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文化政治

点赞:8587 浏览:33126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研究将以艺术美学与文化政治学为理论基础,以当代工业题材重要文艺作品为研究对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艺术家与作品进行个案解读与阐释,探讨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历史起源、发展与形态转变的外在与内在动因,深入思考十七年、新时期、新世纪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主题意义、审美诉求与文化政治内涵.重点研究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历史文化意义、美学价值、艺术局限、拓展与建构等重大问题,以揭示其所具有的国家美学、国家遗产与文化政治意义与功能.

[关 键 词]工业题材,文艺创作,文化政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1-0073-04

走工业化道路一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选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新一代领导人进一步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赋予工业化新的内涵.其不变的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时俱进的是体制机制、发展理念和实施方略,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社会科学领域,关于工业文明与文化、工业题材艺术创作等问题的研究则略显薄弱.在本文中,我们将立足于当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语境,及其所彰显的现代文化政治诉求,以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政治、美学内涵的工业题材文艺创作为研究对象,力求阐明当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文学艺术创作所承载的文化政治使命与实现途径.

一、工业题材艺术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工业题材文艺创作为研究对象,涉及美术、摄影与叙事文学中相关领域.在研究中我们并非以各领域的具体作品为考察的本体,即各领域的艺术方法、技巧等问题不是研究的重点,也不是单纯的艺术种类的总结和整理,本研究意在从工业题材或者说工业叙事这一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将多个单纯的艺术形式综合上升到一种社会现象、学术现象,研讨与分析其具有的历史、文化、政治内涵.我们之所以将多个艺术领域中的工业题材创作综合比照,是因为它们的源起、消长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前提,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近40年间,都具有作为“国家政治美学”的特殊意义,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又共同遭遇了创作“瓶颈”,它们的历史相似性是本研究得以开展的重要依据,也为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研究拓展了新思路.它拓宽了工业题材研究视域,打破学科壁垒,将其作为一种艺术主题进行宏观研究,既挖掘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又探讨其现实局限性.

我们认为对工业题材的研究,一定要将之放在人类与工业文明的关系中去思考,才能发现“工业”不仅仅是一种题材和对象,而实际是一种世界观和文化态度,以当代中国工业进程为背景可见我国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具有了某种“国家身份与文化特征”.从政治学与文化研究的视角观照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及其文化政治学意义,不仅顺应了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工业题材文艺研究的发展需要,而且可以为阐释新中国工业题材历史获取一种整体性与批判性的学术立场,同时也可为当下工业题材文艺创作遭遇的“瓶颈”寻找解决途径.此外,工业题材作为中国革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彰显出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国家遗产”性质,工业题材文艺作品史料搜集与整理工作,具有抢救性意义和广泛的学术应用、文化展览价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世纪以来工业小说创作有了一个小小的飞跃,出现了《机器》《问苍茫》《红煤》《无碑》等较有影响的工业叙事作品,但是,读者和评论界还是认为在当下中国这个工业化的时代里,现有的工业文学创作是匮乏与贫弱的,这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工业题材文艺创作所显现出的独特文学史价值与审美特征.

二、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研究多局限于各自的艺术领域中,相关成果主要表现为:

1.从文化政治视角研究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该角度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徐刚、李扬等研究者重点研究20世纪50至70年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工业主义”、“政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工业不仅仅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新的文化政治”.这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非常富有启发性.由于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新中国前30年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也为研究者探讨该时期的美术、摄影等艺术领域工业题材作品及新时期以来工业题材文艺创作提供重要视角与思路.我们在研究中需注意工业文艺创作作为当代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样式,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新中国建立再到50年代中期这两个历史时段,无论是从言说主题还是人物塑造以及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很大的变化.在研究中以应1948年至1954年这个特定时间段的中国文艺创作的转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导致其转型的外部诱因与内在动因,揭示工业叙事转型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价值,探究工业文艺创作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

2.对当代工业题材艺术作品美学特质的研究.贾玉民等研究者关注了中国工业题材艺术中所具有的崇高美与悲剧美的特质,并对不同时期工业题材文艺作品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但研究总体上还是以“十七年”工业题材创作与新时期的工业改革作品为重点,如何评价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反映现代工业生活的艺术作品的美学特质,还较缺乏.学界对于工业题材艺术内涵问题,达成共识性认识的一点是“题材”观念的“终结”,但对于以一个什么样的命名来反映当下工业创作实绩还存有很大争议.我们认为如果在叙事学与美学的框架中,在对工业文学的历史性梳理中,应可以较为科学地界定工业文艺与工业叙事的内涵,使之能够准确反映当代工业文艺创作实绩,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文艺创作的实绩.我们认为在工业化背景下的工业叙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以产业工人为表现对象、叙事主体,以工业生产性的环境为叙事空间,以工业主体所展现出来的主体精神,即“工业精神”为叙事动力,从以上几个方面建构的当代工业叙事的内涵将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3.对“十七年”工业题材创作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十七年”工业题材文艺创作中的现代化内涵与革命性话语是近年来学界较为重要的研究视点.程树榛等研究者认为“十七年”工业题材不仅记录了中国民族工业资产阶级的命运变迁,也及时地反映了我党的一些失误,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此外贺绍俊等研究者的研究指向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创作中的局限与问题,比如主题上图解政治、人物塑造过于理想化、叙事上模式化等等,这些问题都说明“十七年”工业题材难以培养起真正的关于工业创作的文学经验,因而“十七年”工业题材也不应成为新时期后工业题材创作的“参照”.以上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4.对新时期以来工业题材创作的研究.学界对新时期以来工业叙事的研究整体上是较为欠缺的,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时期初至上世纪90年代中的工业改革作品,研究的内容也侧重在主题研究,认为工业改革作品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现实重大矛盾,是一种社会思想的体现,但是对于这一时期工业改革作品的文化意义以及90年代后涌现的反映现代工业生活的艺术作品的研究则极为缺乏.

整体来看,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挖掘的空间与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史料整理、理论提升、文化政治内涵与反思建构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文化意识是政治意识的基础,没有文化意识就无从产生和加强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文化意识的最重要的升华和结晶,没有政治意识的文化意识则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因此应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本研究强调的文化政治意义,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文化政治视角作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为工业题材艺术的深入分析与理论探索找到了一种颇为“诱人”的方法和路径,并且对当下社会主义文艺现代性路径的探索,有着重要意义.

三、文化政治视角与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

从文化政治视角入手对工业题材文艺创作进行梳理,其根本目标在于:首先,拓展工业题材研究的领域,从各相关文艺领域切入,挖掘其同质的文化与政治内涵,从而提升工业题材艺术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为当下发展遭受瓶颈的工业题材文艺创作提供新的动力与方向.其次重点研究工业题材文艺创作中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政治符号意义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这一独特历史个案的关系.同时进行扎实的工业题材文艺作品史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其意义在于抢救性,工业题材作为中国革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国家遗产”的性质,并为更丰富深入的工业题材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我们认为文化政治视角中的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国家遗产: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史料与文献.本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尽可能搜集建国以来至当下有影响的工业题材文艺作品,并期望涵盖美术、摄影与小说创作几个门类的工业题材作品,在已有课题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拟完成一份具有史料价值的作品详目(或电子图文库).这部分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史料整理:首先为“铸基与奋斗”专题,汇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画家、摄影师与作家真实记录新中国基础工业发展状况的工业题材作品目录(或图文),彰显特殊时代中做工者奋斗创业与文化政治诉求.其次为“变革与叙事”专题,汇集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中国工业发展状况,呈现变革大潮中工人命运变迁的文艺作品目录(或图文),体现了工业题材文艺的人文立场与历史意识.最后为“回溯与发问”专题,汇集展现艺术家以个人视角对工业场景及人物生存状况进行思考的文艺作品目录(或图文),体现工业题材文艺对工业进程与人类命运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反思和发问.

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文化政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政治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国家美学叙事: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现代性诉求.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一直具有国家美学叙事的性质,源于其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探究当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应如何认识自身的文化政治责任,定位自身的文化政治使命,发挥理应承担的文化政治功能.基本思路为:首先,一般性地说明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文化政治价值,其次讨论其文化政治功能,最后讨论如何改善和提高其文化政治效果.学界普遍认为当代工业叙事具有强烈的历史当下性,其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化特点,但是本课题研究更强调当代工业叙事表现出的工业逻辑与国家公共性和原则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及其对日常生活、人的属性的全面控制.特别是对于新世纪以来工业叙事作品的研究,更应注重其所表现出的新的主题倾向,比如关于工厂史的写作,如《月亮上的篝火》《长门芳草》等长篇小说,关于工厂转型的写作,如《遍地黄金》《飞狐》等长篇小说,关于新工厂、新矛盾的写作,如《那儿》《工厂工会》等小说,这些工业叙事作品着力表现的都是人与工业生活、生产过程的关系,展现了在新的生产模式和管理制度下,在工业化思维之下人的灵魂的改变和重塑.


3.国家想象:新中国成立30年间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研究.总的来看,从1949年到1979年亦即冷战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工业题材艺术创作,在一体化的国家统制框架里,呈现为一种集政治与文化、精英与大众、国家与阶级于一体的高度透明的话语体系,作为新中国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工业题材成为新中国政治与文化领域最具代表的象征符号之一.本研究以史料为基础展开对新中国建立30年间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系统研究,呈现其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与存在的诸多局限.在已有的成果中,研究者普遍注意到了“十七年”工业文学创作与新时期工业改革文学中的叙事情节模式化、叙事结构简单化、叙事视角单一化等问题,但是对新世纪以来工业叙事的艺术表现问题研究不足.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以辩证的态度重新审视“十七年”与新时期工业文学的叙事艺术问题,既描述其客观存在的模式化、公式化等局限,更要分析这种局限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与审美惯性.另一方面应着重展开对于新世纪以来工业叙事作品的研究,概括其运用的叙事方法、描摹其呈现出来的多元审美意向、分析其具有的内在张力与潜在的艺术生长力,当然也应剖析新世纪以来工业叙事整体乏力的原因.简单说来,新世纪以来工业叙事创作存在诸多艺术问题的核心在于对工业化予以审美表现的难度.4.国家作为视角:转型期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反思与构建.在社会转型期,当代工人阶级从身份象征转变为职业概念,工人阶级和资产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题材创作遇冷.研究以全球化、工业化、国家政治理念为起点,探讨工业题材文艺创作滞后的深层原因,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区与沪宁杭工业区为背景,以张新权、汤杰、肖克凡等艺术家的创作为个案,以“2013年中国沈阳(铁西)国际工业摄影大展”“2009年上海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业主题美术作品展”“2012年长沙工业叙事――首届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等重大艺展与创作研究讨会为依据,探讨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突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当代工业文学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工业生活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业文学创作群体的有限性,因而研究中需选择从作家个案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当代工业叙事的特殊性,应注重草明、蒋子龙、肖克凡等几位不同时代的工业文学作家的创作.从作家研究中我们将发现作家介入工业生活的难度以及创作观念转换的难度,当代工业叙事中的某些局限是由于工业文学写作者对于现实实践主体力量与历史逻辑之间的冲突,以及历史的逻辑必然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存有困惑,这种困惑使得当代工业叙事在化的价值强调中,表现出一种缺乏历史意识的认识困惑和思维局限.当然,新世纪以来工业文学作品的实绩说明作家们在努力冲破这种局限.

5.当下工业题材文艺创作与国家文化建设.本研究以当下社会结构变革、新旧体制转化为历史背景,关注由此所引发的各类利益矛盾:农民工大军进驻城市成为工人阶层的新生力量、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工业发展的生态困境,以及这些巨变所激发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观念冲突.分析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在此种历史语境中具有的优势:亿万产业工人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工人阶级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工业文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成为当下工业题材表现的重要资源,并由此彰显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重要文化意义:不仅可为经历着发展巨变的国人提供一种反观自身的图文,也为国家文化建设、践行和谐价值观与当代政治理念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在研究过程中,应一方面分析当代工业文学中具有时代典型性的工人形象,研究这些工业人物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研究工业叙事中人物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比如人物形象设计的模式化、“身份化”的缺憾.必须强调的是工业题材文艺创作中的人物应是能够反映工业化时代,具有“工业精神”的人物,应是饱有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工人、企业家、打工者的形象,这样的价值取向和艺术定位才能充分显示工业叙事的魅力与价值,应该说,新世纪以来的工业文艺作品提供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时代工人形象.

总之,我们认为工业题材艺术创作研究首先应该以叙事学与美学为理论基础,以当代工业文艺创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当代工业文艺叙事的内涵界定为起点,探讨中国当代工业文艺叙事的历史起源与叙事形态发生转变的内在原因,深入分析“十七年”工业文艺创作、新时期工业文艺创作、新世纪工业文艺创作在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方法、艺术形态、审美诉求等方面显在与潜在的变化及其动因,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家与文艺作品进行个案解读与阐释,力求整体性又不乏个别性地对当代工业文艺创作的发生、发展与美学价值、艺术局限进行准确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审美的、历史的反思,努力建构出工业文艺创作的美学形态,从而进一步研究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文化意义、政治意义以及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的“国家遗产”意义,发掘工业题材文艺创作之于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建设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