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56例临床观察

点赞:32080 浏览:1467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9-0060-02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发生在各种慢性肾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出现肾功能减退至衰竭.早、中期积极治疗,可有效延缓CRF进展.笔者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28例早、中期CRF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8年3月~2009年4月肾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慢性肾脏病早、中期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纳入标准: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厌食、水肿、恶心呕吐、夜尿增多、腰酸痛等.纳入前可逆因素均已排除或控制,排除标准:(1)伴发严重感染、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高血压等加重因素未得到控制者;(2)近期有肠道内及肛区出血;(3)精神病患者;(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年龄小于18岁、大于75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血脂;纠正贫血、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及心衰;防治骨病;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治疗组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灌肠液处方:大黄、牡蛎(先煎)、蒲公英、丹参各30 g.灌肠方法:灌肠方药浓煎至150~250 Ml,令患者右侧卧位,头低臀高,药温为32―38℃,肛管插入肛门25―35 cm注入灌肠液,并保留1―2 h,隔日1次,1月为1个疗程,间隔1周继续治疗,观察6个月.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56例临床观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统计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3 观察项目 (1)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包括胃纳差、恶心、呕吐、乏力、睡眠、营养状况及浮肿程度.(2)治疗前后生化检测指标的变化:血中尿素氮、肌酐、电解质、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

1.4 疗效标准 参照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等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Ser或BUN下降≥15%;有效:Scr或BUN下降≥5%但<15%;无效:Ser或BUN下降<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后多数CRF患者精神、体力、胃纳、胸闷气促、浮肿、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28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28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7.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白蛋白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比较见表1.治疗后两组BUN、S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肾脏病3―4期治疗主要是防治并发症,延缓肾脏病进展.以大黄为主的中药保留灌肠有一定效果,其机制与结肠透析和肠道吸附疗法相似.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大黄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主要作用有:(1)降低血BUN、Ser.改善氮质血症;(2)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减少细胞外基质产生;(3)大黄鞣素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有明显的特异性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和高压力的“三高”状态;(4)降低肾小管的高代谢状态;(5)改善肾衰竭时的脂质代谢紊乱;(6)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等.

我们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两组患者,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多数患者头晕、纳差、腹胀、乏力、恶心、呕吐、浮肿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多数患者治疗后血BUN、Scr下降明显,并无明显副作用.部分患者Scr≥707 p,mol/L,行血液透析治疗.总之,在慢性肾衰竭的早、中期非透析疗法中,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可清除毒素、改善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时间,且经济、方便、有效,便于基层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