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格式图书

点赞:33324 浏览:1559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育信息参考

2016年第7-8期(总第130期)

主办:山东工商学院图书馆

本期目录

如何唤醒"沉睡"的图书证1

大学章程建设助推中国高校转型4

资源支撑领跑中国海洋经济6

贵州省属高校将推广建"一站式"学生怎么写作中心7

76.8%受访者支持保护高校古迹作为校史象征7

微课"煨"出教学新滋味9

大学生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升自主能力13

贵州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打破"终身制"15

安徽促进高校公共资源面向社会开放15

高校"抱团"办学能否实现共赢16

如何唤醒"沉睡"的图书证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图书馆的大量图书资源风光不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资源逐渐丰富的时代,如何盘活现有的纸质书籍资源,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图书资源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高校怎样激活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怎么写作和阅读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暑期将近,从前,这是大学生从图书馆借书的高峰期.一些"70后","80后"这样回忆大学时代的检测前生活:一忙完考试,同学们便争抢着去图书馆借检测期读物,唯恐去晚了,好书就被人借走了.而如今,此番情景不再,高校图书借阅量逐年下降,相比过去,图书馆显得异常冷清.

为何高校图书馆越建越大,看书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唤醒高校里沉睡的借书证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沉睡"在高校里的借书证

出于对高校图书馆借阅率的担忧,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做了一项调查.该校图书馆统计了2016年,2016年和2016年师生的读书记录,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仅全校不少借书证处于"沉睡"状态,甚至有的师生进入学校后便没有进过图书馆.以2016年为例,有925名本科生和194名硕士生一年内没有进过图书馆.这表明,很多借书证没有被使用过.

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阅读状况也出人意料."统计显示,本科生进图书馆的比例是最高的,硕士生其次,博士生最低.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阅读量排在前50名的学生中,本科生占绝大多数,硕士生约占20%,博士生仅有两人."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小兵分析说.

教职工的借阅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接受调查的教职工中,教师进图书馆的频率比学生还低,且借阅的书籍大多以专业课程类书籍为主.此外,图书馆图书的借阅次数,每年减少1-2万次."这在不少高校是普遍现象,下降的数字虽然不太明显,但是每年都呈下降趋势,应引起重视."张小兵说.

南京医科大学开展的一项针对1100余位本科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来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上自习,其次才是借书还书等.

"这并非发生在某一所高校的孤立现象,全国很多高校都是如此."在张小兵看来,这种现象引人担忧."一个人的阅读状况,直接影响了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一所大学的精神境界,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校师生的阅读水平."

"中国是阅读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很多国人静不下心读书."南理工党委书记尹群对当前的阅读现状忧心忡忡,"'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南理工青年女科学家车文荃则表示,即便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考虑,阅读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大学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特别强调科研创新,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及人文素养,不仅可以使科研工作者思路更加开阔,而且有助于他们对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总结及准确表述."车文荃说,"目前,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及科研论文时暴露出的问题,如思路不清,逻辑关系不顺等,都与其文字功底,人文素养,逻辑能力不足息息相关.阅读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根基,而且会有利于学生用多维视角解读问题,养成良好的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书的热情哪去了

很长时间以来,高校图书馆都是大学生最爱去的地方.如今,图书馆借阅量下滑,是否意味着高校师生的阅读热情不再了呢

"不去图书馆不代表不读书."张小兵并不认为目前高校师生的阅读状况很糟糕.他分析说,如今,电子书的流行以及自购书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对图书馆的依赖.

南医大的调查也显示,在课外阅读书籍来源上,约七成学生使用手机与电脑进行网上阅读,人数排名第一,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的学生数排名第二,自己购写图书阅读的学生数排第三.

不过,张小兵表示,电子图书并不能取代纸质书籍."电子书更适合快餐式阅读,如果进行精读或科研,往往更需要纸质书籍.因为进行科研或者精读,往往需要在书上做标注,并需要反复阅读."

问题不仅仅出在学生不再热衷纸质阅读,包括电子阅读在内的大体阅读意愿也并不乐观.

在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中,南医大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学业繁重而没时间阅读.

"现在基本上不怎么看课外书了."南师大新闻专业大三的管同学坦率地告诉记者,身边不少同学和她一样,离课外阅读越来越远.她分析的原因是,大三了,不少同学忙着准备考研或者出国,大家在课余时间看专业书的情况比较多,或者看英语类书籍,其他"杂书"基本上没时间看.

不过她坦言,即便是在大一,大二时,自己看课外书的时间也很有限."在宿舍里,同学们基本人手一台电脑.平时上完课或下自习,回到宿舍里,大家一般都喜欢上上网,看看电影,电视节目,放松一下."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或是宅在宿舍里上网看视频,打游戏,刷微博,或是上培训班,听讲座,运动,实习,,旅游等,这些都挤占了阅读时间.

对于这种现象,有研究者表示,大学生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一些高校管理者也对高校图书资源的浪费感到可惜.张小兵告诉记者,现在高校图书馆越建越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也很丰富."比如,我校图书馆的书籍定期更新,每年会更新8万册左右,我们还拥有信息共享空间,研讨间,电子阅览室,经常组织读书研讨沙龙等.如果学生在大学时代,不好好读一读经典图书,不参加一些阅读活动,真的很可惜."

激活阅读热情良方何在

借书证"沉睡"的板子不能仅仅打在学生身上,积极面对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滑的挑战,也是高校的责任.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的很多高校管理者表达的共识.

"从2016级开始,本科生在毕业前必须提交6篇不低于2000字的读书报告,计2个学分."去年10月以来,南京工业大学开展了以"携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为主题的本科生经典名着研读计划,专门设立了名着修读学分,并且规定为必修学分.

该校教务处处长管国锋告诉记者,经典名着研读推荐书目设大学之门,思想之魂,学术之旅3个板块.学生要在大一至大三学年选择6部推荐书目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完成后署名上传豆瓣网.

作为一名在图书馆岗位上工作了30年的资深图书馆学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建平认为,学校在进行一些制度性规定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怎么写作,要从新媒体方式的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利用,提供书籍的丰富性,增强与时代的契合度等方面下功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此,不少高校纷纷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为了唤醒"沉睡"的图书证,南理工向本科生推荐好书,开设系列讲座宣传图书馆资源,让学生能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展送书上门怎么写作,改善图书馆的读书环境,改善上网条件等,把更多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当然不仅仅是吸引更多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经常去图书馆,却又找不到想要的书"馆藏书刊检索与获取"讲座会帮你,"搜索引擎的运用包括三个境界!百度和谷歌有什么异同"这是"搜索引擎助力网络学习"讲座,"MeTeL号称世界名校教学智慧的结晶,老师们在这儿能找到PPT,视频,案例,考卷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国道数据多媒体库"讲座等今年3月至6月,南医大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读书讲座,内容包括在线学习考试,文献查找利用,学术资源检索和深度挖掘,网络学习技巧,培训者既有数据库的培训专员,也有图书馆资深馆员.

一些学校在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习惯养成教育中也下了功夫.南京工业大学管国锋说:"我们在校内'学习在线'网站专设了读书报告板块,开通互评功能,让学生们就大家上传的读书报告互评打分.互评优秀的学生可凭作品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让其在更广的范围内交流读书见解."

张建平分析说,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师生的阅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已不再是阅读的单一来源,传统的图书馆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狼来了","现代的图书馆,理应跨出大楼和纸质图书的狭义概念,应主动应对阅读方式的变化,开发更多的电子资源,提供更多的网络化怎么写作,让师生足不出户就能阅读图书,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数字资源怎么写作.同时,要借助新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段,及时发布书讯,吸引学生阅读."张建平说,在这一方面,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已迈出了稳健的步伐,对于进行传统阅读的学生人数下降,其实不用太过紧张.

南理工,南医大的图书借阅情况显示,借阅书籍的师生大多以休闲和实用为主要目的,其次是开阔视野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南医大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可以满足他们的借阅需求,也有学生认为文学类和人际,心理类图书不能满足需求,几乎所有受调查者都希望图书馆能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对此,张建平表示,书籍购置的选择能否与学生兴趣吻合,是高校图书馆是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学校在配置一些专业课程所需书籍的基础上,也应拿出更多资金,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一定数量的图书配置."

张建平建议,大学图书馆还应扩展功能,不仅成为资源中心,还要成为交流和文化中心,比如,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人文类的讲坛,吸引师生和社会人士参加,营造一些类似咖啡吧的学习空间,为师生开展讨论式,交流式的学习提供环境,将更多的师生引导到阅读中来.(作者:沈大雷杨萍蔡心轶张金凤)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2日

637;网上咨询和工作.

据悉,省属高校将率先于今年年底初步建成学生事务怎么写作中心,探索实行"一站式"怎么写作,省内所有高校将于2016年春季开学前完成"一站式"学生事务怎么写作中心的建设工作.(作者:申红珊)

来源:《贵州都市报》2016年8月2日

度深度推动,并怎么写作教育改革,在业界赢得认可度.

与传统的课堂二元对立与统一:颠覆还是融合

心理学,传播学等研究显示,一个普通人的注意力极限是10分钟.因此可以说微课的发展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那么微课是否能够完全代替传统课堂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关于新兴技术彻底颠覆课堂的声音一直存在.早在20世纪初,电影发明不久,爱迪生就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等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然而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电视出现后,人们也一度认为可以用电视教学取代课堂讲授,事实证明也行不通.微课出现前,新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及,不少教师采用视频课件教学,但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太大的影响,

此外,抛弃传统课堂推广微课教学在现有教学管理机制上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原来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置,在被分割为以10-20分钟为单位的课程后,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新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进行重构,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排课系统,考试系统重新设计.此外,时间较短的微课将学校原来的教学节奏成倍提高,老师和学生都必须适应新的教课方式,效率和流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老师表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合作的过程,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无论多么精彩,都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

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很多学者以及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进行了很多的探讨.部分学科教师也开始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尝试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前预习,课中知识点归纳与提炼,也可以在课程的尾声采用交互式的微课程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

"微课不应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这样认为.他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这样写道:"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微格教学'.但是,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在推进课改,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种观念,同样也体现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南京大学教授张宝辉指出,微课评价体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仅对学习效果有所衡量,还需要参考教学过程中多个周期的反馈,甚至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时的心情,学习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影响效果的重要方面.

借慕课之势,为微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

最初的微课仅仅是作为一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被教师与学生所认识,并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和声音.但是,2016年以来,微课与全球范围内的慕课大潮相遇,使得微课的发展有了新的契机.如何促进微课与慕课进行有效的对接,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成为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慕课热源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渗透,冲击以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逐渐成熟.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对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产生了热切需求.

"大学和教室的围墙正在逐步退去,出现了全球大学,也出现了跨越时空,自由交互的SNS社会化协作学习社区,学习变得无处不在."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张举范表示,当前在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下,学习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传授与学习的关系.在WEB2.0技术条件下,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演变为互动式传播,RSS(简易信息聚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信息订阅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教与学成为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了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他表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慕课,其价值不仅仅是优质资源的免费共享,也给予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开放平台."

如果从慕课中抽离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考试以及学分认证等评价环节,可以清楚地看到,慕课所涵盖的几个核心概念包含"基于视频","在若干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等内容,而这一特征恰恰与微课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慕课其实是一系列同一课程体系下微课的组合.借助慕课这一平台,推进微课的开放与共享,则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提升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上海37所高校间已经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表示,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着学校间师资分配不均,课程资源不足的状况,因此一些学校的学生无法像一些名校的学生那样享受到较多的优质课程."决不能让学生因为几分的高考分数之差,而与很多好课程失之交臂."黄钢介绍,为保障课程共享机制的教学效果,学校已将其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当中.此外,为保障课程质量,共享平台也积极加强在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努力为在线共享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了直播教室以及在线教务管理系统.共享平台还积极与西部高校合作,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到西部."全国许多的高校教室已经接入直播教室网络."黄钢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天虎介绍说,学校联合北京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研发中心,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资源共享平台现在已整合构成了1万多学时的泛在学习资源库,并开发了适合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的自适化应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条件,和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慕课蓬勃发展为微课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无论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抑或是基础教育,均可以借助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实现课程传授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紧密结合在线教育,努力回归教学本质

当前,微课热席卷全国.在此影响下,众多教育界内外的人士都在跃跃欲试,希望能将微课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

"微课的未来在网上,微课应当借力互联网以及在线教育取得发展."王竹立老师认为,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在网上显然更受欢迎.当人们无法到现场听课时,在网上看视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网络学习者不像在课堂里那样,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网络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微课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了这样一群人的需求,有可能在网络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对微课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的预测:未来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这样一种局面,即学历教育还是由传统实体学校唱主角,而非学历教育则主要由网络教育来承担.

那么在线教育今后的发展将会是怎样的趋势呢

黄钢表示,在线教育的发展要更具前瞻性,敢于尝试创新.他认为这样才能通过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共享,引领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王天虎则认为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高校间的协作.高校在课程资源协作方面可尝试多种协作模式.如基于大型公共怎么写作平台的教学资源免费共享模式,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资源有偿共享模式,资源超市模式等.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侯建军认为,在线教育的发展中,技术是基础,理念是驱动,而开放是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始终追求.至于在线教育发展将产生的影响,人们学习方式将更加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师生关系,学历认证方式,教学成本结构以及体制机制都会产生深刻的变革.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以及当前的微课,慕课火热的局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陈丽认为更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质.在讨论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和学的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借助新技术尝试"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进行评价与思考的能力.

作为在全国率先应用翻转课堂理念的学校,山东昌乐一中常务副校长张福涛在介绍其应用经验时说:"我们是微课,翻转课堂的最大受益者,在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环境下,学生由原来的两人一桌转变为六人一个圆桌,这样的转变带来的是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原来的满堂灌不见了,教师也得以从繁杂的教务中解脱了,学生课前学微课,课中充分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很多专家认为,微课和课改密切结合,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求,但愿在这一波热浪过后,微课仍然能具有长远的生命力,与翻转课堂,网络教育相结合,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马赫杜丽敏黄蔚李凌)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8日

育和职后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至此,多层次,多类别的高校联合办学格局正在湖北铺展开来.

抱团: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网联")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以17所有教师教育和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高校为主体,部分中小学参与组建.主要合作内容涵盖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乃至在职教师培训.

17所高校协议包括:网络联盟高校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面授或同步视频等方式,免费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成绩合格后计入相应学分,达到辅修专业相应学分要求,可申请辅修高校的本科辅修证书,完成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位课程及论文后,可申请高校本科双学位.

"高校与高校之间合作培养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认为,"网联"的核心理念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根本目的是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从而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与"网联"的成立打破时空限制不同,湖北此前推进的联合办学均建立在地理位置相近的集中片区.如"七校联合"就立足于武昌区大学城的地缘优势,其中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都只有一路之隔.

据了解,湖北高校联合办学模式始于上世纪90年代.早在1994年,武汉地区的5所部属高校就曾进行联合办学的探索.2001年高校体制调整之后,联合办学进入第二阶段,五校联合办学发展为七校联合办学.截至2016年,武汉地区重点大学之间的联合办学,成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办学模式.据统计,20多年来,在联合办学中跨校读双学位的毕业生超过3万人,促使了湖北省有关部门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格式图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图书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突破: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

根据《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章程》,17所高校将共建"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利用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湖北地区教师教育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17所高校现有25万名全日制本科生,约占湖北全省本科生的30%.从今年起,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在内的5所高校,在联盟平台上试运行学校心理辅导,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等3门课程,下半年起还将陆续增设网络课程.

"网联"内的高校分布在湖北省各市(州),从地理位置上说,学生跨校辅修难度较大.以位于黄石的湖北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学生若要辅修华中师大的双学位,按照此前实体联合的培养模式,需要每周末都到武汉上课,但两校相距近100多公里,联合办学根本无法开展.如今,湖北师范学院的学生只需在电脑前,登录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就可以使用华中师大优质的教学资源.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授"为主,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而"网联"带来的,则是以"学"为主的价值理念,肯定学生(学员)的学习自主权.联盟形成的网络微课程体系跟"慕课"有着许多共同点——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等.这是否意味着对传统实体课堂的颠覆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负责人表示,"网联"并不完全等同于"慕课",不是完全的自学模式,只是以"网联"平台进一步辅助课堂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所修课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且教师指导的学时不少于三分之一.

"只有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才能培养未来的学生,我们希望教育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构建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说,"网联"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机制的创新.

挑战:网络课程如何保证办学效果

如何保证辅修的质量,历来是联合办学中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在此前的实体联合办学模式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任意跨学科辅修校内外专业,高校每年都会对报名条件进行调整,原则上鼓励学有余力且对修读专业有充分认识的学生报名,一些"火爆"的专业则因报名人数过多需要加以限制.

2016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针对2016级本科生辅修报名条件作了如下补充:第一学年所学课程加权平均总成绩在主修专业本年级排名前10%且学有余力,各专业皆限招20人,但不降低成绩要求.

在这一条件的限制下,相对于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辅修七校,十校的人数从857人缩减到406人,其中辅修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数更是从531人控制在29人.

同时,各校还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在学务管理上,对辅修专业的考试,毕业与主修专业一视同仁,制定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由各学院进行日常管理,教务部进行专项检查,监督.各校开设的专业也都是相对实力较强,资源较丰富的专业,能在保证本校正常教学之外接纳外校学生辅修.

如今"网联"成立后,学生大部分课程需要自主完成,课程评价与测试的问题再次遭到质疑.

湖北师范学院教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网络联盟所开设的课程均需通过网络视频课程平台进行授课,课下师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机会并不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据了解,课程评价大多在网上进行.考核过程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占到总成绩的80%左右,这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不能懈怠.通过平时作业,微格演示(要求教师或者师范生将平时40分钟的课堂内容在几分钟内完整呈现出来)和论坛发言跟帖等方式进行考核,难度丝毫不比现实中的考试低.而且网络平台的监管将更加细微具体,有的考核甚至有时间限制.

"'网联'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为重心的应用驱动机制,多样性资源有效聚集机制,扁平化管理的持续运行机制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促进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功能."刘传铁说.

纵深:跨层次办学如何实现共赢

七校联合建立在办学水平较高且实力相当的7所"211"部属高校之间,这也被戏称为"强强联合".

如此一来,对于"网联"这种不同层次的高校"抱团"办学,有的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差距较大,不免有人担心,这种合作对于部属高校而言,更多的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很少有部属高校学生会选择辅修二本,三本院校的相关课程.

类似的问题,早在2016年南湖片区十校联合办学时就曾引发热议.作为南湖十校中唯一的"211"大学,联盟成立当年,总共998名学生报名申请跨校辅修,其中有950人都把目标锁定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该校学生则无一人选择辅修联盟内其他高校的双学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陈勤舫介绍,近年来,在与省属高校的合作中,该校工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工科院校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动漫专业则可借助联合办学,聘请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师来校授课讲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而各校开设的特色课程也为真正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学习途径.

"网联"的成立,也就意味着跨层次的联合办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学资源将面向联盟内高校和相关中小学开放,互认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学分,对完成联盟内辅修,双学位课程的学生,发放微课程证书.

"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华中师范大学牵头,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但各校并非仅需'供血'.联盟内的高校和相关中小学也为该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数字化,开放式见习与实习教学资源,打造'网联'实习资源库和远程实习基地.""网联"内一所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除此之外,"网联"还将制定出湖北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湖北卓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网联"平台也可以收集网联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定期发布网联教师教育质量报告,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评价:"最大的受益者必定是学生"

就读一所学校,享受多所学校教学资源,大学四年毕业拿两个学士学位证书——这无疑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校2016年辅修校内外双学位(含本校,七校,十校)的学生人数达2701人,2016年的辅修总人数则为2277人,而接纳七校,十校的辅修学生两年来均维持在3300人左右.

"联合办学,整合教育资源,最大的受益者必定是学生."陈勤舫认为,通过联合办学,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拿七校联合来说,据统计,对一些主修专业就业比较困难的学生,其中80%是通过辅修专业成功就业或跨专业读研深造.

"只有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才能培养未来的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网联"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机制的创新.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认为,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大学之间的联盟,可以通过资源的共享,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可能性,同时也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更好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从这样一些优点来看,我觉得它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未来高校办学的一个趋势".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是七校联合办学模式的早期参与者之一.在他看来,高校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发展打下前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训练基础,就要吸纳其他高校的优势.高校间互取所长,就能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作者:程墨荣洲标郭凯汪亮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