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赋诗言志看《诗经.小雅》的政治属性

点赞:31730 浏览:1451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作为一种新的用诗方式形成一种热潮,并在《左传》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小雅》是《左传》中赋引《诗经》篇目最多的一类,其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属性便借赋诗言志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关 键 词 :赋诗言志;《小雅》;政治属性

《雅》最早定义于汉人《毛诗序》:“言天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①《大序》以“政有大小”来分“大雅”、“小雅”,并不见得“大雅”就是“大政”,“小雅”就是“小政”,但《小雅》至少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作实为不检测.雅诗的这种政治属性在先秦史传典籍也有体现.

先秦时代《诗经》就为时人所尊崇,形成一股学诗、赋诗的热潮.据笔者统计,《左传》赋用《小雅》情况如下:赋用篇次达33次,涉及篇目25篇.《小雅》的赋用篇次占风、雅、颂赋用总篇次的48.44%,赋用频率高达31.08%.本文将通过考察《小雅》在赋诗言志中的运用状况,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论证其政治性质.

春秋赋诗言志看《诗经.小雅》的政治属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赋诗言志与政治

赋诗言志是春秋时期全面兴起的用诗方法,最初《诗经》在燕享之礼中被典礼化、等级化了,其发挥作用的是被“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而非词义.春秋时天子式微,诸侯很少朝见天子,天子亦不能控制诸侯.原有的等级在事实上遭到了破坏,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旧有的交往规定失灵,因此依存于礼仪的乐章之义必然走向失落.而生存的利害迫使各国之间不断地互相朝会,从而燕享之礼被大量应用.一方面用于诸侯交往的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再符合变化了的、背景和目的不同的燕享,与此同时却没有一个更适用的燕享用乐出现;一方面实际的政治需要又迫切要求在各个场合借诗达意,如此诗的词章之义必然凸现出来.由于诗的内容阐释的随意性, 最初对诗的词章之义的运用很容易采取“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的办法,即借助其在取乐章之义时贯用的传统的比附性、象征性思维, 选取、最能表达与会者意愿的诗章来为燕享助兴,以诗代言,或表示友好,或增进信任,或化解对抗,或解决急难,所以说赋诗本就是为了解决政治问题而产生的.

因为赋诗关系到各国的兴衰存亡,故其赋引《诗》必然十分慎重地加以选择.《小雅》作为其中赋用最多的一类诗,正是从侧面证实了其与政治的联系.因为人们之所以能够通过赋诗达到精神上的交流、切磋,就在于赋诗不是个人主观随意的行为.《左传》中赋诗者多借赋诗在政治宴享或外交等场合表达政治意愿,说明这种政治情感和诗文本间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故《小雅》之政治属性便可见一斑了.

二、赋诗者与政治

据笔者统计,《小雅》赋诗者的身份除诸侯(如楚灵王、鲁文公、秦穆公)外,几乎无例外地尽为周王朝或各诸侯国的卿大夫、上卿、宗亲.董治安先生总结,赋诗的场合分为“聘”(周王与诸侯或诸侯间派专使访问)、“盟”(一般为诸侯间订立协议的盟会)、“会”(一般为诸侯、大夫政治性的聚会)、“成”(相互议和)等多种,而《小雅》赋诗者33次赋诗,其中有30次在外交聘盟飨宴上,另外3次在朝廷飨礼上的赋诗,除《襄公十四年》师曹赋《巧言》无关政治外,《襄公二十年》赋《鱼丽》《南有台山》均是出于政治需要.

从赋诗的角度来看,赋诗者赋诗的前提便是学习和理解诗.先秦时期《诗经》作为教科书在贵族社会中流传,传授者与学习者均出于政治目的来传习之.《论语子路》:“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②《论语阳货》:“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③,可见孔子授诗的目的就为让子弟们学成后为政和事父事君.《诗经》从它成书之日起,便主要不是作为文学作品以优美的诗歌旋律为人们欣赏的,而是作为政治教材以臆想的政治内容在贵族社会中流传.“二雅”的传习就是为了让当政者吸取政治教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如《文公三年》,晋人以去年使阳处父盟鲁公为无礼,而主动示好求改盟.晋襄公赋《菁菁者莪》, 取“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之意赞誉鲁君,庄叔“以公降拜”表示感谢,“晋侯降, 辞.登, 成拜”④此后百余年, 鲁国一直坚定的拥护晋国, 并因此在春秋之际以一小国而无大忧, 与其在晋国文、襄世的几次成功外交不能说没有关系.

赋诗者赋诗有其特定的目的.《汉书艺文志》“古者卿大夫交结邻国,以微言相感,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⑤其赋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对《诗经》中某些篇章的理解接受,将“诗”作为自己表意达志的语言工具,而听“诗”者则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判断并赋诗以答.

赋诗者在诗中所寄托的心意志向,有时很明显得表现为国家之志.如《文公十三年》所载,鲁文公从晋国返回,途遇郑伯.郑伯想请鲁文公“亦请平于晋”,郑大夫子家先赋《鸿雁》,取其首章“之子与征,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表示郑国弱小,希望鲁文公怜悯,代为向晋国求情.文公拒绝,鲁大夫季文子赋《四月》,取其首四句:“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表示行役逾时,思归祭祀,无暇返晋.子家又赋《载驰》之四章,表示小国有急难,恳请大国援助.文公同意,于是季文子赋《采薇》之四章,借“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之义,答应返晋国为郑说情.鲁郑双方交涉全借赋诗来进行,郑国通过赋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请求并获得成功.


还有一些赋诗,看似纯粹的个人交际应酬行为,但并不仅仅出于个人意愿,其背后隐藏的是赋诗者自身所负的政治任务或政治情绪.如《襄公二十七年》载郑国君臣设宴招待晋国大臣赵文子,子西赋《黍苗》第四章“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比赵孟于召伯,意赞赵孟为晋国立下了很大功劳,赵孟作谦辞.子产赋《隰桑》,喻赵猛士贤人君子,有覆养之德.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以谦勉.公孙段赋《桑扈》,其末二句说“彼交匪敖,万福来求”,意在君子办事不图侥幸,对别人不傲慢,有此美德,便不愁福禄不至.赵孟听出公孙段对他的勉励之意,于是表示积极接受,颇有自得自诩之意.在这里,公孙段、子产和子西就是以诗中古代的君子和贤人来赞美赵孟,以示恩好之意,看似简单的酬酢交往,联系个人情感,但其真正的用意都在借人情以联络郑晋两国的感情.

《左传》赋引小雅诗,从赋诗者的身份、赋诗的背景、赋诗的目的以及赋诗形成的前提和机制等诸多方面为我们透露出《小雅》的信息,那就是《小雅》的文本内容和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确实具备政治属性.

注释:

①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86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827

④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7.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