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平台在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

点赞:6452 浏览:218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作为培养未来师资核心课程之一的教育学在不断地探索改革之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方式、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多元化评价,以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

关 键 词教育学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教育学作为培养未来师资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使命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会讲、会教、会操作的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教师.但在现实中教育学尽管为教师的职前教育做出了贡献,但人们还是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批判与嘲讽.面对质疑与挑战,教育学授课者们在不断探寻改革之路,通过网络来搭建学生学习的虚拟空间,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而且还能给教师提供在传统课堂中无法利用的各种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是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最佳选择.

1传统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脱离实际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载体,但并不是唯一载体.况且目前出版发行的教育学教材虽然名目繁多,但大都体系陈旧,很少有新理论和新思想的注入,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学教材,无法反映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传统教育学的授课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时数、班级人数和教师人数等限制,大部分授课者仍然以教材为中心,围绕教材中的章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设计与撰写课堂讲义.这种无视社会生活实际、无视学生学习兴趣与需求的做法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批判与嘲讽.

1.2教学方式机械刻板,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教学是一种双边的互动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而目前传统教育学教学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得多,学生思考少”的现象.①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教的阶段,学生也只能停留在“听课”而非“学习”状态.面对众人的批判与质疑,很多教育学授课者试图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弥补教育学课堂中无互动与思考的局面,但还是会出现案例一经呈现,学生无人讨论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教学的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1.3过于重理论讲授,学生实践能力弱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但教育学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是对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能够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然而在传统的教育学课程中,理论讲授往往比较重视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文本解析,却没有告诉学生在实践中要如何去使用这些规律与原则.这种只“授人以鱼,却不授人以渔”的方法,只能导致学生枯燥乏味地去背诵一条条的规律与原则以应对最终的结课考核.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的现实,而这种理论知识的“强”恐怕也只能以其短时记忆的有效时间来衡量.

1.4评价方式单一,过程评价随意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清楚地知道没有哪一种方式能绝对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甚至在讲授教学评价这一问题时,我们会以当前中小学只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方式为反例而对其进行无情的批判.但可悲的是,在批判与嘲讽过后,教育学这门课程仍然是以一张试卷来为自己画上句号.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无法正确地判断出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因为学生只需靠考试前一两天的“突击”便可轻松地拿到一个高分.

2网络教学平台在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平台是以课程为中心,通过网络优化和集成教学资源并实施教学活动的综合性管理系统,是继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之后,又一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领域的应用.②以我校所采用的有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例,它支持课程的长期滚动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支持教学过程跟踪统计,教学过程与评价展示相结合,不但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施教环境,而且还具备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极大地扩宽了课程的教学的空间.

教师的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主要在“课程教学”模块中来进行.“课程教学”模块中包含六大网络教学栏目:课程基本信息、教学资料编辑、师生交流互动、作业与考试、课程管理、研究性教学.在教育学课程中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会大大提高授课的效率与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1整合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

传统教育学课程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和资源的种种限制,课堂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中心,按照教材中的章节“合理”分配学时,不敢轻易删减或增加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教学资源,实现对教学内容的重组.

第一,教师可以把自己对课程的整体设想和安排上传到课程基本信息模块,让学生了解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删减自学内容,哪些是新增课外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学时比例,从而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第二,教师可对于教材中观点陈旧、简单易懂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但要对其进行删减说明和自学指导,并把相关自学资料上传到教学资料模块,这样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时数,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以往授课教师想要增加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来做教学的补充,可这补充的资料如果一一复印发给每个学生,费时又费力,如果只是教师口头讲授,学生没有相关阅读背景又听得一知半解,此时又会埋怨老师讲得不明白,所以很多教师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做法,便又会“照本宣科”.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把补充资料上传到教学资料中让学生提前阅读,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讲起来会很轻松,学生听起来也会很容易.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2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变成了教师自点自评的举例法,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理想的案例教学法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备,然后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再进行小组集中讨论,最后在进行讨论总结.然而很多教育者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迫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在授课过程中用PPT呈现案例,然后直接让学生发表意见,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一时间学生很难参与其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化解这一矛盾.教师可提前一周或两周将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上传到平台上,让学生能够阅读材料,搜集资料,积极地思考.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形成一个论坛,记录他们的讨论过程,观察是否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接下来小组集中讨论的环节在课上来完成,每组派一代表来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结束后,该小组要接受其他小组的询问并做出解释.最后的总结环节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来进行,教师给出对各个小组的评价,同时各个小组之间也可以开展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节省了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教育热点问题进行实时讨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3理论与实践并重,搭建实践平台

教师学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科,这决定了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双管齐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兼顾,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双修,这样才能为教师教育作出贡献.③

以微格教学为例,它是锻炼学生教学技能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例悬殊,往往就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在一个微格教室中练习试讲,教师分身乏术,无法对每个学生对进行指导.最后每个学生上交一段教学视频作为这部分的成绩,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锻炼.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上传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让学生观看学习;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授课教案上传到平台,先由学生互改,然后教师再给出修改意见;每次学生微格练讲结束后,把视频传到平台上,并在每个视频后给出教师的评语,其他的同学也可对视频做出评论;最后一次的结课讲课视频也要传到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分数,同时也可看到自己从第一次练讲到最后一次讲课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等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全程记录学生试讲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


2.4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可以改变以往由笔试和教师评价为主的方式.首先,评价内容由单一变为多元,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的每一次讨论、在线测试、研究性学习都可作为评价的内容与依据,从而改变只注重教育理论知识考查的评价方式.其次,评价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网络平台上布置的作业、学生自己自己撰写的教案以及微格教学时上传的视频都会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三个环节,改变了以往只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方式.最后,评价结果更加客观与公正,网络平台上的每一次评价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会留下记录,如果以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给定的依据,学生会很信服.

网络教学平台是教育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但教师对网络平台的利用程度,以及如何开发和设计更适合教育学课程的平台,是在实践中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的.

注释

①李敏.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8).

②戴玲,董翔,王钰.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研究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1):78.

③郭翠菊.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