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点赞:11813 浏览:470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