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专业的历史回顾

点赞:31625 浏览:1447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梳理了我国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将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发展历史从引入初创、中国化、发展现状几个阶段进行回顾.具体阐述我国教育学专业在高校发展的近况.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梳理,为研究者研究教育学历史、理论等提供素材.为当今教育学专业发展现状找出弊病,帮助研究者对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现状和困境进行历史分析,找出一条适合教育学专业发展的明朗之路.

关 键 词:教育学专业历史发展

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曾为中国师范院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今专业发展态连连,前景甚是堪忧.追溯我国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列举教育学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解决当今教育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一件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引入初创(1900---1956)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专业的历史回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中国,教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学》和《学记》等古籍,“百家争鸣”的儒、法之争却将其淹没.历史上也出现了像孔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康有为、蔡元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但其思想并未系统化、理论化.因此,中国在近代以前并未出现具有学科意义的教育学,教育学是从国外引入的.[1]

1.学科引入

1894年,中日甲午战败,激起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作为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主张自办师范学堂.1902年,清政府在举办高师教育之初,借鉴日本设置“教育学”课程,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1903年,延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将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每级都设有“教育学”,规定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德育、智育、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事授业”(即实习).[2]教育学凭借甲午战争的契机,正式被中国引入了.

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材几乎都是翻译日本的著作.如熊谷五次郎著、范迪吉译的《教育学》;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的《教育学教科书》等等[3].教育学科师资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师.在大量翻译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外著教育学逐渐融会贯通,继而出现了中国教育学著作.如王国维的《教育学》;刘以钟的《新制教育学》;彭清鹏的《实际教育学》等等.[3]然而,1914年以后,由于北洋政府的约束和对教科书编撰制度的改革,使得有关教育学的“翻译”和“编著”都处于停滞状态.

2.仿美学德

20世纪20年代,在欧美各国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学校由仿日转向美国模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传人我国了,尤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杜威来华讲学,进行教育演说,发表教育著作,使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达到顶峰,其著作被广为翻译.胡适在北大还开设了“杜威著作选读”这门课程.

193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我国正式翻译出版,对中国的影响极为重大.他把教育学建立在实践哲学(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体系.他的教学观点“五段论”也一直影响着中国广大中小学的教学实践.[4]1939年,教育部颁布“修正师范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添加教育统计、教育哲学、教育视导和调查、训育原理及实施、升学及就业指导、课程编撰等科目.[5]

3.专业初创

从1923年开始,一些名校学习西方体制,师范院校先后设立了教育系和教育学院.1930年,教育学专业开始在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中设立,其专业培养目标旨在为中等师范院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师资以及教育学科研究与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6]

4.苏联模式

新中国诞生后,教育学并未像新中国的势气一样“蒸蒸日上”.这一阶段,中国试图摆脱旧的教育制度.因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相似,中国很快就把教育改革模仿对象投向了苏联“老大哥”.教育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苏联的教育学热,尤其是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热.对其后中国的教育方针及教育计划也有所影响.


1951年,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不仅明确要求师范类所有专业必须开设《教育学》还规定了教育系的任务是面向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1952年,颁布了《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对学校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时数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明确高等师范院校根据中等学校的教育需求,设置学校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招收高级中学及师范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4年,培养中等师范学校师资.1955年开始,各个高等师范院校根据《1955-1956年高等师范学校院系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此后教育学专业曾一度被取消.[3]

二、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中国化(1956---1976)

1956年,中苏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凯洛夫的《教育学》也开始受到批判,追求“本土理论”,迫使中国必须拿出自己的教育学.[7]1959年下半年,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市教育局和上海教育学会等组成教育学编写组,在“大跃进”的鼓舞和“反右倾”的背景下,试图编著一部具有真正中国气派的一流的社会主义教育学,并于1960年印出了初稿.这本囊括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教育学”模式,几乎流行于当年各师范院校编印的所有教育学教材中.[3]

1961年4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选编会议,会议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提出的草案,修改并通过了《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教学方案(修订方案)》,涉及到了教育系的培养目标问题,提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除培养师资外,还要培养教育行政工作者和教育学科研究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分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其公共课部分要求学生学习教育学、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论著选读.选修课中开设了班主任工作研究、教学原理研究、教育行政、中国教育现状研究、苏联教育现状研究、外国教育现状研究、中国近百年教育史研究、小学各科教材教法专题研究等等.这一系列设置,基本确立了当今我国教育系和教育学专业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受“”的影响,我国教育学遭到了破坏和停滞.当时盛行个人崇拜,有的院校干脆把教育学叫“教育思想课”.其教学纲目往往是“教育要革命”,“无产阶级的教育方针”等等,都是介绍和讲解的语录,因而教育学变成了“语录学”,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独立性几乎丧失殆尽.这一时段,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革命”运转,教育学专业可谓是满目疮痍,在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真正的教育学著作也寥寥无几,且都是师范学校教育系和教育学院教研组共同编写的,其内容涉及也是思想、社会主义、党的教育方针等等.

三、教育学专业的发展现状(1976――至今)

1.教育学专业的发展

1.1专业本科化

“”结束后,教育工作者决定更新观念,矢志重振教育学.1978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士制教学方案(修订方案)》,对培养目标及学制、课程设置、学时分配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与1961年颁布的一致.学制为4年.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为必修公共课和教育论著选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小学教材教法等.选修课主要围绕教育理论、外国教育、中国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几个方面开设.其他还包括教育统计、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概论、自然辩证法等其他专业有关课程.这一方案不仅恢复了“”前的教育学科,并进一步扩充了新的学科.与此同时,教育学也开始探索和研究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学等学科.截止1981年,全国共有186所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专业37种,其中教育学类专业有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电化教育技术和教育学,这4个专业均为本科.[3]

1.2专业高层化

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司发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修订草案)》,正式启动全面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其中包括教育学专业16个,为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的学生提供专业选择,国家培养教育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也渐渐地落实和扩大.

1.3专业社会化

1989年,国家教委制定《高等学校教育系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强调了专业设置、办学形式必须与社会实际需要密切联系,突出教育专业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强调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搭配要合理,理论需联系实际,加强能力培养.相对规范了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此后,国家教委针对教育学专业再没有新的文件问世.

2.教育学专业的现状

1990年以后,随着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由“中师―师专―高师”培养模式转变为“专师―高师”的两级模式,更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直接转变为“高师”一级模式,使教育学专业发展陷入困境,由于“中师”、“师专”的撤销,直接堵死了高师院校“学校教育”专业的就业之路.

面对危机,重点和名牌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转向以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要目标.部分学校取消了教育学专业在本科的设立.而新建的地方高师院校依旧固守传统教育学专业的办学宗旨,导致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尤其在教育部实施“高等师范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使得各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必须以新的姿态思考自身的发展空间.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此后,一度出现了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热潮.以东北师范大学和内江师范学院为例: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现有五个本科专业,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进行统筹规划,前一年半按一级学科统一培养,两个一级学科课程之间也互有交叉.教育学一级学科包括13门基础课,作为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学生入学后一年半内学习相同的课程,一年半后再学习各自专业课程,加强通识课程比重.学完专业课之后,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重个性发展,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如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教育文化学、美学专题等30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在此基础上精选专业主干课,扩大专业选修课,真正落实“厚基础、精专业、宽出路”的课程结构.[8]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相融合的办法.除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之外,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实践三个大模块.各占总学分的27.5%、27.5%、22%,其特色在第二、三模块.第二模块主要是学科知识的学习,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历史、地理、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第三模块必修课程为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技能、微格教学训练、教育实习、顶岗实习;选修课程为大学生科研立项及科研论文、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三个模块互相联系,前者为后者做好理论基础,后者为前者做好实践验证,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经过10多年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教师素养、招生率、就业率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好入职快,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9]

21世纪初,教育学专业面临的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尴尬,更有在高校扩招和就业“狭口”的压力.如今,开设教育学专业的院校开始寻求新的方向.很多地方高师院校把教育学专业改为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等),使其专业发展更具学科性.也有一些高师院校取消本科阶段教育学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此专业,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来接任教育行业的岗位.[10]

结语

总之,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教育学发展可谓“有容乃大”,其广度可见一斑.“术业有专攻”是这个时代中国的潮流,广而泛的专业未必能一直处于优势.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家师范体制模式变化,教育学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之后各高校虽然开始对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结果有喜有忧.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教育学专业的发展还未从尴尬局面中走出,依然任重而道远.

从纵向来看,虽引日仿美苏化,但每个时期教育学专业都有其发展特色.从横向看,21世纪初,教育学专业在高校扩招、教育模式改革、就业压力等的冲击下,各种改革也相拥而至.小学教育、本硕连读等变革,给教育学专业带来些许曙光.是发展还是去除?是发展还是改革?是当代教育学专业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存在即有道理,希望百年的教育学在为中国带来曾经发展的同时,对当今教育学面临的不良现状,能及时改弦更张,使其继续在高等师范院校站立龙头专业.为中国未来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铺好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