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新

点赞:32328 浏览:1470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新时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它不仅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更加全面,个人目标更加理性.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以及生态道德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开展志愿怎么写作活动以及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深入精神文明建设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的创新提供了新思维.

关 键 词 :十八大报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视角

中图分类号: G41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3-0027-04

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召开的一次关键的、举世瞩目的大会.这次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全社会已经掀起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用十八大报告的具体要求指导各行各业工作的热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性、政治性、社会性明显的实践活动,尤其需要学习十八大精神,要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十八大报告,用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新理念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不断丰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这一点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将“科学发展观”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同时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创新.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要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和党的重大理论决策与现实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发展,这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从“文本”向“人本”的转向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科学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人的需求、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将人本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强调整体全面的思想,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主体与客体、内容与方法、硬件与软件等各种要素的均衡全面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应该更加注重其整体性效果,尽量消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存在的地域差异、学科性差异、性别差异等等.“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的观念,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不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或者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生命线”要长期保持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各种有效资源,并且合理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有效的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文本,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确立动力源泉.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强调社会性和政治性,这种对人的忽视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最初目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将人的价值和意义回归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源,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目标指向、内容关注点以及新方法和新思路.除此以外,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体制改革问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更加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性问题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什么”这一学科本源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做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同时也就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加理性的研究视角.

1.社会目标更加全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指向,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的目标.长期以来,社会发展被内在规定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政治、经济富强和文化繁荣.随着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任务,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任务.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问题作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伟大历史任务.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教育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衡量依据,从而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目标.这种目标既是对党的重大理论的回应,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的理性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五位一体”建设目标为依据,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社会目标,致力于为建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深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目标指向怎么写作.

2.个人目标更加理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个人指向,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方面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部分是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年学生,其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各不相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个人指向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个人指向方面往往过于笼统,采取“一刀切”式的目标制定原则,忽视人的个性化存在,结果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不高、效果不明显等客观问题的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在正确判断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在对当前公民社会心态做出了客观总结之后,提出的理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依然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公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存在疑虑,对政府官员和党的认同度不高,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前景存在顾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工作,理性地确立高校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社会发展、学校建设中存在的暂时不合理、不公平问题能够及时做出回应,引导高校师生“理性平和”地对待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既要清楚认识社会问题的存在,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历史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只有24个字,但是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从国家富强、、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对我国的价值观做出了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弥补了我国关于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空白,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今,国际竞争已经由经济和军事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党的十八大在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富强、、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以及校园建设之中.

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进行理想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1].由于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从而让人的心理产生距离感,产生对理想的怀疑和对个人能力的质疑,这种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理想的实现.所以与理想教育相比,信念教育更加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本身就反映了中国对实现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坚定信念.信念是理想实现的推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的这种坚定信念普及和推广,成为全体大学生的一种精神品质.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这种压力只能够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不可能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恩格斯曾经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2]倘若没有信念,理想无疑是苍白无力的,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人民依然只会满足于当前的社会发展而停滞不前.所以,高校要开展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将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当前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相联系,从实现个人理想上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

3.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在我国,生态文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以及近年来不断爆发的地震、洪水、各种流感,逐渐引起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等同的高度,形成“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观,体现了中国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生态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但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仅仅依靠制度规定还不够,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人们的固有意识,形成生态认知、培养生态情感、践行生态行为,这就需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对高校来说,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生态文明常识,帮助师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破坏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次,要培养师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比如生态荣辱观、生态责任感、生态是非观、生态价值观等等;最后,要形成道德践行长效机制,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生态活动,让师生确实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使命.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更加多样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什么方式向人们传达其教育理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多采用的是理论讲述、理论探讨、榜样教育等具有正面引导性、强制灌输性的途径.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不断觉醒,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正在实现从“文本”向“人本”,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如何提高公民素质时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怎么写作,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为我们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供了新视野.

1.开展志愿怎么写作,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展志愿活动不仅仅能够帮助他人,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价值,同时对于大学生群体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参与志愿怎么写作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我的社会价值,从而为今后的人生规划做出更加理性的思考.中国古代社会中就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封建统治者,还是宗教组织、民间团体,都曾经是中国古代慈善活动的主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学雷锋”,把中国传统的助人为乐与践行共产主义道德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怎么写作活动.我国的志愿怎么写作是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以实践性、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组织性、价值性和汇通性为主要特征.[3]如今,我国的志愿怎么写作发展与世界各国的非营利事业发展、志愿事业发展形成共同的趋势,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大.目前,我国的志愿怎么写作主要有针对社区怎么写作的志愿怎么写作团体,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团体,以及针对某些特殊人群开展的志愿怎么写作组织.但是目前志愿怎么写作在高校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高,类似的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尚未形成全校范围内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怎么写作,推动学雷锋活动,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提升我国人民道德素质方法的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宣传平台,在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以志愿怎么写作活动为契机,让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怎么写作,形成长效怎么写作机制,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2.建设文明校园,提高道德素养


中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导致多元价值观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人们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加上当前我国心理咨询体系尚不够完善等多重原因,导致个别人道德心理扭曲.这虽然不能全盘否定中国道德教育质量问题,但起码也为我们的国民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是一种形式,它应该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社区、单位和学校,将群众的日常生活与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主要平台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建设文明街道、社区、车站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类似活动的开展常常是短期的,例如“文明月”、“文明周”之类,活动结束之后,一切又恢复原样.一年一次的精神文明活动似乎成了一种宣传和“作秀”,不能真正达到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助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东风”,深入而持续地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个单位和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要探索与自身的工作任务相关联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将道德素质的提升与业务素质的提升相联系,互相推动发展.同时要积极响应提出的构建“美丽中国”的生态目标,将“美丽校园”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校园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实现利用校园环境熏陶人、感染人、净化人、完善人的作用.

2.建设网络文明,培养网络主体性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同时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实现路径和理论前提.虚拟社区的产生,让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事件能够及时散播和传递,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无阻碍、无时空、无距离的传输.尤其是以“微博”为主要平台的网络新媒体产生之后,越来越多的社会道德事件不仅在第一时间,同时备受关注,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素质都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络既是学习的工具,同时也是娱乐的平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如何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在当前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积极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对于大学生网络环境的优化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让大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体,能够理性、批判性地面对和接受各种网络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党的十八大报告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目标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