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文提纲湖北,社会学文提纲2016年

点赞:34170 浏览:1581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与文化」教学大纲

(本表仅供选课参考,实际授课内容及成绩评定,以教师上课时之规定为准.)

科目名称传播与文化/CommunicationandCulture开课年级三学分数2每周授课时数2开课别一学期修习别院必修教学目标本课程期许学生能灵活运用「传播理论与方法」课程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对当代的社会现象提出看法,鼓励学生有系统地学习各种思潮,并尝试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检视传播,加强学生对於社会现象的想像与思考能力.授课方式依授课老师上课方式成绩评定依授课老师评定方式教科书与 参考书目授课老师从本教学小组建议之书单中挑选教材周次进度内容1导论与介绍2传播理论与文化的研究3传播理论与文化的研究4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5文化专题一(主题:语言,符号与)6文化专题二(主题:文化工业)7文化专题三(主题:公共领域)8文化专题四(主题:差异)9期中考10文化专题五(主题:视觉文化)11文化专题六(主题:消费文化)12文化专题七(主题:全球化)13文化专题八(主题:新科技)14文化专题九(主题:文化产业)15传播时代下的文化,经济与社会生活16总结17期末考「传播与文化」导论与介绍执笔人:黄光玉

一、「传播与文化」的课程宗旨

引领同学认识:

(1)传播与文化之密切关系,

(2)传播研究领域中与文化相关的理论与知识,

(3)探讨传播与文化方面的议题必须落实於特定的社会情境脉络中,

(4)应用本课程所学来观察分析当代台湾社会的现象.

二、何谓文化

(1)定义文化的观点(theconceptionsofculture):

Cultureasathingoranobject

Cultureasadomainorcontext

Cultureasaprocess

Cultureasapractice

※Whatispractice"Practiceiswhatpeopleactuallydo.Practiceisalwayssomethingdecidedandnegotiatedofthemoment,andthereforecannotbereducedtothelevelofasimplereproductionofthelaws,rulesandsystemsofaculture.Practicesarenotproducedinacuum.Therearestrongconnectionsbetweenaperson'sculturaltrajectories,thekindsofattitudes,values,andagendastheyhe,andtheiractivitiesandbehiour."(引自Schirato&,Yell,2000)

(2)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

Cultureashighculture(aestheticorhumanisticdefinitionsofculture)

Cultureasentirewayoflife(ethnographicdefinitionsofculture)

Cultureassystemsofsharedmeaning(symbolicnotionsofculture)

(3)谈何谓文化时,可引用的素材:

RaymondWilliams提出的三种usesof"culture"

CliffordGeertz对文化的定义与譬喻

Kroeber&,Kluckhohn整理各种文化的定义发现的两点共识:

Cultureisawayoflifebasedonsomesystemofsharedmeanings.

Cultureispassedo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throughthisvery

system(i.e.,thesignifyingorder.)

JohnHall指出:Cultureenpasses(1)ideas,knowledge,andrecipeordoingthings,(2)humanlyfabricatedtools,(3)theproductsofsocialaction.

AnnSwilder之cultureasatool-kit的观念

社会学界看待文化的方式:

Culturetendstobeopposedtothematerial,technological,andsocialstructural.

Cultureisseenastherealmoftheideal,thespiritual,andthenon-material.

Emphasisisplacedonthe"autonomyofculture."

Effortsaremadetoremainvalue-neutral.

(4)两种分析文化的架构:

文化的回路(circuitofculture):Representation,identity,production,

consumption,&,regulation.

文化的(culturaldiamond):Culturalobject,socialworld,creator,&,

receiver.

(5)文化的分野:

Highculture,massculture,andpopularculture

Commoncultures,dominantculture,subculture,&,counterculture

Materialculture&,idealculture(等于symbolicculture)

(6)文化与权力,意识型态的关系

□参考书目:

Edles,LauraDeor.(2002).Introduction:Whatisculture,andhowdoescultureworkChap.1inCulturalsociologyinpractice(pp.1-20).Malden,MA:Blackwell.(本章剖析"cultureashighculture","cultureasentirewayoflife","cultureassystemsofsharedmeaning"等三种对文化的定义.)

Smith,Philip.(2001).Introduction:WhatiscultureWhatisculturaltheoryInCulturaltheory:Anintroduction(pp.1-5).Malden,MA:Blackwell.(中译本书名:文化理论的面貌)(本文将众说纷纭的文化之定义归纳为六种类型,并指出看待文化的四种方式,以及列出RaymondWilliams指出的文化之三种定义.其他章在介绍各种与文化相关的理论,包括社会学理论中涉及文化的各家学说,英国文化研究,当代的文化思潮如结构主义,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後现写作技巧论等.)

Hall,JohnR.,Neitz,MaryJo,&,Battani,Marshall.(2003).Introduction.Chap.1inSociologyonculture(pp.1-15).London:Routledge.(参考pp.6-8"definingculture".)


Baldwin,Elaine,Longhurst,Brian,McCracken,Scott,Ogborn,Miles,&,Smith,Greg.(2000).Cultureandculturalstudies.Chap.1inIntroducingculturalstudies(pp.3-41).Athens,GA:TheUniversityofGeiaPress.(本章涵盖文化的定义,藉由一些研究文化的重要议题来阐释文化是什麽,文化与社会结构以及与意义的关系.)

Barker,Chris.(2000).Questionsofcultureandideology.Chap.2inCulturalstudies:Theoryandpractice(pp.35-65).London:Sage.(中译本:罗世宏等译,五南出版.)(pp.35-54涵盖"cultureisordinary"的观念,highculturevs.lowculture,massculture&,popularculture,文化与社会形构的关系,Hall等人所提的"circuitofculture"之架构.)

Lewis,Jeff.(2002).Definingculture:Thescopeofthetask.Chap.1inCulturalstudies:Thebasics(pp.3-38).London:Sage.(可参考本章keyconcepts的部分,包括:discourse,power,moderni,ideology,preferredreading/dominantreading,dominantculture,subculture,diversity,difference,multiculturali,identity,subjectivity,hegemony,popularculture,post-Fordi,post-industriali,etc.)

Brooker,Peter.(1999).Aconciseglossaryofculturaltheory.London:Arnold.(参考culture:pp.50-52,culturali:pp.46-47,monculture:pp.35-36,subculture:pp.208-209,counterculture:pp.42-43,ideology:pp.111-114,hegemony:pp.99-100,power:pp.177-178,discourse:pp.66-67,class:pp.30-32,subjectivity:p.211)

O'Sullivan,Tim,Hartley,John,Saunders,Danny,Montgomery,Martin,&,Fiske,John.(1994).Keyconceptsinmunicationandculturalstudies(2nded.).London:Routledge.(参考culture:pp.68-71,culturalstudies:pp.71-73,popularculture:pp.231-233,subculture:pp.307-308,counterculture:p.66,meaning:p.71,meaningsystem:pp.71-72,ideology:pp.139-143,hegemony:pp.133-135,power:pp.235-236,discourse:pp.92-94,class:pp.39-42,subjectivity:pp.309-311)

Storey,John.(2003).Culturalstudiesandthestudyofpopularculture:Anintroduction.Chap.1inCulturalstudiesandthestudyofpopularculture(2nded.,pp.1-8).Athens,GA:TheUniversityofGeiaPress.(参考pp.2-6有关"cultureasthepracticesandprocessesofmakingsharedmeaning"的观念,"popularcultureasanarenaofstruggleandnegotiation"的观念,"articulation","cultureasstructurevs.cultureasagency","representation"等.)

duGay,Paul,Hall,Stuart,Janes,Linda,Mackay,Hugh,&,Negus,Keith.(1997).Doingculturalstudies:ThestoryoftheSonywalkman.London:Sage.(参考pp.1-5Introduction这部分的「文化的回路/circuitofculture」,以及pp.11-18SectionOne这部分的文化与meaning&,signifyingpractices的关系.)

Griswold,Wendy.(1994).Cultureandtheculturaldiamond.Chap.1inCulturesandsocietiesinachangingworld(pp.1-17).ThousandOaks,CA:PineFe.(本章介绍「文化的/culturaldiamond」的架构.)

Danesi,Marcel,&,Perron,Paul.(1999).WhatiscultureChap.1inAnalyzingcultures:Anintroductionandhandbook(pp.2-38).Bloomington,IN:IndianaUniversityPress.(参考pp.22-23"definingculture"与pp.29-38"thespheresofculture"即thekinshipsphere,thereligioussphere,thepoliticalsphere,thelegalsphere,theeconomicsphere,&,theeducationalsphere等.)

Swilder,Ann.(1986).Cultureinaction:Symbolsandstrategie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51,273-286.("cultureastool-kit"的观念来自本文.)

Swilder,Ann.(2002).Culturalpowerandsocialmovements.InLynSpillman(Ed.),Culturalsociology(pp.311-323).Malden,MA:Blackwell.(本文认为culture有三要素:publicsymbols,practice,power,作者将culture定义为"publicpracticesinfusedwithpower".本文有助於理解"cultureaspractice"之观念)

Trenholm,Sarah.(2001).Interculturalmunication.Chap.11inThinkingthroughmunication: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humanmunication(pp.331-357).Boston:Allyn&,Bacon.(参考pp.333-337"Whatisculture"的部分)

三、传播与文化的关系

核心观念(引自Schirato&,Yell,2000):

(1)Communicationcanbeunderstoodasthepracticeofproducingmeanings,andthewaysinwhichsystemsofmeaningarenegotiatedbyparticipantsinaculture.

(2)Culturecanbeunderstoodasthetotalityofmunicationpracticesandsystemsofmeaning.

(3)Meaningisalwayscontextspecific.Communicationpracticesarealwaysinformedbyandproducedwithinculturalcontexts.Thatis,contextsdeterminewhathappensinmunicationpractices.Themunicationpracticesaredependentonculturalcontexts.Communicationpracticesarealwaysproduced,readandnegotiatedintermsofspecificcontexts.

(4)Varioueaningsandmunicationpracticeswithincultureareproducedbecausedifferentcontextsarebroughttobeartoframesignsandeventsdifferently.

□参考书目:

Schirato,Tony,&,Yell,Susan.(2000).Communicationandculture.Chap.1inCommunicationandculture:Anintroduction(pp.1-17).London:Sage.(亦请参考Chap.3Culturalliteraciesandpractices,pp.34-51.)

Hall,JohnR.,Neitz,MaryJo,&,Battani,Marshall.(2003).Introduction.Chap1inSociologyonculture(pp.1-15).London:Routledge.(可借用pp.13-15"bringingcultureintoviewsociologically"的观点来思考「传播与文化」的关系.)

Edles,LauraDeor.(2002).Themediaandpopularculture.Chap.3inCulturalsociologyinpractice(pp.56-95).Malden,MA:Blackwell.

Durham,MeenakshiGigi,&,Kellner,DouglasM.(Eds.).(2001).Adventuresinmediaandculturalstudies:IntroducingtheKeyWorks.InMediaandculturalstudies:KeyWorks(pp.1-29).Malden,MA:Blackwell.(参考pp.1-18)

Thwaites,Tony,Dis,Lloyd,&,Mules,Warwick.(2002).Introducingculturalandmediastudies:Asemioticapproach.Basingstoke,England:Palgre.

Lull,James.(Ed.).(2001).Cultureinthemunicationage.London:Routledge.(书中文章论及:文化的微观面如认知,情感与意义的关系,如何观察到文化,文化的意涵应由"waysoflife"迈向"lifestyle",当代的各种文化型态如视觉文化,明星文化,网路与虚拟文化等等.)

Brooker,Peter.(1999).Aconciseglossaryofculturaltheory.London:Arnold.(参考munication:pp.37-38,code:pp.32-34,culturalindustries:pp.52-53)

Trenholm,Sarah.(2001).Interculturalmunication.Chap.11inThinkingthroughmunication: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humanmunication(pp.331-357).Boston:Allyn&,Bacon.(参考pp.337-344"Whymunicatecross-culturally"&,"Howcultureaffectunication"的部分)

Miller,Katherine.(2004).Theoriesofcultureandmunication.Chap.16inCommunicationtheories:Perspectives,processes,andcontexts(2nded.,pp.290-311).SanFrancisco:McGraw-Hill.(本章介绍speechcodestheory,theoriesoffaceandculture,theoriesofco-culturalgroups如standpointtheory与mutedgrouptheory,并指出跨文化传播的要素包括:culture,munication,context,power等四者.)

四、「传播与文化」的课程特色

主题:传播理论与文化的研究夏春祥

本次主题的目的在於衔接大二时的必修课程「传播理论与方法」,并藉由过去理论知识的局限凸显本学期课程的价值与作用.

一、社会现象的讨论:夏禕与倪敏然事件

(一)传播理论知识可以用吗

(二)传播理论知识如何用

(三)大众传播的影响与文化

【参考资料】

张君玫,〈一个女巫的诞生与驯化中国时报2005年5月20日,A15/时论广场赵天楫报2005年6月5日,E7/联合副刊.

王玉,〈谁丢第一颗石头〉,《中国时报》,2005年5月17日,A15版/时论广场.

二、理论知识的区别: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一)传统的理论概念与社会科学

(二)传统理论与现代社会

(三)批判理论说明

【参考资料】

Horkheimer,M.黄瑞琪译(1937/197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批判理论与现代社会学》,175-190页,台北:黎明文化.

三、典范的再思与介绍

(一)什麽是典范

(二)传播研究典范:主流下的多元发展

【参考资料】

张锦华(1994)〈行为主义传播研究的批判〉,《传播批判理论》,27-65页,台北:黎明文化.

林丽云(2002)〈依附下的成长:台湾传播研究典范的更迭兴替〉,《中华传播学刊》,创刊号,页103-138.1997)〈文本分析与传播研究〉,《新闻学研究》,第54集,研究论述,页141-166.,K.(2002).CommunicationTheories,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

3.Post-positivistperspectivesontheorydevelopment

4.Interpretiveperspectivesontheorydevelopment

5.Criticalperspectivesontheorydevelopment

一个女巫的诞生与驯化张君玫中国时报2005年5月20日,A15/时论广场 这出戏,可以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自传标题来形容:「瞧!这个人」. 这个人,一个不称职的受审者.在被公审了两个星期之後,被逼到身心崩溃的墙角之後,居然还不知道认错,居然还敢辩白,居然还不懂得表现出一个被告,尤其是一个「第三者」,所应该表现出来的卑微与歉意,居然还敢奢望保留一丝身为「人」的最起码尊严.更致命的错误是,她居然以为,只要忍住悲伤,当一个像样的「女巫」,台湾这个伪善的社会就会放过她. 一个上海姑娘,意外演出了台湾有史以来最大一场猎杀女巫的媒体公审中的女主角.在那场所谓「大和解说明会」之前,她俨然已成台湾「演艺圈」的公敌,封杀之说四起.甚至,她也成为一个虚拟的,文化人类学化的「台湾女人」的公敌.这一阵子,这个社会忽然冒出了很多关於「台湾女性」的专家--对比於嗓门特大,行为特蛮横,眼神特犀利,特不懂得公开示弱的大陆女人,「台湾女人」成为温柔,婉约,识大体与坚强的代名词. 看到一个一个义愤填膺到流眼泪的台湾女艺人,有一位说夏禕不但没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反而拿起更多把屠刀」,另一位则为她冠上「史上态度最嚣张的第三者」的头衔.突然间,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资格身为所谓的「台湾女人」. 她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定罪了,毫无疑问.她错了,错在她以为这可以是一场公平的审判,错在她以为被告应该拥有辩白的机会,错在她以为自己有权利拥有「愤怒」这项情绪.她不知道,根据这个社会对「女性受审人」的不成文要求,她唯一的生路就是认罪,就算不认罪也要示弱,就算不示弱也要流泪,而且最好是把你的心都哭到吐出来,最好是哭到跪倒在地,最好哭到整个人昏过去.她演错了戏码.於是,有人愤怒,有人惋惜,有人说她悍,有人说她笨.她成为所谓「情绪管理」的最佳反面教材. 在最後这一天的「大和解」说明会中,只见夏禕坐在影艺圈大哥和大嫂的中间,念着事先写好的声明稿,道歉,道歉,再道歉.当她泣不成声的时候,大嫂拍拍她的肩膀要她坚强,要她好好念完就没事了,说到道歉处,大嫂不忘提醒她站起来一鞠躬.我们的女巫,处於一种近乎梦游的悲情中,乖乖站起身来,乖乖地一鞠躬.会後,前两天原本气到流泪义正辞严说要彻底调查小倪的死因,并宣告「第三者」就应该道歉的大嫂,忽然变得非常地优雅大度,说男女之间的私情原本就没有对错,自古皆然.她散发着一种神圣的慈母光辉,像极了一位刚刚度化了一个乱世妖女的观音菩萨. 大和解应该改名为「道歉会」「瞧!这个人终於道歉了」,「瞧!这个人最後的尊严终於被我们烧死了.」 第一项道歉,对那些从不认为她或任何人有权利拒绝接受采访的台湾媒体记者. 第二项道歉,对她死去的男人的母亲,为了她没有接的那两个小时,为了她长久的努力没有坚持到最後.至於那些付出的努力更少,或根本没有付出的「好朋友」呢算他们好运,因为他们并不是倪敏然最後的感情依靠. 第三项道歉,对这个凌迟她的社深入评析五月份台湾最轰动的社会新闻克阿瑟之死「艺人不死,只是雕琢」赵天楫联合报2005年6月5日,E7版联合副刊

倪的葬礼愈搞愈大,人愈聚愈多,其实是一个没落的行业在怀念他们失去的那一代,他们有过的「最好的时光」.这是一场完结篇,大家都挤上舞台,重温演技,自怨自艾.夏禕成了唯一的反派,一个伟大艺人之死的替罪羔羊等

有天我接到王伟忠,他说夏禕要回来,问我可否安排他公司两人去下机处接她.他说不是要躲记者,只是要夏下机时不要孤单一人,有个照应.

我忙没帮成,王伟忠只好用最笨的方法,派两个人飞到日本去接她回来.结果还是发生「你们是不是爹生娘养的」风波.

其间我给了王伟忠一信,信如下:「我认为夏没错.你们演艺界致祭可,但倪无功,弃母弃家,通奸郁闷而死,有如柯林顿为陆文斯基,希拉蕊成了励志向上的典范,不荒谬媒体大报,更可笑,也可见人民水准低,有票房也.」茱丽叶因为没有殉情,就被骂成了「佛地魔」

从电视上看,在机杨,在记者会,我不喜欢夏的样子.但我喜不喜欢,不重要,我只管她戏演得好不好.问题是倪喜欢她,一个六十岁的男人找一个三十六岁的女人,或许惺惺相惜,怎麽说成好像都是倪多委屈呢家家有本难念经,倪提什麽「她(倪妻)主内,你主外」,也像「两岸一中」一样,各自表述罢了.

就算夏禕坏,也是倪自找的,有人说:「上得山多必遇虎.」何况夏禕哪里坏倪最後打了三个钟头的给她,她累极睡着了,醒来见二十多通来电,再打去倪已无回应了.夏一直哭:「我为什麽要睡那午睡」众演员也陪着哭脸,我看了有点难过,但更好笑.你不能永远不睡,今天哄住了,哪保他明天不去寻死余天也有忧郁症,医生告诉他对忧郁症的人不要讲「怀疑的话,表面的话,敷衍的话,去死的话.」但很多人不知道对方患了忧郁症,难免会有怨言,或累极躲开,何能怪旁边的人.倪最介意的,不管是爱还是恨,还是夏禕.这本来是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从罗密欧到罗丹好像都有这种情节,只是现在茱丽叶睡着了,罗密欧就了.而茱丽叶竟因为没有殉情,态度不老实,抗拒从严,就被骂成了「佛地魔」.

还有指责夏禕是第三者,破坏人家家庭.这种大义凛然在今天这种劈腿脸不红的社会中,真令人笑掉大牙,好像去指责一个国民党员没有每天看《三义》一样荒谬.在倪夏事件上,台湾显示了一种集体恐慌躁郁的现象.这表现在对夏禕的厌恶和对倪敏然的哀思美化上.夏禕综合了「大陆妹,二奶,」,还会唱平剧,简直是个集中国形象大成的「白毛女」.她代表了中国鸭霸,伤害台湾人感情,不像台湾女人温文婉约,爱家爱台,有事则暗伤饮泣,答应主内.大陆女人是从不掉泪,蛮横呛辣,没有教养.还有某娃去夏家送「台湾女人」光碟.如果真可以这样分,那我要娶,要狎玩,我找台湾女人,乖嘛,但我要做人,要我女儿做人,那要做大陆女人.这才是男女平等的普世价值.倪敏然成了梵谷,野祭巷哭,举国同哀本来应该女人同情夏禕,男人怕之,但在台湾似乎倒过来了.中研院近史所的张君玫那篇〈一个女巫的诞生与驯化〉,文极好,澈底批判了这种伪善.她说:「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失去了一个在情绪上病态地依靠她的男人之後,如何一点一点被剥削,被追杀,被逼迫,一直到她的精神完全破产,至死方休.我们的社会,成功地把一个『女人』妖魔化,把她塑造出一个『女巫』,然後,更精采的是,还能成功地把她重新驯化成一个『女人』.」

倪敏然呢成了梵谷.爱国爱家,才华洋溢.一生为人提供欢乐,鞠躬尽瘁死了,野祭巷哭,举国同哀.他的家人都坚强活下去,儿子要做空军,继承遗志.余天说得最动人:「吊死他的那根绳子,把艺人们都紧紧的绑在一起.艺人们要更团结.」各大党派政客也都来插花.早已被人遗忘的「馒头包子」也回来了,许多家庭都团圆了,全国都团结了.团结要怎样呢提高票价吗难道如《星际大战》,有个黑色帝国在分化我们友爱的演艺大家庭倪之死是忧郁症,不是演艺界没通过反分裂法.单是个演员工会,还分两个.倪死了,大家聚在一起,但原来使他们分开的原因还在,也不可能消失.一个机制,不能靠死聚在一起,要靠生,要找出生路.无独有偶,台湾黑道也说要借「蚊哥」的葬礼来团结.对付白道吗黑道的和解从来不能持久,否则《教父》哪会一直拍不完

艺人们谈团结,就像选美会小姐说要「世界和平」一样,都是废话.中国近代史一有名的场景,是时在「九全大会」的讲话.他说:「这次的大会,一定要开得好.要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一个没落的行业在怀念他们失去的那一代

有人说,那些为倪死痛哭自责的艺人,为什麽不在倪潦倒求援的时候拉他一把这有点过苛,倪并没那麽潦倒.怀倪的「蝴蝶效应」应不是有意设计的,它有更深的社会因素.即台湾整个演艺圈,早已把绳子吊在自己脖子上.倪这种艺人,都是从威权时代走过来的,倪还读过军校.他们原来是中国艺人,後来要改称台湾艺人,本土艺人.国语不吃香了,老演员没戏演,要不然到美国移民,到大陆住住,要不然在泛蓝的场子里荡荡,但台语本土的舞台也没搭起来,也是空的.谈起连续剧,大家谈的都是大陆剧,韩剧,什麽《刘罗锅》《大宅门》《大长今》,台湾连以前《晶晶》《保镳》这种烂剧都没有了,只剩插科打诨,政治模仿反讽剧.这些剧不是不好,但它只是社会新闻的反讽,就像每天的新闻一样,看过就忘,船过无痕,没有什麽艺术可以留下来.此所以倪敏然的《大宅,门都没有》反是比较认真可看的,这也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这又有曲高和寡的问题.打开台湾电视,都是政治吵闹,社会八卦,电影都是外国的.人一天的时间有限,可以拨出来看台湾本土表演艺术的时间实在不多.没有市场,老演员没饭吃,新演员也出不来了.大家都没通告.

社会了,以前吊在艺术脖子上的绳子说是拿开了,政府把绳子系在影艺界腰上,想拉拔,但往往拉到虚的,拉力也没方向.以前对的现在是错的,现在对的是什麽又不知道.在一个极端分歧的社会,艺术不知要谈什麽了.坎城影展中,对台湾电影有深刻了解的威尼斯影展主席就说:「你们还是些老导演,侯孝贤,杨德昌等怎麽不见新人呢」台湾的电影,包括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拍的都是吸毒,杂交,颓废,虚无,年轻人都是行屍走肉的刻板印象.台湾真是那麽绝望吗顶上天边的一朵云真是那麽阴暗吗电影已经走入谷底,还要这样走火入魔,还是没有票房,真令人痛心.

反是纪录片《无米乐》,《太平轮》,《南方澳海洋记事》还有看头.它或许不是娱乐,但它看了至少使你有所得,会感动.

所以,倪的葬礼愈搞愈大,人愈聚愈多,其实是一个没落的行业在怀念他们失去的那一代,他们有过的「最好的时光」.这是一场完结篇,大家都挤上舞台,重温演技,自怨自艾.夏禕成了唯一的反派,一个伟大艺人之死的替罪羔羊.人人在这个布娃娃上插针,插得她满脸豆花.许多人义愤填膺的说要求真相,其实是沉溺在检测相里.最後逼夏禕拿出了真相,结果只是更难堪,大家石头也丢不下去,累了.

倪的葬礼,成了影剧界退除役官兵辅导会开的同学会.

倪之死

弄得那麽夸张失控,

是这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这里面比较冷静的是制作人李典勇,王伟忠.老演员张帝的话也较公允.其他都是没看剧本的即兴演出.

大家都怪媒体疯了,媒体也有苦衷.媒体的主管也不是出身槟榔摊,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或也讨厌八卦,对追逐这种新闻感到不齿,但一停追,收视率就下降.什麽人玩什麽鸟,形成了赢者通吃的现象.编辑台上想,今天新闻哪条最热门,就派主力部队打.电视看报纸,报纸也看电视如何跟进,反覆冲杀,全民也带动唱.就像《恐怖蜡像馆》,盯上,谋杀,陈列,最後要啃屍殆尽才完.谁也不敢退场,大家同景同节,转来转去都是一样.谁想逃出这个大宅门都没有.如何打破这种循环独责媒体,高唱自律没有用,要从整个制度来做设计,还要配合人的素质的提升.

所以,倪之死会弄得那麽夸张失控,是这个社会共同的责任.艺人在演戏,媒体和观众在大声叫好.倪,夏倒算无辜,他们反是最震惊的一方.两个人爱得要死,怎麽会搞成这个样子

倪敏然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是「倪克阿瑟」,可做他的谶语:「每一个人将修饰过的真相,渲染过的检测象,全都塑造成一个个理想的形象,经过钣金喷漆,上油打蜡,再隆重公诸於世,结果此人果然流芳百世.

艺人,真真检测检测的提供或者招供出了自己,万一不幸有朝一日没把真相和检测象之间平衡好,就大大破坏了形象.

倪克阿瑟说,艺人不死,只是雕琢.有人只在雕琢检测面具.」

倪克阿瑟之死就是台湾的「歌声魅影」,剧场里的「佛地魔」都戴个面具,说尽了「怀疑,表面,敷衍,去死」的话,却都是空话,没什麽值得回忆的台词.

倒楣的是那棵莲雾树,它是倪敏然最後牵挂,却遭陪斩,陪葬的还有那一万朵玫瑰.谁丢第一颗石头王玉,中国时报,2005年5月17日,时论广场/A15版

夏禕回来了,回来了又如何倪敏然上吊身亡的消息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这位在生前似乎从未如此被关注的人物,身後却被一群莫名其妙的「好朋友」们标榜成伟大崇高的英雄.而为了符合一般观众易於接受的台湾版连续剧情节,我们看见「相关人士」全都不遗余力的扮演着剧中「好人」的角色,而把千夫所指的「恶人」一角,全推给了当时人在国外的夏禕女士. 身为一位看腻了廉价电视情节的观众,我不禁要问:「难道在这件事中,真的『好人』有那麽多,而『坏人』竟然只有一个吗」而这个在「媒体的公义」下千夫所指的「坏人」,是一位带着个的寡母.於是,为了淡化「坏人」的弱势背景,媒体刻意为她量身打造地强化了某种「外来者」,「性格强悍」的形象,并且以「倪家正牌夫人扞卫队」自居,如此或许能够减轻人们把自己手中的石头全往她一个人头上丢去时,内心深处所产生的些微不安.

夏禕回国,甫入机场,就被媒体记者推挤跌倒二次,而某晚间电视新闻报导的标题是「夏禕回国,机场发飙」,似乎对於记者本身的无礼和鲁莽茫然不觉,这令人不由得想起艾尔顿强来台时给台湾媒体的评价,看来我们的新闻媒体似乎真的欠缺了一点自我省察的能力.接着某记者又跑去访问演艺界大哥余天,出口所问的问题竟然是:「等那如果她(夏禕)一直说一直说,您打算怎麽办是不是不要跟她一般见识」天哪!这是哪门子「采访」啊简直就是编剧嘛!所谓记者的专业素养沦落至此,那麽接下来电视台洋洋自得地说记者们「疯狂追逐」夏禕的座车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 近年来凡是关注社会新闻的人都会注意到:几乎每天翻开报纸,都会看到有人烧炭,上吊,跳楼的新闻,可是对於这些死去的人们,我们的社会可曾深入追查过真正的病源在哪里倪敏然的,之所以炒得风风雨雨,究其实,是因为他的死具有八卦的消费价值,他和其他的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处,说穿了,就是因为他生前曾与夏禕有过一段情.那些在死者生前病苦潦倒时吝於伸出援手的人们,於是突然间找到了投射自我心虚的对象,那些无力探究事因的媒体,也找到了只需人云亦云就可搧风点火的方便题材.

於是我们的社会骤然变成了封闭社会中典型的「私刑」场所,凡是犯了「之罪」的人(尤其是女人),一律由围观的村民投掷手中的石头砸死,以作为其罪行应得的惩罚.有人说:「夏禕应当概括承受这一切,毕竟亲友的情绪应该找到宣泄的管道.」这似乎意味着古代「代罪羔羊」之祭的重返─反正牺牲的只是他者,不是自身的事业和名誉,没啥大不了的. 圣经中,那些本来「义愤填膺」的村民们,手中抓起石块正想要打死「淫妇」时,因着耶稣出面的一句话而感到羞愧,竟至一个一个悄悄地放下手中抓着的石头,默默地溜回家去了.耶稣说的那句话听起来很寻常:「你们之中有谁从未犯过罪的,就第一个丢出手中的石头吧!」我们的某些「媒体人」手中握有的大众传播工具,随时都可以变成杀人的石块,不分青红皂白漫天乱扔,为了收视率可以不负责任,任意侵犯他人的私生活领域,未经查证的谣言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报导.

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这些新闻报导一面散布信手拈来的谣言,一面还要装出一副正义凛然甚至悲怆的姿态,其虚伪之程度令人作呕.就让我们静静观察这些「社会公器」的持有者,有谁「够资格」去丢第一颗石头!(作者为翻译工作者)

主题: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执笔人:蔡秀芬

一、英国文化研究简史

(一)流行文化与媒体文化问题

MatthewArnold:CultureandAnarchy《文化与君主制度》(1869)针对都市,庸俗文化提出警告.

F.R.Leis:CultureandEnvironment《文化与环境》(1933)对於流行文化缺乏道德严肃性与美学价值感到忧心.

RichardHoggart:TheUsesofLiteracy《识字的使用》(1958)藉怀旧方式,对比劳动阶级在战前的丰富与战後的贫乏与虚检测.

RaymondWilliams:TheLongRevolution《革命之道长且远》(1961)对媒体文化提出悲观论述,及媒体与文化机构本身意识型态的问题省思.

(二)阶级与结构问题

E.P.Thompson:TheMakingoftheEnglishWorkingClass(1978)重新定位劳工史,并针对阶级的形成赋予新意,後影响英国社会史的研究,也引发文化和结构主义的论争.

StuartHall:Deviancy,PoliticsandtheMedia《偏差政治与媒体》(1974)是一结合欧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影响的论文,是使相关理论得以汇流与转化的关键人物.

(三)CCCS与其他研究中心的影响

TheCenterfor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1964)伯明罕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影响.

TheOtherResearchCenters英国後续出现的研究中心和後续学院发展.

参考书目:Truner,Graeme唐维敏译《英国文化研究导论》台北:亚太图书,1998Storey,John,AnIntroductoryGuidetoCulturalTheoryandPopularCulture.Hertfordshire:HarvesterWheatsheaf,1993,pp.69-95

(二)马克思主义(Marxi):

(後续探讨「视觉文化」,「消费文化」,「认同政治」再深入介绍)

古典马克思(ClassicalMarxi)

法兰克福学派(TheFrankfurtSchool)

阿图舍主义(Althusseriani)

Gramsci的霸权理论(Hegemonytheory)

参考书目:Storey,John,AnIntroductoryGuidetoCulturalTheoryandPopularCulture.Hertfordshire:HarvesterWheatsheaf,1993,pp.97-123

(三)女性主义(Femini):

(後续探讨「视觉文化」,「消费文化」,「认同政治」再深入介绍)

各种女性主义流派:

激进的女性主义:父权制度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资本主义制度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二元制女性主义:父权与资本主义制度共同作用

参考书目:Storey,John,AnIntroductoryGuidetoCulturalTheoryandPopularCulture.Hertfordshire:HarvesterWheatsheaf,1993,pp.125-152

(四)後现代主义Postmoderni:

(後续探讨「视觉文化」,「消费文化」,「认同政治」再深入介绍)

後现代主义的诞生(Postmoderniinthe1960s)

Jean-FrancoisLyotard《後现代主义的现状》(1979)

流行音乐,电影等大众文化

「後现代主义已死」(TerryEagleton's"AfterTheory",2003)

参考书目:Storey,John,AnIntroductoryGuidetoCulturalTheoryandPopularCulture.Hertfordshire:HarvesterWheatsheaf,1993,pp.154-179

三、文化研究在台湾

(一)文化研究学会

(二)文化研究与文化转向(TheCulturalTurn,2002)

*参考网站:hermes.hrc.ntu.edu.tw/csa/

阅读书目建议:

Adorno,Theodor"TheCultureIndustryReconsidered."CriticalTheoryand

Society:AReader.Ed.byStephenEricBronner&,DouglasMacKay

Kellner.London:Routledge,1989.

Blundell,Valda,JohnShepherd,&,IanTaylor,eds.RelocatingCulturalStudies:

DevelopmentsinTheoryandResearch.London:Routledge,1993.

Curran,James,Morley,Did&,Walkerdine,Valerie,Culturalstudiesandmunications,London,NewYork:Arnold,1996

During,Simon,ed.TheCulturalStudiesReader.London:Routledge,1993.

Grossberg,L,Nelson,C&,Treichler,P,Eds.CulturalStudiesNY:Routledge,1992

Hall,Stuart"TheProblemofIdeology:MarxiWithoutGuarantees."StuartHall:CriticalDialoguesinCulturalStudies.Eds.ByDidMorley&,Kuan-HsingChen.NewYork:Routledge,1996.

Kellner,Douglas"TheFrankfurtSchoolandBritishCulturalStudies:TheMissed

Articulation."RethinkingtheFrankfurtSchool:AlternativeLegaciesof

CulturalCritique.Eds.ByJeffreyT.Nealon&,CarenIrr.Albany:StateUof

社会学文提纲湖北,社会学文提纲2016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NewYork,2002.

Munns,Jessica&,Rajan,Gitaeds.ACulturalStudiesReader:History,Theory,

Practice.London:Longman,1995.

Storey,John,ed.WhatisCulturalStudies:AReader.London:Arnold,1996.

Storey,John,AnIntroductoryGuidetoCulturalTheoryandPopularCulture.Hertfordshire:HarvesterWheatsheaf,1993(另有中译版《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陈光兴编《文化研究在台湾》台北:巨流,2000.唐维敏译《英国文化研究导论》台北:亚太图书,1998.等等),指出有何不同(播放所附的歌曲)

二、为何要向同学介绍「文化工业」(带入「法兰克福学派」与文化工业理论︰参考书本第二章,pp.23-40)

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商品化

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标准化

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强制化

三、批判「文化工业」什麽(首先带入「班杰明」Benjamin,W.1892-1940观点︰参考书本第三章,pp.41-70)

技术复制文化的文化工业

技术复制文化的进步

技术复制文化的特徵︰(1)丧失传统文化的韵味

(2)以展览价值为主

(3)以消遣方式接受方法的转变

四、再带入阿多诺,马库塞对文化工业的评击(参考书本第四,五章,pp.71-138)

呼应开始给同学听的音乐︰从流行音乐看文化工业的危害

文化工业与文化危机

文化工业与文化救赎

马库塞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方式︰文化工业之雏型,象徵与内涵

(此时,若有时间,请同学先看一系列的「广告」,作为本主题的呼应.)

五、结论︰并请同学发表意见/或分论讨论

讨论主题︰请同学回想与「媒体识读」,「传播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关联性与对话.

其他建议阅读书目︰

渠敬东&,曹卫东译(2003),《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上海︰人民.【原着作者︰Horkheimer&,Adorno】.书中关於文化工业的批评与论述部分可以参考.

古佳艳等译(1997),《文化与社会当代论辩》,台北︰立绪文化.【原着主编︰Alexander&,Seidman】.书中收录阿多诺与马库塞的大作可以参考.

单世联(2001),《现代性与文化工业》,广州︰广东人民.【本书编排论述有些杂乱,建议参阅文化工业的部分即可】.

黄能扬(2001),《全球化时代里的本土文化工业─以电视布袋戏为例》,嘉义︰中正大学电传所硕士论文.【建议可以以本文作为与学生讨论的教材】

「文化工业」的实例︰流行音乐

上课方式︰让同学听这首歌曲,问问同学有何想法可以在上课前先让同学听一次,上完课之後再听一次,比较上课前後有何的差异.

音乐文本︰

演唱:赵英俊(很俗的名字...Orz)词:族繁不及备载...Orz曲:族繁不及备载...Orz>,还记得吗(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在机场的车站(你的背包)>,你找个借口让我接受(爱不爱我)>,直到视线变得模糊(至少还有你)>,整夜都闭不了眼睛(听海)>,你与我之间有谁(情人)>,一九九五年(你的背包)>,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2002年的第一场雪)>,静静看你走一点都不像我(开始懂了)>,盼不到我爱的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风再大又怎样(流星雨)>,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小薇)>,为你付出那种伤心你永远不了解(痴心绝对)>,感觉有那麽甜我那麽依恋(断点)>,相信那一天抵过永远(江南)>,只是他们还不够单纯(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星晴)>,你却把别人拥在怀里(太委屈)>,无论情节浪漫或多离奇(彩虹)>,我的爱就有意义(分手快乐)>,我唯一爱的就是你(爱的就是你)>,让我们忘了那片海(那片海)>,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只要你过得比我好2001)〈公共领域与公共电视〉,《当代》,第164期,页68-85.

陈川正(1991):〈公共性与社会演化—论哈伯玛斯《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私立东吴大学社会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

曾庆豹(1998):《哈伯玛斯》,台北:生智.

黄瑞祺(2001二版一刷):《批判社会学》,台北:三民书局.(章节再补上)

Habermas,J.(1962/1989)TheStructuralTranormationofthePublicSphere.Trans.ByT.Burger,London:PolityPress.(若没时间读,亦可读曾庆豹的中文书)

Calhoun(1992).HabermasandthePublicSphere.Cambridge,UK.PolityPress.(本书有多篇针对Habermas公共领域的批判讨论)

(二)公共领域与理性沟通

Habermas沟通理性概念

其他学者公共领域概念

民意,论证(协商式,deliberativedemocracy)与公共领域

黄瑞祺(1998):〈理性讨论与:哈伯码斯之沟通理论的意涵〉,收录在萧高彦,苏文流编《多元主义》,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页337-377.

蔡英文(2002):《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汉娜·鄂兰的政治思想》,台北:联经.

戴育贤(1999):〈重返公共领域:哈伯玛斯,女性主义,罗狄,文化研究〉,「一九九九年中华传播学会论文研讨会」.新竹:关西.

台社编委会(2003).〈迈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权──左派论述的初构〉,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2003年10月4-5日.

Keane,John(1995).StructuralTranormationofthePublicSphere.TheCommunicationReview,1:1,pp.1-22.

Keane,John(2000).StructuralTranormationofthePublicSphere.InKenhL.Hacker&,JanvanDijk(eds.)DigitalDemocracy:IssuesofTheoryandPractice.Sage,pp.70-89.

(三)媒体的应用与批判

谈话性节目

民意论坛

网路

新闻论述

公视节目

李丁赞编,2004,《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台北:桂冠.

夏春祥(2004):〈寻找公共领域:论台湾社会中的新闻论述〉,收录在李丁赞编《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桂冠图书,页215-297.

杨意菁(2004)〈民意与公共性:批判解读台湾电视谈话节目〉,《新闻学研究》,第79期,页1-47.

黄启龙(2002).〈网路上的公共领域实践:以弱势社群网站为例〉,《资讯社会研究》,3:85-111.

江静之(2001).〈公共领域在网路:公共领域考验网路,网路创造公共领域〉,「网际网路2001年研讨会」.新竹: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视听教材:谈话性节目,公视节目「来自民间的对话」.

参考书目:

林丽云(2001)〈公共领域与公共电视〉,《当代》,第164期,页68-85.

吴丰维(1999):〈「公共性」的考源,批判与重建—一个哈伯玛斯观点的探究〉,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

黄瑞祺(2001二版一刷):《批判社会学》,台北:三民书局.

黄瑞祺(1998):〈理性讨论与:哈伯码斯之沟通理论的意涵〉,收录在萧高彦,苏文流编《多元主义》,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页337-377.

曾庆豹(1998):《哈伯玛斯》,台北:生智.

张锦华(1997):《公共领域—多文化主义与传播研究》,台北:正中.

陈川正(1991):〈公共性与社会演化—论哈伯玛斯《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私立东吴大学社会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

蔡英文(2002):《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汉娜·鄂兰的政治思想》,台北:联经.

戴育贤(1999):〈重返公共领域:哈伯玛斯,女性主义,罗狄,文化研究〉,「一九九九年中华传播学会论文研讨会」.新竹:关西.

李丁赞编,2004,《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台北:桂冠.

夏春祥(2004):〈寻找公共领域:论台湾社会中的新闻论述〉,收录在李丁赞编《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桂冠图书,页215-297.

杨意菁(2004)〈民意与公共性:批判解读台湾电视谈话节目〉,《新闻学研究》,第79期,页1-47.

杨意菁(2003)〈从罗尔斯与鄂兰的论证观点剖析选举期间谈话性节目的论证意涵00二年中华传播学会香港年会.

黄启龙(2002).〈网路上的公共领域实践:以弱势社群网站为例〉,《资讯社会研究》,3:85-111.

江静之(2001).〈公共领域在网路:公共领域考验网路,网路创造公共领域〉,「网际网路2001年研讨会」.新竹: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台社编委会(2003).〈迈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权──左派论述的初构〉,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2003年10月4-5日.

Calhoun(1992).HabermasandthePublicSphere.Cambridge,UK.PolityPress.(本书有多篇针对Habermas公共领域的批判讨论)

Habermas,J.(1962/1989)TheStructuralTranormationofthePublicSphere.Trans.ByT.Burger,London:PolityPress.

Keane,John(1995).StructuralTranormationofthePublicSphere.TheCommunicationReview,1:1,pp.1-22.

Keane,John(2000).StructuralTranormationofthePublicSphere.InKenhL.Hacker&,JanvanDijk(eds.)DigitalDemocracy:IssuesofTheoryandPractice.Sage,pp.70-89.

《星期专论》政治怎麽搞到如此「夭寿」南方朔中国时报2005年8月29日,A4/焦点新闻稍微有点剩余良知和剩余判断力的人,都会心知肚明的预感到,今天的台湾,岂只是「风不调,雨不顺,国不泰,民不安」而已.此刻的台湾,事实上早已沦为一个「妖兽」(夭寿)之岛.愈来愈多的荒唐离谱,愈来愈多的人性堕落与社会沉沦,当然还有愈来愈多的绝望与愤怒,从现在起,已注定将成为台湾的背景音乐,把这个岛屿拖向不可知的未来. 而这样的走向,其实也不是甚麽意外.当一个政治体制被一群内心充满了愤恨,而後把这种愤恨转化成自鸣正义,因而将人间基本的义理,基本的规范完全踩在脚下,在万能权力的掩护下可以为所欲为,并认为自己再怎麽做也永远政治正确,甚至还可靠着如簧之舌,把错说成对,把黑扯成白,这时候,台湾就再也不可能做出任何一件对的事情来.台湾的妖兽化从政治的夭寿化开始. 荒诞野蛮剧接二连三上演 因此,最近这段期间,台湾的荒诞野蛮剧,以不可思议的密集程度,一个接一个上演,从外面下大雨,桃园反而大停水,把南亚大海啸所募得之四亿余元「暗杠」了八个月,如果不是被社福团体揭发,不知道还会「暗杠」到甚麽时候和甚麽程度,高雄捷运以无比嚣张的手法搞结,在朋分利益之下,最後以反人道的方式对待泰劳,因而引发全球仅见的外劳,喧腾海外,而为了炮制「政绩」,一个雪山隧道,居然可以「贯通」六次,而最新的「贯通」居然是替搭了一条花费一百五十万,只用一次的便桥,而国家律师考试的出题,更让人到了简直「夫复何言」的程度,至於台企银员工的游行,已替中上白领阶级的走上街头做了预演.所有这些事情,都非单一的孤立事件,而是台湾持续沉沦的表面化.这些事情不可能到此为止,更多更大的滥权,贪渎,无能,腐化,以及愤怒,必将继续的出现.这些事情在任何及格的社会皆不可能出现,因而它密集的在台湾一再发生,已意味着台湾已加速倒退回到了第三世界的程度.往後台湾如果还敢说自己是「」,「人权立国」,「进步现代」,恐怕已不仅自己心虚,别人大概也会侧目掩嘴而笑了.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是有许多道理可讲的.近代讨论人类总体文明进步最有成就的德裔英国思想家艾利亚斯(NobertElias,1897-1970)早就指出过,人类的进步,主要是靠着对「肮脏」,「丑陋」和「垃圾」的觉悟.这种觉悟,使得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逐渐品质提升,当人们觉悟到某种行为,作法,甚或语言形同「肮脏」,「丑陋」,「垃圾」,人的公共品质,甚至政治法律,也才会更趋进步合理. 把愤恨合理化使权力极大化 但可悲的是,近年来的台湾,却完全不是这麽回事.我们的政治人物及其,都充满了愤恨,并以愤恨合理化自鸣正义,於是自我的极大化即告出现,而自我的极大化其实也就是权力的极大化.他们的起点是愤恨而不是道德,因而遂使得台湾的政治成了一种对「肮脏」,「丑陋」,「垃圾」毫无自觉的政治.於是,一切的不择手段也就成了新的常态.台湾因而整个的被掩埋到了「肮脏」,「丑陋」,「垃圾」中. 因此,今天发生在台湾的这些事,如果是别的政党执政,我们想都不必想,一定会闹得天天都在搞群众运动,因为所有的这些事都是黑金特权,以及不爱台湾的证明,而且可以保证,相关的官署,从考试院,新闻局,经济部,财政部,到高雄市政府,都会挤满要这个辞职,那个滚蛋的人潮.但到了今天,所有的这些事都发生在自己治下.这是举世所无的双种标准,由这些事情,也等於证明了当今的台湾政治,其实和,进步,自由毫无关系,而只和权力有关,因而才会造成政权的改变不但无益於社会和政治的进步,反而是加速了台湾的向下沉沦. 最近发生在台湾的这些事,可以说已到了权力滥用的极致.将近两千亿台币的捷运,就在结下相互间私相授受,甚至连泰劳一点点小钱也都被列为剥削的对象,他们的操守与人权标准已可概见,而像「暗杠」海啸救助的善款,则是连人道这样的名目都已被拿来当做权力的工具.有了权力即可为所欲为,因而台湾的「去专业化」早已日益明显,当政治新贵的外行来领导内行,无论治水,管银行,管工程的隧道或者管国家的考试,又怎麽可能愈搞愈好近年来,台湾为了笼络财团,打造新的金钱权力基础,在「金融改革」的名目下贱卖国家资源,俾形成新的共生体,稍早前的十万农渔民上街只是徵兆.现在的台企银游行则是进一步发展.新的金权已成了台湾经济败坏的隐忧.尤其是国家律师考师,更是「去专业化」最大的闹剧,由充满了被迫害妄想,因而更加意识形态化,事实上则是无论哪一点都极可疑的人来典试,台湾的考试制度要不崩溃也难. 因此,今天的台湾,我们都已活在「肮脏」,「丑陋」,「垃圾」中.所有的一切,从法律,金钱,考试,工程,甚至人道的名目,都在为权力怎么写作.权力已肆无忌惮,既无羞耻心,也对外界的物议不加理会.而政治会被搞到这样的地步,则无疑的和那一群人的诡辩能力特别优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辩论术缺乏美德即成废物因此,今年国家律师考试以「律师性格和国家领导」为题,这实在是个好的作文题目.因为,早在纪元前,古罗马的杰出演讲家和政治家西塞禄(MarcusCiceroBC.106-44)就已有了标准答案.西塞禄亲眼看到了他那个时代受过辩论训练,因而嘴巴已特别发达,但对道德与义务却丝毫没有自觉的人带来了很多灾难,因而到了後来,这位一代演讲家遂特别指出,说话的嘴必须用良知的心来做为基础,否则,就会成为没有羞耻心的善辩之徒.因而他遂指出: ─「当辩论术缺乏了美德,它即成了废物.而被卑劣者使用,而替国家带来可怕的灾难.」 用西塞禄的话,最近这段期间,出了如此之多可怕的贪腐滥权之事後,他们的诡辩与狡赖,毋宁更值得研究. 例如,南亚海啸募款被「暗杠」起来之事.没有一个人为此道歉,承认错误,也没有任何人对此做出交代.而只是指责审计部有「政治阴谋」,到了最後,草草拨出几千万,即说证明清白,并歪缠的把市政府拖下水.它的整个危机处理模式,充斥着阴险,狡诈,胡赖,歪缠,恶人反告状等低劣的品质,人都是父母养的,台湾是发生了甚麽事,会把人子的品质变到了这样的程度 例如,高雄捷运泰劳所掀出的重大弊端,换了任何国家,都足以让一个政府倒台.但在台湾,所有的这一切都无人闻问,无人负责,似乎只靠着和华磐解约,问题就消失了一样.几个主要当事嫌疑人,则一味的忽焉如此,忽焉如彼的发着检测誓,如此一个天地不容的大弊案,俨然和去庙里砍鸡头一样,不见检调主动查办,不见义愤出现,只是在言辞里空转.台湾已变成了一切皆可为的地方,反正负责人藉机出国,似乎就一切都可盖过,这已是权力张狂的极致了. 而雪山隧道六次贯通,一百五十万搭座只用了一次的便桥,施工单位辩说「这个钱施工单位会自行吸收」,但这是他们每个人自己掏腰包出的钱吗当然不可能是,那麽「吸收」也者,不过是转个弯,又让百姓埋单罢了.「自行吸收」,这是多麽漂亮的诡辩术啊!再例如,律师考试的可怕权力滥用,他们更诡辩的说,出题不管怎麽样,改考卷会公正的啦,有人会相信吗 是非对错消失变成「妖兽之岛」 因此,今天的台湾,有些人敢於如此张狂的滥用权力,敢於如此肆无忌惮的结,其实是有所恃的,而他们所依靠的就是那张嘴.那是一张张圆滑如油,无论甚麽样的话都讲得出来的嘴,胡扯歪缠,东闪西躲,变来变去,当一切都使不上力,最後还可祭出「阴谋打压」这个万灵丹─因为它已巧妙的把是非对错的问题一下子全都掩盖住了,变成了立场问题,既然是立场,当然再大的贪腐滥权,也就贪得有理,滥也滥得好像很对一样.只是他们不知道,当是非对错已告消失,不再有甚麽行为或事情是「肮脏」,「丑陋」,「垃圾」,甚或「邪恶」,其实也就是肮脏,丑陋,垃圾,邪恶把整个岛屿掩埋起来的时候了! 此刻的台湾,由於过去几年的被蛀蚀,由於基础崩坏所造成的现象,现在已开始大量涌现.最近接二连三出现的这些不可思议的事,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我们已可预估到,更大的弊端,更大的凶险,都已在前面排好了队,等着上演,这不是「唱衰台湾」,因为台湾早已被那些人的行为真正的「搞衰」到不行的地步.西塞禄曾经指出过,一个国家要抵挡灾难,必须从抵抗政客们胡说八道的语言开始,他的警告对台湾或许才是人们自救的唯一选择. 看着台湾变得如此乱七八糟,台湾老一辈的人感慨的说「夭寿哦」,而我看到的,则是这个岛屿已变成了「妖兽之岛」!(本专栏不代表本报立场)"TheQuestionofCulturalIdenty."InModernity:AnIntroductiontoModernSocieties,pp.595-634.Cambridge:TheOpenUniversity,1995.

※Hall,Stuart."TheWestandtheRest:DiscourseandPower."InModernity:AnIntroductiontoModernSocieties,pp.184-228.Cambridge:TheOpenUniversity,1995.

※Lyotard,Jean-Francois.ThePostmodernCondition:AReportonKnowledge.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84.

※朱迪斯,巴特勒,欧内斯特,拉克劳,斯拉沃热,齐泽克等着.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於左派的当代对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3.

伊恩,哈金着.刘钢译.驯服偶然.北京:编译,2000.

安东尼,吉登斯着.现代性,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

柯司特着.夏铸九,黄丽玲等译.千年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柯司特着.夏铸九,黄丽玲等译.认同的力量.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雅克,拉康着.镜象阶段--精神分析实践中所揭示的我的功能构型.於李惠国等编,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页172-17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戴维,莫利及凯文,罗宾斯着,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乔纳森,弗高雄泰劳外劳团体痛批新奴隶制在台重生林幸妃/台北报导中国时报2005年8月23日,A4/焦点新闻高雄捷运工地爆发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外劳,外劳团体痛批,部分仲介采军事化管理,动辄扣款惩罚,有人一天被扣两千元,有人被罚站,住宿环境脏乱又拥挤,犹如豢养动物,根本是美国黑奴制度在台重生.仲介业者也坦承,严格管理加上高额扣款当惩罚,常成为冲突发生来源. 对於扣款惩罚,劳委会职训局长郭芳煜说,若劳资双方订有工作契约,劳委会不便置喙,但以扣款作为惩罚外劳的手段,确实不合情理也不应该,劳委会将加强查察. 违规就扣薪墙角罚站 「台湾国际劳工协会」理事长陈素香表示,仲介对营建外劳多采集中管理,普遍过於严苛,因为业主全权委托仲介负责,管理人员掌握生杀大权,作威作福,对外劳动辄威吓叫骂. 所谓严苛规定,陈素香说,包括迟到,早退等违反工作规定就扣薪水,宿舍晚上十点关门,迟归也扣薪.曾有外劳跟她说,一天被东扣西扣高达两千元,有工地传出违反规定就体罚,通通叫到墙边去罚站,威权式管理将外劳当小学生管. 陈素香说,本国劳工到外地工作可以选择住在工厂或另租屋,外劳却被强制住在「宿舍」,住宿环境令人不敢领教,空间狭小闷热又拥挤,又是铁皮屋,以台湾夏季炎热,更令人难以忍受,根本就是「新奴隶制度」,将外劳当成奴隶般关在笼内,不乖就管教. 计薪剥权利积怨爆发 另一常发生的问题是薪资计算,陈素香说,部分雇主未确实计算加班时数,或计算方法和原先所说不同,外劳权利被剥夺却有苦无处诉,加上没有工会组织可以反应或宣泄,争取自己权益,积怨太久当然会爆发.「劳动人权协会」昨晚也发表严正声明,指控问题的发生主要是身为这批外劳雇主的高雄捷运公司,放任外劳管理公司华磐采取严苛僵硬又违反人权的生活管理方式,要求泰劳每月超时加班也明显违法. 劳权会表示,工地所在地主要在高雄市境内(高雄捷运横跨高雄县市),但劳工生活圈却集中在高雄县境内,县市劳工主管单位在劳动检查都有严重疏失. 陈素香认为,若劳动检查单位进行劳动检查时,介入了解居住环境以及管理措施,昨天的绝不会发生.他们要求仲介管理应更人性化,对出面争取权益的外劳更不应遣送出境,他们只是争取应有的劳动权益.新移民女性: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徐开尘,民生报,2005年9月16日

谢红梅虽嫁为台湾媳妇,但当时依法律规定还无法定居在台,和先生相隔两岸,结果儿子第一次见到父亲,却羞涩地喊「叔叔好!」那一刻,她难过地流下眼泪.

林金惠为了生活,把刚满月的孩子送交越南娘家照顾,自己出外工作.几年後,全家在台团圆,但孩子不会中文,无法和爸爸沟通,去上学也被排斥,回来问她:「我是哪里人越南人还是台湾人」

来自泰国的邱雅青说:「以前我只期望健康,快乐,现在除了这些,我还要有我的权利.」

七位「新移民女性」穿着粉红T恤,一字排开,轮流发表自己的心声,期望台湾人不要再叫她们「外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