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忙修改文西安

点赞:4014 浏览:139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校内各单位: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学习同志回信精神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通知》(鄂教师[2006]8号)要求,学校决定在全校开展学习同志回信精神和以孟二冬同志为代表的师德先进典型的"师德教育"主题活动.为此,我们组织了以下一组先进师德标兵事迹材料,供各教学院系,各职能部门在组织本单位教职工对相关精神和人物事迹进行学习时参考.希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和管理怎么写作队伍素质,创建省属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

党委宣传部

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0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附:先进师德标兵事迹简介

用生命点燃林区教育希望之火

追记黑龙江省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原校长崔国胜2005年9月8日,黑龙江省海林市殡仪馆告别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自发赶来的千余名师生,学生家长无不掩面痛哭,与此同时,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校园里的树枝上,系满了寄托哀思的白花,表达着师生对一位好校长深深的爱戴和思念."有林海胸襟,有松柏气节,雄才顿失,人尽含悲,为教育振兴,为林中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海林林业局一中的教师们对已故校长崔国胜的真情描述,也是崔国胜平凡光辉一生的生动写照.

"不能让林区的孩子没学上"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可采森林资源危机和森工企业经济危困,林区教育也随之陷入了低谷.教师南飞,学生流失,林区初高中教育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1991年,海林林业局党委选中了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时年35岁的崔国胜担任一中校长.当时,崔国胜的教学水平在省内外已颇有名气,南方沿海一些学校多次来函来电,邀他去执教,并许以优厚的待遇."林区的孩子不能没有学上,林区教师工资再低,我也要留下来!"崔国胜斩钉截铁地说.

上任后,崔国胜焦急地寻找着摆脱困境的道路.1997年,他提出实施"名师战略",走"内外结合,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高中发展之路,以高中教育优先发展,拉动全局初中和小学教育的发展.

为了请到名师,崔国胜三顾茅庐,以诚动人,以"强强联合,名师名校"的办学思路吸引人,陆续从山东,甘肃,吉林,辽宁,四川及省内各地招聘了60多名优秀教师,形成了一支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了留住名师,崔国胜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他先后两次把局里分给他的楼房让给了请来的名师.

"名师战略"全面推开后,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良好的校风学风逐步形成,流失的学生回来了,连很多外地的家长也慕名把子女送来,一度冷落的海林林业一中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学校连续6年在全省森工系统考核中排名第一,高考升学率位居牡丹江各市县榜首,学生人数由改革前的不足400人增加到3000多人,固定资产增加了6倍.一中的高级教师占高中教师的85%,70%是县市级以上优秀教师.

"不能愧对教师学生对我的信任"

海林林业局一中"火"了,每到招生旺季,托关系,走后门,往这里送学生的人都推不开门.崔国胜照章办事,不接受任何人的请客,馈赠.同事和家人劝他别太较真,崔国胜说:"如果我不讲原则,那学校早就办不下去了.我也愧对教师和学生对我的信任啊!"

崔国胜的妻子宋吉香是他读师范学校时的同学,他却说:"只要我在一中工作一天,我的妻子就不能到这里工作."1997年,他的侄子仅以2分之差未能考入一中,弟弟找到他说:"哥,花点钱让他进去吧."他却说:"不行!这个标准谁也不能破坏."


因崔国胜工作业绩突出,林业局每年都要奖励他两三万元,但他一分也不往家里拿,放到学校的财务科,用于教学和改善教师生活.崔国胜家住牡丹江市,林业局同意给他配车,可他始终觉得学校还处在创业阶段,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为了给学校省钱,他出差从来不写卧铺票,每到一处都选最便宜的旅店.每次出差,他的背包里装得最多的是方便面.

"我要回去,看看学校等"

在海林林业局一中采访,许多教师一提起崔校长,话未出口已泪流满面.

崔国胜视学校为家,每天和学生一样吃食堂,晚上睡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十几年来,经常工作到深夜.每年除夕他都把同事"撵走",自己留在学校带班."他心里只装着别人和工作,唯独没有他自己."妻子宋吉香说.

数学教师石其名动阑尾炎手术,崔国胜赶到医院陪护.可他自己已是癌症晚期,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个充满,忘我工作的人,其实已经时日不多了.

早在2003年5月,崔国胜就检查出肝部异常,但为了一中的发展和稳定,他放弃了住院治疗.2004年10月检查出肝癌后,他又放弃了手术治疗,并严密息.他只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就急匆匆地返回了学校.

谁能帮忙修改文西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博士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到2005年四五月份,师生们发现他经常按着肝部,问他怎么了,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小毛病,腰间盘突出."六七月份正值学生们填报高考志愿时,也正是崔国胜病情严重恶化的时候,他仍每天坚持接待络绎不绝的学生家长.一位学生家长找到他商量孩子报考的事,崔国胜肝部疼痛难忍,不时地站起来按着腰部转上一圈.这位学生家长急了:"你总转什么,是不是烦我了"崔国胜微笑着坐下,跟这位学生家长继续分析,商量.如今每提起这件事,孩子已顺利考入北京大学读书的这位家长便失声痛哭:"我好悔呀,我哪知道那是崔校长肝疼得坐不住啊!"

2005年7月16日,崔国胜最后一次外出治病,同事们还蒙在鼓里,他自己却清楚,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在天津肿瘤医院住院期间,崔国胜对妻子说:"我要死就死在天津吧,这时候我不能回去,否则会影响师生情绪的稳定."

生命弥留之际,当崔国胜得知学校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一切步入正轨时,他对家人说:"我要回去,看看学校等"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惦记着他的学校和工作.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3日

他把奉献当作人生最大乐趣

访退休教师杨恩泽

天津大学87岁高龄的退休老教授杨恩泽一生简朴,身患癌症,却拿出所有积蓄捐资30余万元,在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建起了一座科学楼.是怎样的动力使得如此高龄的老教授倾其一生积蓄捐资助教在捐资助学的背后,还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天津大学采访,走进杨恩泽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

倾心科教,60年痴心不改

我们在天津大学的实验室见到的杨恩泽清癯硬朗,精神矍铄.学生们讲,每天准时到实验室,已成为杨先生几十年来的一种习惯.杨恩泽说,他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工作是他最大的人生乐趣.

早在1978年,杨恩泽就主持研制了"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并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杨恩泽在天津大学建起了该校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攻关,圆满地完成了"863"科研课题.

60多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使杨恩泽孜孜不倦进行科研的同时,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培养学生上,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其中有享有盛名的院士,也有学有所成的博士,硕士.他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的胆魄和严于律己的人品风范,深刻地影响着弟子们.他们都把杨恩泽作为事业的导师,人生的楷模.

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人生

论资历,杨恩泽在国内的光纤通信领域是公认的元老级人物,业绩等身,但平时为人却谦和,低调.他家里的摆设陈旧而简单,四五十年前的衣服他现在还在穿.每次外出开会,杨恩泽总是坚持和别人住双人间,不让主办方为他多花钱.

退休后,杨恩泽本来可以过上乐享夕阳的晚年生活,但他依然每天到实验室,一方面继续搞科研,一方面义务帮助自己的学生带研究生.2005年,杨恩泽出现尿血现象.博士生王耀天和同学们陪着他到医院检查.可杨恩泽却好像忘了自己是去看病,一路上始终在谈论王耀天进行全光3R再生理论推导的问题.不久他被确诊为膀胱癌,进行了手术治疗.出院后,在大家的反复劝说下,杨恩泽终于答应不再去实验室了,但他叫学生在家里的电脑上安装软件,继续进行理论研究.他说:"我1943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得了肺病.那时候肺病就像现在的癌症,但是我挺过来了.从那以后,我认为自己的时间都是赚的,能够多工作一天,多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就是我生命最大的意义."

倾囊助学,光热恩泽后人

2005年年底,杨恩泽在深圳接受膀胱癌手术期间,实验室收到了一张从广东省饶平县寄来的10万元收据.学生们这才了解到他拿出毕生积蓄捐资助教的事.对此,同学们的反应惊人地一致:"杨先生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大家都知道,每次学校开展募捐活动,杨恩泽总是一百二百地投到捐款箱内,看到身边的学生有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杨恩泽的家乡在广东省饶平县的山区,得知家乡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他萌生了助学的念头.恰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要更新一批电脑,杨恩泽觉得这些淘汰的电脑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还能发挥不小的作用.他找到院领导,提出要购写这批更换下来的电脑,捐给家乡的小学.院领导听后十分支持,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最后决定免费提供10台电脑.杨恩泽又捐资30万元帮助所城镇中心小学建一座科学楼.今年5月,杨恩泽又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设立"成和奖学金",资助那些生活困难,学习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在拟定"成和奖学金"章程时,他强调一定要把思想品德要求写进去.

记者问杨恩泽:"完成奖学金计划要坚持20年,想到过自己的身体状况吗"他笑笑说:"儿女都已经独立生活,老伴也去世了,一年拿出1万元,对我来说应该还可以承担.当然,我已经87岁了,可能活不了20年.但我已经和孩子们讲好了,他们可以帮助我完成."

结束采访时,杨恩泽的一句话久久萦绕在记者的耳畔:"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回报给党和人民."从这句话里,我们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1日

爱的心灵超越三尺讲台

记全国高校教学名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于洪珍教授

2006年3月31日下午,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于洪珍教授拖着一条刚动过手术还不能动弹的腿,半倚在沙发上为即将毕业的博士生高莉作论文预答辩前的最后一次指导.有谁知道,这时距她出院才几个小时!

病痛中的于洪珍已是68岁高龄,就在医院的病床上,她仍然坚持抽空修改学生的毕业论文,住院20多天,她硬是把高莉近20万字的论文修改了两遍.

4月1日上午,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地把博士生预答辩会搬到于洪珍家中进行.博士生高莉在答辩结束后向于洪珍深深地鞠了一躬,深情地说:"于老师的精神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激励,这将会影响我的一生等"

眷爱讲台教书育人

从教46年来,于洪珍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多年来,她先后大胆地对"高频电路","多媒体通信","通信电子电路"等20多门前沿课程进行研究,探讨,并将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学术造诣传授给学生.仅"通信电子电路"一门课程,24年中她就为6个专业70个班的3000多名学生讲解过.

基于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于洪珍总结归纳了"十大启发式创新性教学法",包括联想式启发,讨论式启发,实践性启发,多媒体教学启发等.她上课时经常准备几套方案,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和表现随时变化.她有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学生上课参与的情况,最后会对每位同学的意见作出小结.

在课堂教学之外,于洪珍还积极为本科生开设"第二课堂",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从科研项目中切下一小块,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信息学院1996级学生王志敏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参加了于洪珍的"第二课堂",毕业后他签约华为公司,在这个博士,硕士云集的中国最大的通讯公司里,作为本科生的他,工作第一年就以突出的研发业绩被评为华为公司的优秀职工.

2003年教师节,被评为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于洪珍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这一年她65岁,留任教学岗位的她,除了带博士生,硕士生外,继续坚持本科教学,并悉心指导青年教师.

矢志科研身先士卒

"要想在讲台上讲好课,一定要参加科研工作,不断地开拓视野."于洪珍说.多年来,她不顾体弱多病,主动承担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足迹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的煤矿企业.

1990年,在主持设计河南平顶山煤矿信集闭系统时,身为总指挥的于洪珍与技术人员在平煤一矿施工现场,连续3个月天天下矿井,春节都没回家.除夕之夜,在井下300米深处采掘工作面,年过半百的于洪珍仍和课题组的同志一起,进行控制电机车的测试工作.春节期间,为了有效缓解工人盘电缆线的劳动强度,她与工人一起,几百根电缆线一根一根地测量,最后测试显示,一个线头都没出问题.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安全运行了17年.

多年来,每逢暑检测和寒检测,于洪珍都带领自己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搞科研,在煤矿现场论证,调试,使在一线的领导和工人深受感动和鼓舞.1999年寒检测结束前夕,于洪珍教授去天津审核工程方案,因过度疲劳途中晕倒在地,门牙磕落,流血不止,医院急救时缝了13针.为了不耽误学生到煤矿实习,于洪珍带着伤奔赴矿山照常带学生下井,学生们非常感动,也深受教育.

"岁老根弥壮,科兴业更精".在于洪珍主持的10个省,部级科研项目中,有4项成果获部级二等奖,4项成果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成果获国家专利.自1990年以来,她发表学术论文69篇,其中有17篇论文被EI,ISTP检索收录.在学科建设上,她非常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课题组的成员中既有20多岁的讲师,也有40多岁的教授.

呵护学子甘为人梯

"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这是于洪珍对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更是她做人的宗旨.人们不仅敬佩于洪珍教学水平精湛,科研水平卓越,更敬佩她对学生的关爱,她的人格对学生所起的深远影响和她对科研的执着,对事业的忠诚.

有一次,于洪珍给本科生上实验课,由于学院实验室器材有限,班级同学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下午做完回去吃饭,第二大组晚上接着做.于洪珍10个小时连轴转,一直耐心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到给最后一个学生讲解完疑点时,时钟已经指向了晚上的22:12分了,这时于洪珍才突然觉得全身酸痛,饥肠辘辘.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带头人之一,于洪珍的科研项目很多,经常出差,却从没因此耽误过一次课,甚至从未调过一次课.很多学生都不会忘记2002年冬天的那个早晨,当于洪珍走进教室时,瞬间爆发出的掌声和掌声中那无声无息的泪水.因公出差的于洪珍,经过一夜的路途颠簸后尚未能到家中给自己倒杯热茶,就抱着书本资料赶到课堂上课,寒冷的天气不曾减弱她满怀的热情,一路的疲惫不曾淹没她眼角温暖依旧的笑容.

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能手,更应该是学生人生征途上的指路灯.那还是几年前,自动化系97级的小赵因成绩差而留级,情绪很低落.于洪珍专门约他到家里谈心,帮他摆脱心理障碍,谈话整整持续了3个小时.末了,于洪珍说,明天的课我会让你重点发言,你回去多看看资料,做好准备.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小赵由于准备充分,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从此,他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信心倍增.

信息系98级一名学生毕业前夕父亲突然去世,家境困难的他难以安心作好毕业设计.于洪珍知道后,不仅耐心安慰,鼓励他好好学习,还给了他500元钱让他先回家看望.还有一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却没有钱上,学校的贷款也到期了,正当他为此绞尽脑汁时,于洪珍拿出800元给他,还帮助他申请保留了一年的研究生资格.这名学生利用这一年时间到上海打工,挣钱偿还了贷款,继续完成了学业等

在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风雨坎坷时,于洪珍淡然地说:"我始终不感到委屈."1994年,风雨相伴多年的爱人突发脑溢血病逝,于洪珍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然而,她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继续勇敢,乐观地面对人生.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罗承选对记者说,于洪珍教授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身教重于言教的活的教科书,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17日

用忠诚诠释无悔的追求

张昭,杨明辉,姜华,祝香云,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但是,4位教师在学校财产安全受到侵害,学生生命处于危难之时,都奋不顾身地站了出来.他们用自己的英雄行为诠释了对学校,对学生们真挚的爱和高尚的师德.除了学识魅力之外,他们身上更张扬着令人感叹的人格魅力.

姜华:用生命铸就人生的辉煌

从太岳大地到大江南北,有一个名字被千千万万人传颂着,他就是危难时把生命留给学生的山西省沁源县第二中学优秀青年教师——姜华.

事件回放:去年11月14日凌晨5时40分,像往常一样,山西沁源县第二中学初二,初三13个班约900名学生在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的带领下排着队跑向汾屯公路出操.在返校途中,一辆来自黎城县的东风大卡车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奔来.危急之中,姜华急忙用手电筒晃着圈向货车司机发出了减速制动的警示信号.但货车车速丝毫未减,从学生背后直撞过来.危险关头,姜华把挨他身边最近的两名学生宋仲华和张学敏推出公路,同时奋力将其他同学推向路旁等姜华却献出了年仅30岁的生命.

庞小宇(姜华同事)感言:做一名好老师,这是姜华从教后的最高理想.他参加工作仅仅3年,1000多个夜夜,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満腔的热情贯注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作为一名班主任,姜华用他最大的诚意为学生排忧解难,总是力争把温暖送给每一个人.他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和伟大.

张昭:国家财产高于自己生命

张昭是陕西省西安市何家营小学的校长,一个瘦瘦的西北汉子.他把对教育的忠诚当作今生的事业,用自己的臂膀托起农村教育的一片晴空.

事件回放:2006年7月12日,学校正放暑检测,当天轮到张昭值班,凌晨2时50分左右,他忽然听到有人撬微机室的门,张昭急忙起床开门察看.就在他打开房门的时候,一个盗贼扑了过来,用砖头猛击张昭的头部,当时头部就鲜血直流.张昭忍着剧痛,一边大声呼喊"抓歹徒,有人抢学校了",一边紧紧地抓住一个盗贼的手臂,死死地咬住盗贼的手指不放.谁知另外一个盗贼从他身后蹿出,用铁棒击打中张昭的腰部,张昭倒在了血泊中.经医生检查,他脾脏破裂,三根肋骨骨折,头皮几处撕裂.医生紧急实施了摘除脾脏手术,才使他脱离了危险.

张昭感言:在我心目中,国家财产,人民利益高于生命.我虽然身负重伤,但是保住的是我们学校宝贵的教学设备,是国家财产.我常说,做人要有爱心,从1997年担任校长以来,每到一所学校,我始终把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为农村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同时,我觉得做人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别人,我不能眼看着孩子辍学,我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做点事.我要把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贡献.

杨明辉:智勇双全保护学生安全

漂亮的杨明辉老师任教于上海市江宁学校,虽说外表文弱,她却有大智大勇——才27岁的她冷静应对了上海市建国以来发生的首例校园劫持人质事件.

事件回放:2006年2月24日10点,杨明辉正在给一年级四班上数学课.突然一名男子冲进教室,一把抓住了靠他最近的一个男孩,冲着杨明辉叫道:"你给我出去,把门锁上!"歹徒握着一把锋利的刀,对准了被劫持的孩子的胸口.杨明辉一边高喊"快把孩子放了",一边想去拉孩子.歹徒见状立即后退到黑板前,拿刀的手握得更紧了.教室里有几个孩子被吓哭了,被劫持的孩子也在不断挣扎,歹徒的情绪更加烦躁.杨明辉想:"千万不能蛮干,一定要稳住歹徒的情绪才有利于保住学生安全."她冷静地对其他孩子说:"不要害怕,有老师在!"并有意与歹徒周旋以拖延时间.果然,异常的声音引起了一位教师的注意,通知了学校领导,并立即报警.中午12点40分,警方果断采取行动制服歹徒,安全营救了被劫持学生.

杨明辉感言:说实话,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确实也有些后怕.但是,我是一名教师,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是我的职责.我也相信,当学生生命安全,人身权益受到威胁时,任何一位教师也都一样会挺身而出.因为,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祝香云:奋力一推谱写生命绝唱

"妈妈,您那奋力的一推,虽给我留下了一生的痛,但您的壮举是我一生的骄傲等"今年5月31日,在浙江绍兴县平水镇中心校祝香云的追悼会上,她的儿子,上海同济大学学生王泽洪哽咽着倾诉.

事件回放: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是骤然来临的:今年5月27日11时,学生的周六技艺班放学.11时10分左右,一辆东风大货车满载货物疾驰而来.行政值日教师陈晔华发现车子没有慢下来,便用力挥动手中的小黄旗,大声叫喊,向司机示意.但车子仍然没有减速.陈老师一面挥旗,一面向驶近学生的车辆冲去.由于车速过快,司机后来虽然踩了刹车,向左猛打方向盘,冲向了反向车道的人行横道.千钧一发的时刻,正护送学生过马路的带班老师祝香云,奋不顾身地将在自己前面行走的学生张玉成用力推开等中午12点40分,祝香云老师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董根娣(祝香云同事)感言:从幼儿园到小学,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在祝老师28年教书育人的生涯中,27年担任班主任.在我们眼中,她是一个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好教师,而在学生眼中,她更像一位慈祥可亲的好母亲.作为她的同事和挚友,一直以来我自以为很了解她,但从车祸发生的那天起,我才真正了解她,她爱她的家庭,但她更爱她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