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中国政治的重要形式

点赞:5545 浏览:202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协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形式,在我国现实的政治生活层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坚持和推进社会主义协商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不断努力,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健全协商机制,强化规范性;把握协商原则,推进科学性;丰富协商形式,提升包容性;提高协商质量,增强实效性;培育协商文化,提升广泛性.

关 键 词:协商;重大意义;问题;推进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这体现了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问题上的最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部署.

一、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重大意义

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它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当家作主.协商强调的是普通公民在公正的法治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权利,全部受决策影响的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对话、交流与协商.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提升道德品质,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自觉地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应有的责任,通过各种对话、交流与协商,使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促进了沟通,加强了理解,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包容差异、化解矛盾,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了平等、合作、和谐、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力的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也是当前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社会主义协商则为解决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自由、平等是协商遵循的基本对话规则,它强调协商过程中普遍的公平性、公开性、参与性,在享有充分知情权的基础上,覆盖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协商主体通过互动式对话、讨论、商谈、妥协、沟通和审议等方式公开透明地开展协商,这种深入广泛的参与必然要求全面推进公共信息的公开,提高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必然彰显公共权力的公共性,降低甚至消除公共权力的私密性,从而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三)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化

逐步建立科学、、法制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协商就是要推进和实现科学决策、决策、依法决策.在实施协商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能够广泛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广纳群言、广聚民智、广求良策、广谋善举,积极主动地吸收采纳各种有价值、可操作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协调和平衡各种利益,制定出充分反映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最大限度的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协商的过程中,各方协商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实现了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的统一,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化、合法化.

(四)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在遵循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公民遵循一定的程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维护和是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协商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而协商制度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协商在尊重政府权威及肯定其合法性的前提下,鼓励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利益.特别是在承认利益多元化的前提下,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在协商沟通中深化认识,消除分歧,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对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政治愿望,根据社会存在的客观差别,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广求良策,综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谈判和妥协达成某种共识,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从而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

协商:中国政治的重要形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协商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五)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明显增多,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如何化解矛盾和冲突,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当今复杂的局势下,要切实实现并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必须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充分弘扬协商理念,倡导协商精神,开展协商.协商以“对话、协商”为主要特征,认同并接受多元化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充分尊重每个个体和每个组织的合法权益,以相互妥协宽容为原则,依据各方共同认可的标准或规则,通过双方利益的退让来解决分歧、化解矛盾、缓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最终促成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表达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机统一.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协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协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协商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协商主体不平等

协商优越性充分发挥的一个前提,就是协商主体的“平等”.这种平等强调的是所有参与协商的政治主体,不论是执政党、各党派、各民族、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代表人士,还是普通的公民个体,在身份、地位上都是一律平等的,都享有平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但在当前我国的协商实践中,还一定程度的存在着协商主体不平等的现象.执政党和政府掌握着绝对优势的权力资源和行政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协商实践中,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协商意识淡薄,在心理和行动上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气势,要么对协商不屑于顾,要么主导协商的过程和结果,导致协商形式化、仪式化、作秀化,从而影响了协商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二)协商范围不宽阔

这主要表现在协商的深度和广度上.一方面体现在当前协商的内容上,议题多数是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非政治性内容,对于深刻而敏感的政治问题,多数协商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规避,从而导致协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体现在协商主体的参与度上,在当前我国协商的具体实践中,多局限于社会知名人士和精英分子中,一般民众的参与度不高,而社会弱势群体更是难以实现有效的参与,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真实声音无从表达,从而影响了基层民众对协商的认识度和认同度.

(三)协商形式不丰富

影响协商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前协商的形式还不是很丰富.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协商的理解,还仅限于政协制度,而对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者人民政府召开的立法协商、公共政策听证会、有的地方实行的恳谈会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对于当前党和大力提倡的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协商等形式的运用还不是很均衡、不是很有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可以说,我国协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社会实践中要探索更多的形式.

(四)协商机制不完善

当前,协商的基本制度框架在我国已经确立,设计也比较科学合理,但是在具体的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一些制度的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和步骤,过于笼统,过于宽泛,在具体实践中难以操作,影响了协商探索和效果.例如政治协商的“三在前、三在先”原则,在当前党和政府的文件中没有任何具体的制度、程序、规范来保障这一原则变为现实,对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协商,也缺乏配套的可操作性的程序,特别是一些刚性约束制度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协商形式化、过场化、作秀化,从而影响了协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协商结果不落实

协商的目的是在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取得共识并得到采纳和落实.但在当前的协商实践中,对协商意见的和协商结果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缺乏必要的有效监督,从而导致党派、政协、团体、民众的协商建议很难采纳,协商结果很难落实.因为缺乏必要的协商结果保障机制,个别地方和部门存在着协商结果主要依赖相关部门协商意识的强弱和政协领导威信加以推进的现象,有时候不了了之,有时候领导一批了无下文,很少有通过正式文件或形式进行体现或落实的,协商意见与结果很难进入决策或者执行实施,从而使协商的实效大打折扣.


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的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作为我国人民的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形势下,应进一步坚持和推进社会主义协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的优越性.

(一)健全协商机制,强化规范性

要推进协商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以制度化来加以保障.(1)规范协商内容.在确定协商主题时要选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问题,依据“宜大不宜小、宜具体不宜笼统和从地域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协商内容进行界定和细化.(2)规范协商主体.要进一步扩大协商的主体范围,协商主体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界的精英,还应该扩大到普通民众,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以合法理性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真实意愿,这样就把更多的利益主体纳入到决策领域和决策过程中去.(3)规范协商程序.要规范协商的运行机制,使协商有制可依、有章可循,使协商过程公开透明,使协商结果公正有效.(4)规范协商渠道.可以通过坚持和完善立法听证、政治协商制度、恳谈会、评议会、网络论坛等形式,不断拓展社会各界参与协商的渠道和平台,推进协商的广泛化、多层化、制度化发展.

(二)把握协商原则,推进科学性

协商作为我国人民的重要形式,为了提高其合法性和科学性,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1)必须坚持中国的领导.我国的是中国领导的人民,不管是选举还是协商,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正确的发展方向.(2)必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根本,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运行必须保证人民内部各方面最真实、最广泛、最有效地参与协商,也就是说,协商必须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3)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体现,就是要求协商各方都必须认真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必须依法进行平等协商,确保协商的合法性、权威性、有序性.

(三)丰富协商形式,提升包容性

为了保障协商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就必须要不断丰富协商的形式,提升包容性:(1)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协商基本形式的人民政协,在新时期要进一步积极发挥其重要渠道作用,深入推进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协商,重视同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政治协商.(2)探索其他协商形式.要紧密结合当前广大民众意识不断提高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和创新在基层群众自治、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协商的实现形式,如立法协商、听证会、座谈会等.客观说,当前我国协商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社会主义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3)培育协商的基础.协商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坚实基础.公民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协商的发展和推进.因此,要不断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的和法治观念,完善协商的具体机制,确保协商的有序、有效开展.

(四)提高协商质量,增强实效性

协商的最终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而在于把协商落到实处,增强协商的实效性:(1)营造宽松的协商氛围.要积极营造平等、和谐、公正、宽松的协商氛围,坚持在协商实践中广开言路、广开才路,鼓励和保护各协商主体讲真话、说实情,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协商中达成共识.(2)制定有效的协商计划.协商要有效开展,应注重制定详细计划,避免随意性;注重选准协商新议题,避免重复性;注重做好协商前准备,避免应付性;注重增强协商实效,避免虚伪性.(3)树立共赢的协商理念.要促使协商各方树立共赢的协商理念,通过意见、观点的有效沟通,求同存异、互谅互让,在退让妥协中达成共识,实现多方的共赢.(4)加强有力的协商监督.要切实把协商成果纳入决策程序,加强人民群众对协商过程、协商结果的监督,加快协商结果的落实和转化,不断提高协商的实效性.

(五)培育协商文化,提升广泛性

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有效建立和推行,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文化的培育,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理念:(1)平等文化.协商主体平等是协商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培育平等文化,即赋予每个公民都有自由、平等的参与机会,这对于充分激发协商智慧至关重要.(2)效率文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的影响,在协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争论不休、无法达成协商结果的现象,这不仅导致了协商运作效率的低下,也提高了协商的成本.因此,应该着力培育公民的效率文化,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在协商过程中理性的坚持和退让,提高协商的效率和质量.(3)妥协文化.协商要想顺利运行,必须在公民中培育一定的妥协文化.因为协商是协商各方妥协和退让的过程,如果各方都不妥协,协商共识必将无法达成.(4)责任文化.要引导公民增强大局意识,提升自身素质,认真、深入地思考,依法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提出负责任有意义否认建议,切实提高协商质量.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