动地,泪流满面.比如,在搬家的时候,看到一沓妈妈和舅舅间的通信,“我”竟然也要“潸然泪下,为信中的内容哽咽”.而妈妈与舅舅并没有什么特殊关系,信的内容也很普通,作者为什么如何动情,是读者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读者无法理解和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那就意味着这个表达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作文本身表达的就是一种虚检测的感情,是为煽情而作的虚浮的表达,那么,它不为读者接受是必然的;第二,也是我们可以避免的,就是感情或许并不虚检测,但由于作者无法将这份真感情很好地表达,导致给读者的感觉是虚检测的.就像鲁迅批评《萨诺演义》的作者所说的:“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的智,而结果倒象狡猾.”(《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在平时作文练习中,我们应该充分注意类似这样的表达中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换言之,前面的内容铺垫是否足以引起后面所表达的感情?朱自清《背影》中几次写到自己流泪,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就是因为他表达了足够的理由,让读者相信了这份感情的真实性.

虚检测的第三个表现是词语的花哨.有些作文刻意追求句式和辞藻的华丽,“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张炎评吴文英词语),甚至不用碎拆,稍一细看便会发现不知所云.比如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红尘缄口,流年似殇.漫漫几十载人生路,唯道是兀自前行.然而不知乎何时起,我们的天空变得低弥,羽翼愈发稀薄.

然则,何不着手寻找另一片天空呢?以生命的另一种姿态寻一心一境之禅机,品人生芳华.

青弦碧透的老上海,即同一首余韵不绝的诗,优雅、从容,却也在不经意间多了几分匆邃和浮燥.

其中,“浮燥”为“浮躁”之误;“低弥”“匆邃”“青弦碧透”都是生造词,并且表达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没有生造词的句子,搭配也大成问题,比如“羽翼”如何“愈发稀薄”?什么叫“唯道是兀自前行”?这三个段落,136个字,除了堆砌辞藻,可以说什么都没有表达.当年秦观写“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据说苏轼还批评说:“十三个字只写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现在有些文句却连“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的内容都没有.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情况还多出现在所谓的“好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因为爱好文学,可能读了一些文字,遗憾的是,或者他们没有读到真正称得上好的文字,或者是读到了好文字但未能领会其精髓,写椟还珠,画虎类犬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如果教师也认为这样的文笔就是“有文采”,那实在是对学生写作的戕害.

还有一个虚检测的表现是无限拔高.很多有识之士早就针对学生作文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命题:写作文有“意思”即可,而不一定非要有“意义”.因为长期以来,“意义”往往就意味着政治化,意味着检测、大、空.所谓“主题升华”的作文训练,并不能让作文更有深度,而只能让作文被强行安装上一条“有高度”的“尾巴”,生硬牵强,矫揉造作,走向“化腐朽为神奇”的反面.比如,写爸爸对布鞋的喜爱,一扯就扯到传承民族文化;写妈妈心直口快,竟然能扯上儒家道家.家里若有老奶奶,那就一定是哲学家,说出来的话比哲人还哲人等如果非要“文以载道”,那也不妨学学柳宗元,他的《永州八记》,确实隐含着他被贬之后的心情,寄托着他对精神人格的追求,但却全部融化在对游历永州山水的过程的描述中,倒可用得上严羽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检测想:如果写一篇作文,不允许出现编造情节、夸张滥情、词语花哨、主题拔高的现象,还有多少“好学生”感觉到自己还会写作文?当年阮真提出作文教学的10条标准:思想清晰,文意切题,论理正确,词语切当,见解切合,文法通顺,结构谨严,修辞雅洁,段落分明,标题清楚(《中学国文教学法》).前面5项主要针对内容,后面5项主要针对形式.如果对照一下的话,词语花哨,不知所云,即为思想不清晰;无限拔高,牵强附会,可说是论理不正确;情节破绽,信口开河,可说是词语不切当;感情夸张,虚浮滥情,可说是见解不切合.凡此种种,归根到底,是缺少一个“真”字.如果我们写作文教作文的时候,不是那么想着考试,想着竞赛,想着分数,而是真真切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好学生应该是能够写出好作文的——历年高考和作文竞赛中的优秀作文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