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文如何写福建,本科毕业文如何写电视

点赞:24501 浏览:1086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法学学士论文的写作步骤

——《如何写好法学学士论文》之二

韩立收(

(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 要:法学学士论文的写作一般要遵循以下基本写作步骤:选题,搜集资料,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撰写开题报告和动笔成文,答辩.其中确定主题环节是关键,它决定着论文的成败.

关 键 词:选题,资料,论题,主题,开题报告,答辩

中图分类号:D911.04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按照学术研究本身的客观要求,遵循一定的写作步骤.法学学士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答辩四个部分.前期主要是为论文写作做准备,包括选题,搜集资料两个阶段,中期主要是制定写作计划,包括确定主题和撰写开题报告两个阶段,后期主要是动笔成文,答辩是论文写作的补充及完善.

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逻辑起点,选题的确定标志着论文写作活动的开始.写论文首先要确定研究什么领域的内容,定下一个大致的目标和范围或研究方向,即确定论文写作的题材或命题范围,这就是选题.[1]通常学校会推荐一些题目供学生选择参考,同时学生也可以自拟课题,经过老师审核后确认.

确定选题也就是确定研究的课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文写什么,怎么写以及是否写得好,具体来讲对于论文的参考资料的范围,论文写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好的选题可以使论文写作"事半功倍",而不好的选题则相反,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选题是重要的事情,同时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学者指出:"课题选择的本身,恐怕也很能检验出自己的学识,思维,判断能力."[2]实际上选题的能力是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校考察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论文选题的合适与否,还体现老师的指导能力和业务水平.

为了减少写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防止由于选题不慎导致在写作中不得不"推翻重来"的现象发生,选题要确定一些原则.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两个方面:首先从学生主观方面来讲:1.是否对此有一定的了解,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大致如何,2.是否有浓厚的兴趣,爱好以及探索研究的积极性,3.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是否有业务专长和足够的学术能力来完成论文.其次从题目本身的客观方面来讲:1.是否有足够的社会价值即理论或实践意义,2.是否有足够的相关资料可供参考,3.是否有其它的外部有利条件可以利用,如需要实地调查的课题,是否有车辆等.[3][4][5][6][7]有人把选题的原则归纳为三种:价值原则,兴趣原则和能力原则,这与本文的观点是一致的.以往我们往往强调客观方面多一些,即对"社会需要什么,从而决定学生应该写什么"非常重视,相对忽视学生的主观方面,即对"学生想写什么,从而决定他能够写出什么"重视不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知彼知己",量力而行,注意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做好选题的工作.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选题也要适当考虑老师的专业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课题的情况,与老师充分讨论,征求老师的意见,以求得到老师的有利指导.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的学术资源和积极性,可以为选好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论文选题也就是论文的定位,类似雷达的扫描.首先,它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首先从大的范围入手,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如先确定写公法的内容,然后是诉讼法,进而刑事诉讼法,刑事检察,最后落实为"检察人员的素质培养".其次,它也是一个多维度交叉确定的问题,不是单向度思维的问题.如在理念,制度与现实之间,选择主要从理念角度写作,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法律运行环节之间选择立法环节,在各部门法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等之间选择宪法,最后确定论文的选题为"宪法制定的理念".第三,它还是一个不断试错,反复考量的问题.在开始选题的过程,甚至后续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由于当时材料不充分以及自己理解的偏差,选题并不适当,需要修正选题.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多次修正选题的情况也并不稀奇.

论文选题的具体方法一般要注意以下问题:1.领域宜小不宜大,决不要冒险写一些连专家学者都害怕地发抖的大题目.范围小的选题资料比较集中,容易收集,写起来也容易驾驭,同时学术研究注重循序渐进,选题难度较小也利于达到学术训练的目的.另外,由于写作时间很短,精力有限且经费不多,根本无法长篇大论.现实中发现有些学生雄心勃勃,动辄从宏观角度出发,不喜欢(或不习惯)从小处着手.如论文题目为探讨如司法审查制度,国家赔偿制度那样比较宏观的制度.这样的题目写起来只能是力不从心,内容空洞.学生完全可以选择如个案分析,某句法谚分析等作为论文的选题.

不少人主张论文要"以小见大"即"小题目,深挖掘",把一个小课题写成大气派的论文.这固然很好,但还是有些理想化,因为这需要有较深的学术功力,对本科生来说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学士论文作为最基本的学术训练主要还是应强调"以小见小",就事论事,适当展开.对本科生来说,如果能达到清晰地阐述和分析一个小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自然,论文选题的大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从而难易适宜,也不能一味追求越小的课题越好.[8]

2.选题通常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9]学生可以考虑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从科学研究的空白处或者从边缘领域中选题等等,尽量避开大众化的选题.一些学校规定,同一专业相继年届毕业论文的命题第二年更新率一般不低于50%,同时同届同学的论文不能选择同一题目.不少学生选题总是选择与往届学生类似的内容,有些甚至题目都完全一样.如写刑法类文章就选"正当防卫",写民法类文章就选"违约责任",写宪法类文章就选"",等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往往是在"炒冷饭".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思路不开阔,对法学文献了解很少,不清楚法律前沿在什么地方,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3.选题不一定选择社会焦点或热门领域.热点问题,如安乐死立法问题,刑讯逼供的预防问题,司法不独立问题以及律师辩护难问题等等,往往现实意义较明显,自己比较熟悉,同时也利于广泛搜集各种不同观点的资料,但一味强调选择学术前沿课题并不可取.选题不能盲目地"跟风","配合当前形势地需要",现实中学士论文是很难对现实产生影响,从而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主要还是体现其学术训练的价值.实际上"只要完成的好,不存在什么愚蠢的论题:只要做得好,即使一个表面看起来过时或者边缘性的论题,也能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10]学术研究不是赶时髦,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同时指出,冷门和热门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也许今天的冷门就是明天的热门.

学术无止境,很难说某一领域因为前人已经研究很多了就没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好写的了,我的研究领域已经全部被人研究过了".学术领域也许是有限的,但学术观点永远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11]熟知并非真知,正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基本理念一样,"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也同样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学术上没有绝对普适的无可争议的基础观念,善于从别人习以为常的观念中发现问题,正是做出重大学术发现的基本素质.

4.有必要说明,选题并不完全是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选题不是苦思冥想,也不只是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或接受其建议,通常还要做一些调查工作,主要是到图书馆去或在学术网上,通过涉猎和浏览本专业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资料,尤其是关于年度法律专业领域回顾,某次学术会议内容概述之类的文章,大致了解本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动态发展趋势,如本学科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已经研究了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成果,现在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空白领域,面临什么问题,有哪些难题需要克服等等,从而激发自己的选题灵感.

自然,这里的选题还只是一个笼统的范围,即题材.它既不是论文的主题,[12]也不是论文的标题本身,仅仅是论文主题以及论文题目确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搜集资料

选定后要围绕搜集文献.[13]搜集资料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没有任何人会怀疑.实际上我们可以说:所谓论文写作就是在资料的大海里进行"加减乘除",就是"资料运动,运动资料而已".没有充分地占有资料,就没有写作权.学生论文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根溯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不注重资料收集,读书很少,没有学术积累造成的.老师在评价学生论文时常常有这样的语句"学术视野狭窄",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占有资料贫乏.

搜集资料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调整论题,提炼学术论点,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支撑学术创新的基础.搜集资料一般要遵循四个原则:1.全面,充分地搜集资料.有人主张应掌握与论文有关的所有的资料,这种方法可谓"竭泽而渔",遗憾的是在"文献爆炸"的时代根本无法做到.尽管如此,对选题范围内的主要资,尤其是经典资料必须掌握却是不言而喻的.胸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充分地占有资料才可能多视角地看问题,也才可能产生新的观点.这里强调指出,要重视搜集那些对论文比较重要,但不被大家重视的,相对生僻的资料.如民国时期的法学资料.

2.搜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资料.这通常包括本领域的经典资料以及其它权威性的资料.尤其要注意的是,应积极搜集争论性的资料,正反两个方面都要搜集,特别是对处于下风,不属主流的少数人的意见资料.这可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有利于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全面地看问题,启发思路.一般需要收集至少2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不包括专着),字数应在论文字数的30倍以上,即大约为20万字.有些学生刚搜集了一点资料,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写作,结果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3.搜集最新的资料.陈旧的资料往往只能写出陈旧的观点.在重视搜集传统资料的同时,积极搜集新颖的资料,可以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站在本领域的前沿.同时新颖的资料往往就同时包括了旧的观点在内,比较全面,系统.有些学生不注意收集最新的资料,所用资料比较陈旧.如一位学生写关于安乐死的论文,市面上有2005年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法学大家德沃金与人合着的专着《安乐死和医生协助》,学生直到2005年5月30日论文答辩时还不知道有这本书.

4.保证资料的真实.资料翔实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如果资料不真实,论文写作就建立在沙滩之上.资料真实可信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可以说决定了论文的生命,同时它也是学校评价论文的一个基本指标.

同时有必要说明,搜集资料的过程往往伴随写作的整个过程,而不限于开始阶段,尽管毫无疑问主要是在开始阶段.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了需要的资料也要及时地搜集,充实到论文中去以提高论文的质量.

完整的搜集资料的过程不仅仅包括堆集资料的过程,同时还自然包括对这些凌乱,杂乱无章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过程.按照通常的说法,这个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只有经过整理和分析,材料才能真正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论文素材.这时初步分析资料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对该领域的认识基本达到他人研究的最高水平,从而进入该领域的前沿.具体做法包括:1.对资料进行分类,哪些是基础资料,哪些是重要的理论资料等.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研究文献十分重要.在阅读文献时,要"文献摘录卡片"的精髓摘录fundamentalquestion)是什么.中心论题(简称论题)即论文要针对什么学术困境,解决什么具体的学术问题.论文写作要紧紧围绕论题来进行,从而论题也就决定了论文的写作方向,并进而决定了材料的选择以及写作的方法.如果从形式上,而不是实质观点上来看,论题是贯穿论文的核心问题,是所有材料围绕的对象.大家通常讲"主题先行",实际上对于论文写作来讲,也许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问题先行".没有问题,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思考,更谈不上创新.在论文写作中,是否明确地提出问题,以及问题质量的如何,往往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学术研究的始终.一些学者把提问题看作是教育与研究的根本.学术论文要以问题为中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论文从逻辑上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的根本原因.张五常教授甚至有这样的说法:"科学上的学术,从来都是由'不明白'引起的,而毕生为了要明白而生存,就是学者".[14]论题即论文所要解决的基本学术问题,明确了论题也就是明确了论文写作的目的,确定了一个前进的目标,以后的写作才能有的放矢.有学者突出强调了在论文写作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论文的开题就是提出问题".[15]遗憾的是,很少有学者把"提出问题"作为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步骤.[16]

一般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确实如此,论题的确定并非易事.但也不要被困难吓倒.提出问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困难,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可能做到.不少学生的论文被认为理论性不强,没有提出问题,可究其实质,论文实际上是提出了问题,只是作者由于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因而写得比较隐蔽而没有明确提出.严格来讲,任何一种观点(论点)都是针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根本不存在与任何论题都无关的论点.这里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在思维上明确以之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它来展开论证,而不是想到哪写到哪,漫无边际.

提出问题,关键在于发现不同,不协调之处,发现对立和矛盾,发现别人没有研究的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就是提出问题.这里要充分运用的思维方法不是求同存异,而是相反,求异存同.(当然,在别人都认为不同的地方,发现相同之处,也是提出问题)自然,问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明亮的眼睛去寻找.

论题的确定一般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论题的素材,建立论题的素材库.一方面,可以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从选题中进行提炼.发现外国学者与中国学者观点的不同,古代学者与现代学者观点的不同,不同学者观点之间的不同,甚至同一学者在不同时期或场合观点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围绕选题到现实中去寻找.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社会,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中城乡矛盾,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矛盾,与地方的矛盾,穷人与富人的矛盾,官员与民众的矛盾,以及国际矛盾非常多,还有立法与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不一而足.2.对这些问题进行学术化处理.不少问题属于街谈巷议的话题,必须缩小或扩大范围,通过理论化处理把它们转化为学术问题.3.对上述学术问题进一步加工,进行法律格式化.并非任何矛盾都是法律矛盾,必须经过法律系统的转化,即运用法言法语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提炼出法律问题.4.选取最适当的一个,作为论题.针对同一个选题,找到了很多不同的论题,并且这些论题属于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层次,没有一个确定的指向.这时要参考前面论文选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最后确定为选题.

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提不出问题.不少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不够,往往一味认可他人的观点,没有产生疑问,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有了答案.这时除了要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外,还应进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训练.其次是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缺乏学术性.如"农民工为什么常常领不到工资"这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学学术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泛学术性问题).而"农民工的合同权利为什么得不到实现"以及"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什么不能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等才是法学学术问题.这时需要加强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

确定主题

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的获取过程就是确定主题.具体地讲,就是论文应明确:到底作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持什么态度,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主题"一词源于德语,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翻译之初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各种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基本论点主题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态度在文章中的体现.[17][18]即文章的核心和灵魂.说"好的主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可能有些夸张,但没有一个明确而适当的主题就不会有一篇成功的论文却是无可怀疑的.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对于论文主题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甚至在不少关于如何写作论文的专着中也没有关于主题的内容,或谈得很少.

主题的确定类似于通常所讲的作文的"破题",即开篇立论.论文的主题既是论文的中心论点,同时也是研究的结论.从论文写作的步骤上看,确立论点,只是论文动笔前的一个环节.但从研究的目的来看,确立论点已经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果.自然,按照一般的研究规律,论文动笔之前,尤其是对于长篇学术专着而言,是不可能有一个明确不变的命题的.[19]然而按照心理学的规律,人们内在地具有一种追求"确定性"的天性,事先对论题总要有一个大致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一个暂时的,朦胧的猜测,直觉的判断,而不可能是完全盲目地进行所谓客观性研究.通常讲"意犹帅也","意在笔先",也隐含着这样的含义,即作为一种客观描述,"意"实际上是"帅","在笔先".这时的观点属于检测设的范畴,往往有了一定的依据,但还很不充分,需要以后的详细论证.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长篇小说的写作就如一把徐徐打开的折扇".这句话用在长篇学术专着的写作上也是适当的.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论文的主题可能发生变化,需要修正,甚至被推翻.随着研究的深入,主题逐渐稳定下来.通常只有到了论文写作的最后阶段,论文的主题,也是论文的结论,才能最终确定.

与一般学术论文,尤其是学术专着不同,学士论文的主题需要在动笔之前就予以确定.这是因为:1.提高论文质量的需要.确立论点的过程,是对资料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抽象的过程.前期的思考越成熟,对问题的本质认识越透彻,动笔后对主题的论证表述也就越充分,越严密.只有经过确立论点这一过程,才能深化对论题的认识,从而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这也许就是"主题先行"一语针对学士论文写作的基本含义——"主题应该先行"吧!实际上,即使是对于学术专着,在其每一章动笔前,该章的主题(整个专着的分论点)也是完全确定的.2.学术能力训练的需要.要求学生确定主题后再动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术耐心和严谨的学风.同时这还往往节省了修改的时间,提高了写作的效率.模模糊糊大致有一个主题的思想后,就急急忙忙地开始写作,边想边写是不好的写作习惯,应该努力克服.3.从论文写作的可行性的角度考虑.学士论文的论题比较简单,具体,写作难度小,写作时间也非常短,篇幅也不长,在正式动笔之前经过充分的考虑后明确了主题,并且在整个写作中一直保持基本不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然而有人对"主题先行"的理解走向了极端,在写作中是"先有论点,然后根据论点需要去找资料",把论文写作的步骤顺序由"搜集资料——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变成了"确定主题——搜集资料".这样看似可以节省搜集资料的时间,但对学术研究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成见.王力先生认为:"凡是先立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的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20]当然,从辩证地观点来看,论点与资料是相互影响的,二者不可偏废.首先是通过搜集资料来提出问题,确定论点,然后是围绕论点,论题进一步搜集和组织资料.资料决定论点,论点驾驭资料,应是写作的基本道理.

确定主题是论文写作中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最艰难的一步.这一过程包括了论文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大的过程,尽管只是在理念和框架上解决.一般把确定主题称为"提炼论点",这里的"提炼"二字也说明了困难所在.这时需要在前述初步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分析资料,其目的是为了提出新的见解,使论文具有创造性.学生要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阅读,泛读与精读并重,仔细地比较不同学者的观点,带着批判的眼光分析其异同以及各自的理论优势和劣势,并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学生必须明白:文献资料本身固然非常重要,但关键是如何为我所用,不能过分依赖资料,从而成为资料的奴隶,把文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去盲目地崇信它,忠实于它的具体观点,相反,只有展示其错误,局限性,才能使自己走得更远.

主题的确立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复杂的选择过程,需要经过多次选择才能完成.通常首先要针对论题提出多个检测设,然后一一尝试论证,发现一个不适当,再换成另一个检测设.这时的论证需要边阅读边思考,交替进行.这时可谓真正进入了论文的攻坚阶段,要求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如此不断反复试错,最后确定一个比较适当的检测设.接着进一步深入论证,补充完善支撑依据,一直到逻辑严密,中心论点完全能够成立,把检测设变为结论.这时才可以称得上是确立了主题.此外,这一过程往往还伴随着以下过程:确立论文的各主要分论点,并使分论点与主题,以及各分论点之间协调一致.主题确立了,应该说论文的逻辑框架也就基本建立起来了.

在确定主题阶段,学生论文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主题不鲜明.论文只有一个选题范围,没有论题,自然也就没有明确的主题,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和教科书一样,没有中心论点,仅仅是某个学术领域中相关内容的堆砌.这实际上是有多个主题,且没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论述分散,不深不透,导致论文的资料性有余,而创造性不足.很多题目为"论某某制度"的论文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产生这样的错觉,似乎只要与该制度有关的东西都可以(甚至认为"必须"这样做)写进论文中去.

2.把主题绝对化.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仅仅阐述对主题有利的观点,对其它重要观点视而不见.不少论文对"应当怎样做"讲得较多,而对"为什么应当这样做,而不应当那样做"的理由阐述得很少,甚至没有,论文中找不出作者的观点与其他学者的不同观点之间反复交流,讨论,争鸣的段落.这种片面地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不深入分析文章结论的条件性,有意无意回避不利于自己观点的材料和理论的做法,因为缺乏辩证思维的学术眼光,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学术价值.[21]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论文中有关立法建议的部分,不少学生提出了大胆的建议,如设立安乐死制度,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建立独立于地方行政的法院制度等等,然而对建立这些制度的成本以及弊端没有丝毫的涉及,表现出一厢情愿的单向思维的局限.[22]

3.与上一点密切相关,要求"主题正确".[23]有些学校要求论文必须"观点正确"(即中心论点或命题正确),并把它作为论文水平高低的一个基本指标,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应该改为"观点明确"才是.对一篇论文来说,观点是作者向读者着力说明的东西,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辞,这是对论文观点的形式要求,而观点的正确与否,则是一个对观点的实质性学术判断问题.这一方面除非是与常理和事实明显相背离,往往需要经过论证才能做出判断,不能事先轻率地主观认定,另一方面作为学术问题,尤其是文科的学术问题,论点很难从"对"或"错"的角度来简单地予以评价.如"人性善"的命题或"人心恶"的命题应如何评价!

同时说明,即使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观点,未必就缺乏学术价值.如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就是如此.至于先前得出错误结论的过程,以及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无论对作者,还是对后来研究该问题的学者而言都是如此.失败是成功之母,道理简单,含意深刻.[24]强调学生一定要"观点正确",往往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以至于有些学生的观点仅仅在所提倡的"政治正确"的内容范围内打转,写出的论文"永远正确",而毫无创新可言.

四、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学生对自己前一阶段各项工作的概括和总结,体现学生对论文主题的最新认识,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把握,又是对以后写作工作的指导和规划.开题报告要做到使论文在上述"言之有物"(资料丰富)和"言之有理"(主题明确)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序"(有条有理).同时开题报告也是学生向指导老师所作的关于论文写作准备情况的报告,请求老师和专家审阅并给出意见和建议.开题报告一般也有字数的要求,如至少1000字等.

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写作的必要性.包括写作的背景,为什么写这个题目,我国目前研究现状如何,以及现有观点的优点和弊端在什么地方,写作的意义何在,等等.这里的写作目的和意义是指论文要具体解决什么学术问题,从什么角度来解决,以及论文能够给人们什么启发和教育,不要泛泛而谈,不着边际.

2.写作的可行性.包括已经准备了哪些资料,现有资料的准备是否充分,其它相关资料的查找途径,时间是否足够,费用是否充足,以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是否足以满足写作的需要,等等.不能一味强调因为写作的论题很有研究价值,所以就应该写这篇论文,而是还要考虑在当下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下自己是否能够写好这方面的内容.[25]此外,这里还要考虑写作中的难点是什么,以及写作中还可能遇到什么实际困难,相应地自己有什么对策等等.如果经过研究分析,并经过老师认可,某个选题不具有可行性就要及时改变选题,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3.论文写作构思.指论文的谋篇,布局,主要包括两部分: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章节结构和各部分的基本内容,等等.前者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本视角和理念,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后者也即通常所讲的写作提纲,是前者的书面表达和具体体现,它犹如一项工程的施工蓝图,对论文的写作具有指导作用.[26]

论文的构思应当达到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在论文构思阶段,学生应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论文应包括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是否有重叠或不连贯的地方,可否可以增加或减少某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等等.同时这里也要注意体现新意,不要总是老俗套.

论文提纲可以说是论文正式完成后的目录部分的原始版,一般要详细到二级标题,不能特别粗糙,否则指导老师无法看清学生的思路,从而也就很难审查其可行性.论文提纲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不同标题之间逻辑性差,明显不协调.如:前面写"构建某制度的必要性",而后面没有相应的写"构建制度的可行性分析".(2)标题不反映实质内容,仅仅是一个分析的角度.如:标题为"从国家权力的角度来看","从民众权利的角度来看"等.(3)标题太长.如:一篇论文的二级标题是"以加强能力为理念形成基层法治化建设与能力加强的互动式发展",足有34个字.这表明学生概括思维能力有待提高.(4)不同级别标题内容重复.如:还举上一篇论文为例,其一级标题是"进路与选择:以加强能力为理念形成基层法治化建设与能力加强的互动式发展",与二级标题仅相差五个字"进路与选择".

4.写作步骤.写作整个过程的时间安排,包括写作过程分为几个部分,各个步骤的时间起始以及与指导老师的交流安排,等等.

开题报告初稿完成后,要经过老师的审阅,给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然后进行相应的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要不断修正前面已经确定的选题,为已经搜集的文献补充相关的资料.最后,直到自己对论文材料及写作计划的准备比较满意,在头脑中已经把论文写成了,也就是有了"腹稿",达到了胸有成竹的程度,这时就可以开始撰写初稿了.当然,从程序上讲,开题报告的定稿还要首先通过指导老师的认可,然后再经过学院论文指导专家组的严格审查,层层把关,认为达到了可以开始论文写作的基本教学要求,给予批准后,学生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动笔撰写论文.

五、动笔成文

资料准备充分,思路也清楚,成文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成文就是用文字形式把头脑中的理念和外部的有关文献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文字进行表达.论文初稿可谓是写作提纲的细化和扩展,简单地讲,按照索引把有关资料按照主题的要求串联起来,包括各资料之间必要的衔接语言的加入,初稿的第一稿也就基本完成了.一般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要大大短于论文搜集资料的时间,甚至可以"一气呵成",但是由于学生初次写作论文,这一阶段的时间在整个论文写作中占的比例往往比正式写作要长一些,同时一般也不会一蹴而就.


初稿的撰写是最后定稿的基础,不仅仅是论文的实质内容的基础,论文的精细结构,具体论证方法以及写作技巧的基础,同时也是论文规范格式的基础.它既是前述工作的总结和表述,同时也是对选题,搜集资料,主题以及论点的补充,完善和修正.初稿的撰写是一个由思想观念到书面现实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必须认真对待,不能因为是"初稿"就放松要求.一篇草率撰写的初稿,不仅仅因为以后需要较大的修改而耽误论文最后定稿的时间,同时因为产生"先入之见"会影响论文最后定稿的质量.

初稿的撰写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经常遇到问题,需要不时停下笔来.在写作中由于思维受激发而变换认识的角度,或者产生新的观点是常有的事,这时需要重新审视材料,选择视角以及重新进行构思,在通过认真思考,理清思路,完善想法的基础上再继续动笔.成文过程中的分析资料,是在前面步骤中已经对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直接目的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完善论文的各分论点,最终是为了对已经确立的主题进行补充,使其基础更加坚实,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这时通常分析资料的顺序是:首先阅读关于写作中使自己困惑的某个问题的较全面的评论性文章二,三篇,对该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阅读比较有代表性的或比较经典的文献,在这个过程中还不断翻阅一些其它文献作为补充.总之,这个阶段主要是翻来覆去地精读,而不是泛读,特定的某些相关资料,深刻领会其含义,找出其关键点,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观点的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逐步完善自己的中心观点以及分析问题的特殊思路,并在逻辑上论证自己观点具有更大的合理性.这个过程是一个深入钻研和思考的艰苦历程,同时也是一个认识不断细化的过程.

第一稿经过多次修改,补充以及润色,学生比较满意,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改的了,稿子已经达到了论文的最基本的要求(包括实质内容和格式的要求),就可以按照写作计划把稿子正式交给老师审阅了.这时的稿子称为初稿,初稿的完成标志着撰写论文第一阶段的结束,然后进入下一阶段——修改并定稿.

初稿经老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学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修改,完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从多个方面修改论文,甚至同一个地方修改多次也是很正常的.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是否恰当,有说服力,论证是否逻辑严密,段落结构是否完整,句子词语是否妥当,文章格式是否规范,等等.当然,除了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基本理论观点的修改外,学生还要仔细斟酌文章的语言风格,词语的运用,认真核对打印排版的错误.这样不断反复,最后经过老师和学院的批准,认为稿子已经达到了论文答辩的要求了,学生才可以定稿.

本科毕业文如何写福建,本科毕业文如何写电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开题报告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动笔成文阶段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写作期间,学生与指导老师应有多次接触,不能一个人埋头写作,自行其是.除了遇到一些疑问和困难时要向导师请教外,平时也要不断向导师汇报自己的论文进展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这既是接受导师的指导,也是就论文的相关问题与导师平等地交换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写作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以免初稿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全面修改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时间紧张,甚至无法按期毕业.二是初稿决不是"粗稿",也不等于"草稿".把草稿的第一稿交给老师审阅,这实际上是把指导老师当成了"保姆",让老师来包办代替学生的工作.由于这时的论文草稿往往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甚至错字连篇,老师很难阅读,根本无法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思路和观点,从而也就无法对论文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往往也是学生自己就可以想到的,根本体现不出老师指导的价值.

六、论文答辩

答辩是学士论文写作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好的答辩会削弱论文所应有的学术水平,而成功的答辩会使论文得到有力的支持,给论文增彩.通常在整个论文评价中,论文本身占70%分数,答辩占30%,同时每一项必须及格,否则论文不能通过.

答辩的主要作用如下:[27]1.它是教学环节的继续.答辩是除导师的评审外,对论文考核和评审的另一基本环节.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基本概念的把握是否准确,同时也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答辩过程也是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论文主题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认识的过程,可以学到不少新知识.2.它是论文书面评审的必要补充.答辩主要采取面试的方式,通过专家组多位专家的评议来审核学生的论文,可以有效地弥补指导老师个人书面审核,以及感情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好地把握论文的评审标准,更加全面,公正,客观地评定论文的质量.3.它是倡导良好学风的保证.由于社会风气以及互联网使用普及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论文写作中抄袭和捉刀如何写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答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严格控制这种现象.

答辩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1.准备答辩阶段.主要包括自我阐述的准备和对答辩老师提问的准备两个方面,都要采取书面形式,在进一步熟悉论文,把握论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阐述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写作的意义,主要结构及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这里要注意详略得当以及时间的把握.对老师可能的提问,要从论文所论述的基本问题中去考虑,同时适当扩大范围兼顾论文所涉及的一些边沿问题.一般要自我提出10个左右的问题,准备好回答要领和答题技巧,必要时应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向老师请教,不能自以为是.此外,还要注意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演讲,辩论技巧.

2.答辩阶段.其步骤通常是这样的:首先,学生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大约4-5分钟时间,最好采用脱稿的方式.然后,答辩组老师针对论文以及学生的自我阐述提出问题,学生当场给以答复和辩解(这也是"答辩"一词的基本含义).答辩对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有时老师在不满意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追问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不能含糊其辞.这里学生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有两个:一是过分的谦虚.如说"这篇文章不敢说有什么创新","还有很多重要的地方有纰漏","与论文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等.这时学生应保持学术的自尊心,因为毕竟自己(还包括自己的导师)花了很大的功夫,时间和精力,甚至不少费用,在这个小的研究领域内已经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学生完全可以以专家的姿态来阐述和答辩,不能犹犹豫豫,信心不足.这既不利于自己发挥应有的水平,同时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二是随意回答.有时老师会问到学生根本不了解的内容,这时有些学生生怕自己答不上来,而不懂装懂,勉强回答,结果往往是所答非所问,甚至闹出笑话.实际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回答不上来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如我们通常无法在考试中得100分一样.学生要实事求是,大胆承认自己不知道,同时请老师指点或提醒.如果说无法解答老师的问题是一个缺点的话,那么试图掩盖这个缺点则表明了自己的第二个缺点.

答辩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通常在答辩最后,答辩组组长会有一个小结,对论文及答辩过程进行简要地概括,对学生的答辩予以肯定,补充和纠谬,进而提出论文修改意见和建议.

3.完善论文阶段.在答辩过程中,通过与多位老师进行学术交流,老师的提问方式,质询角度和知识层次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学习机会.通常答辩后,论文还需要根据答辩小组的意见,以及自己通过答辩过程产生的新的认识进行适当的修改,包括部分实质内容的修改和某些文字以及格式的修改等.修改完毕,论文写作才算正式结束.

此外补充说明一点,论文修改完毕并上交后,学生最好还对自己整个论文写作阶段的工作进行个人总结,分析自己在写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与老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深化对论文写作的认识,利于自己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不断进步.

#34;谁想写论文,就必须写他能够写的论文".([意]翁贝托·埃科:《大学生如何写毕业论文》,高俊方等译,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有人认为选题的原则是:1.选择有研究价值的课题.2.选择自己有能力完成的课题.3.选题大小要适当.(王嘉陵编着:《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8页.)有人认为法学论文选题的原则是:创造性,现实性和学理性.(朱希祥,王一力主编:《大学生论文写作——规范·方法·示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14页.)有人认为确定论文选题时,应当摸清三个底:一是自我基础的底,而是该专业已有成就的底,三是所要确定的选题的资料的底.(魏振瀛:《怎样写民法学论文》,《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第36页.)相关资料读者还可以参见吾勇敏,金彭年主编:《法律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113页.

通过宏大叙事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抱负,这种诱惑即使是对职业法学家来说有时也难以抗拒,但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克服了这种诱惑,才能真正搞好学问.

有学者认为,文章选题可大可小,没有定规,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小题可以大作,大题也可以小作.(参见肖蔚云:《谈谈法学硕士论文的写作问题》,《中外法学》1991年第2期,第45页.)这种观点比较辩证,具有普遍意义,但并非针对初学者.此外也有学者认为,论文要"搏大不搏小",提倡要有大的气魄.笔者认为,对于作为训练手段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来说,还是应提倡选题要从"小"处着手,打好基础.

一些学者认为,选题要具有创造性,其实他们是把主题当成了选题,而在本文中二者是严格区别的.参见王嘉陵编着:《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参见[意]翁贝托·埃科:《大学生如何写毕业论文》,高俊方等译,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参见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论我国法学研究之流弊》,《中外法学》2000年第一期,第106页.

这一点容易被人们所混淆,但很多学者指出了这一点.参见陈力丹:《硕士论文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陈妙云:《学术论文写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可以设想,如果学生搜集了大量的为导师,甚至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没有掌握的资料,那么这篇论文得优秀的机会就自然大大增加了.

一般学生不注意参考民国时期的文献,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民国时期我国法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以吴经熊为代表的一大批法学家,某些研究成果具有国际一流水平.据北京图书馆统计,当时出版的法学书籍有5500多种.参见《民国时期总书目·法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上看也许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学风与国民性有关.例如,有人概括说,美国人善于不断提出问题,德国人善于不断地研究问题,日本人善于不断地解决问题.

张五常:《学术上的老人和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不少法学家(如吉林大学的邓正来教授)对此非常重视,往往文章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问题的提出",明确地告诉读者自己的思路,这样的文章主体意识很强,逻辑严密.

参见朱希祥,王一力主编:《大学生论文写作——规范·方法·示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据笔者有限的资料搜集,仅仅发现一位学者明确提到"提出问题"是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他把硕士论文的写作分为八个环环相联的步骤,其中第三个步骤是:"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检测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参见陈力丹:《硕士论文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英文中"thesis"一词,除有"论题,命题,论点"的含义外,还有"论文,毕业(或学位)论文,(学生的)作文"等其它含义.这也许就是英语国家论文特别强调要有明确的命题的根源.

参见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论我国法学研究之流弊》,《中外法学》2000年第一期,第101-112页.必须指出,笔者对命题的理解与刘南平还有微妙的区别.刘教授在同一篇文章中认为,命题和研究结论不是一回事,但"有时或许会重叠",而笔者认为,主题即论文的结论.刘教授举的例子,如命题为"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养活的",其结论可以为"资本主义制度必须推翻".笔者认为,论证这一结论是另一篇论文的任务,而不是命题为"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养活的"这篇论文的任务,至多是这篇文章命题的一个推论.

此外,有学者不同意刘南平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的观点"中国很多法学博士论文没有主题".(笔者也不完全同意刘教授的看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梁慧星:《资料,见解,文章与社会责任——学位论文写作方法(三)》,中国法学网.

如:陈燕,陈冠华:《研究生学术论文德写作方法与规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王嘉陵编着:《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等.

"破题"是我国明清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八股文"格式中的一部分.八股文对段落有严格的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从起股到束股的四个部分,其中都有两股相互排比的文字,共为八股.

不少学者认为"动笔前先立意,这是任何文体写作都应该坚持的写作原则".(陈妙云:《学术论文写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这与笔者的观点有所不同.

王力:《谈谈写论文》,载《如何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不少学生为此苦思冥想,寝食难安,对脑力体力的消耗都很大,甚至达到了类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

这就容易导致缺乏"敌情观念",也就是不注意对论文漏洞的填补,经不起别人挑毛病,为以后答辩种下了遭遇诘问的种子.参见陈力丹:《硕士论文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实际上,这暴露出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抱着局外人,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研究的问题,因为自己与此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可以对自己的建议不负任何责任,建议错了也无所谓,从而可以"大胆"地自由发挥和主张.有学者对此表示出自己强烈的不满,指出学者不要轻率地提出一个什么立法建议,要有社会责任心,谨慎地进行学术研究.见梁慧星:《资料,见解,文章与社会责任——学位论文写作方法(三)》,中国法学网.

有学者认为论文主题要"正确,新颖和实用",否则"科研成果就没有价值".(杨立新:《法学院的学生怎样写作毕业论文》,引自杨立新民商法评论网站.)笔者认为论文主题并不适宜简单地用"正确,新颖,实用"来评价,同时主题的学术价值和论文的实用价值也是两回事.

实际上,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学术进步,几乎都是从提出"与常理和事实相背离"的观点开始的.如"地球围着太阳转"的观点.尽管如此,作为学士论文的写作,从培养学生养成严谨学风的角度出发,提出这样的基本要求仍是适当的.

实际上按照现代科学哲学的观点:任何观点只有可能是错的,才会是科学的,有价值的.永远不会错的观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一个科学的过程好就好在它永远不会浪费别人的时间:沿着一种科学检测设展开研究工作,即使随后现实应该反驳这一检测设时,则同样意味着在先前的观点的推动下作了一件有益的工作."[意]翁贝托·埃科:《大学生如何写毕业论文》,高俊方等译,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有学校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显然有些苛刻,实际也达不到.

从某种意义上讲,开题报告就是论文写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科研项目申请报告),所不同的是这个报告是自定题目,并且结论在报告人看来都是可行的.

有些学校规定开题报告中要含有"参考文献部分",而不含有论文的可行性部分,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开题报告的目的不是告诉别人自己已搜集到的文献的具体题目,而是说明资料以及其它条件准备是否充分.

严格说来,很难说什么问题不重要或不值得研究,学术问题并不讲求功利,也不以的导向为圭臬.同时必须指出,写作的领域重要与写出的论文重要完全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有关观点读者可参见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网站之《正来学堂》,dzl.legaltheory../.

有人认为提纲分为两种:单句式提纲和摘 要式提纲.前者类似论文完成后的目录,后者则比较细致,把每个分标题的大意都概括出来,可谓论文的构思全图.见陈妙云:《学术论文写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173页.

如很多学生的文章都是这样一个模式:题目为"浅论某某制度",第一部分该制度的概念,特征和作用,意义,第二部分该制度的历史发展概况,一般是主要介绍西方的情况,第三部分是中国该制度的现状及不足,第四部分是对该制度的立法建议.论文结构千篇一律,成了新的八股文!

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都要进行开题答辩,相比学士论文更加严格.

.参见王嘉陵编着:《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有些学校的答辩规定与研究生答辩类似,要求学生记下问题后到其它房间准备,期间可以查阅资料.大约5-10分钟后,学生回到答辩室答辩.这样可以使学生回答得比较从容,内容较全面和深刻.

或仅仅是一个遗憾,因为老师的有些提问可能超出了学生所应当掌握的知识范围.答辩并不要求学生对一切提问都对答如流.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