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程设置探析

点赞:28238 浏览:1308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在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学学科发展十分必要,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实际和心理学学科特点,从两个方面提出心理学公共课程设置的初步构想:一是开放师范教育体系角度,为从师意向学生和非从师意向学生进行设置;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心理学整体水平角度,从基础性、方向性、研究性三个方面进行层级设置.

作为与人的身心息息相关的学科,心理学关系到人们心理健康的良好保持、特定年龄阶段的顺利发展、对环境的自我适应和调节能力、工作中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际组织关系的良好调节等等,与人们生产、生活质量紧密关联,对于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虽然已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公共心理学课程,但终为近几年的事情,且课程设置亦不成熟(刘声涛,有效学生课业考评与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1),129.),对于此的忽视不仅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设置急需有效的改革.(莫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8,(01),57-58.;刘爱伦,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改研究与实践,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13-16.)

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在高校开设心理学公共课非常必要,不仅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心理学整体水平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1与教育部“建设大学生心理学公共课课程体系”的要求相辅相成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以下称《基本要求》),说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收到重视.《基本要求》在提供的参考开设课程方式之一中指出,“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等”.形成心理学公共课课程体系的要求体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也反映了其对该学科的理性认识,即相比于单一课程,它更益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有效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心理学素养.

2符合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其心理发展水平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思维水平各方面的广度、深度虽有所提高,但容易出现主观、片面及过于自信等现象;情绪兴奋性较高、情绪易波动,会表现出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外部行为;性格上聪慧好强,喜欢表现、恃才傲物、虚检测老成等.(曾红梅,谈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设置,心理科学,2003,(06),1110-1113.)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大学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因为通过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自身心理特点的优势和不足,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从而能够不断地分析、提高和完善自我,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

置身于“塔”中的大学生越来越表现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且相应的后果越来越呈现出恶性特征.近期出现的高校大学生宿舍饮用水投毒事件、高校大学生密集跳楼事件、高校大学生捅人致死事件,屡屡见诸网站和报端,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给“大学”这样的青春、美好之地增添了阴影和黑暗.如果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加以重视并提出解决办法,不仅将严重影响社会未来人才的质量,还将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心理学公共课程不应只是师范生的专属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大家庭重要的一员确实在此领域意义重大,但是其它心理学领域如心理健康等课程亦应为非师范生开设,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此举意义重大.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不应仅起促进其学科本身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常伴于个体人生的全程发展中,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在传统上被局限在了师范生的课程中,作为学生从师素质的基础,孰不知生命中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都赋予人们“师者”的角色,如为人父母的同时我们也神圣地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了,难道非要等到用到时候才去学习心理学知识?这不仅是心理学在我国普及落后的原因和表现之一,亦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根本不懂心理学知识而导致的不利于孩子成长、伤害孩子心灵的原因之一(桂守才,面向21世纪,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心理科学,2000(02),348-349).


5人们对心理学了解不足

我国心理学发展落后,普及率极低,历史等各种原因造成了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所以我们要提高我国心理学科学性的水准,提升人们心理学水平的整体素质(林山,高校心理学公共课教学的目标、反思和对策,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56-5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并改造自己而了解自己的一门必要的科学,与人类个体密切相关,只要有“人”这种个体存在的地方,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心理学,因此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一方面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为个体以后继续从事心理学工作提供了“预热”的机会,比如通过对心理学初步科学的了解,有的人可能将对其最初的喜好转化为科研兴趣,这不仅利于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我国心理学总体水平的发展.

6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冷门及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程度尤甚,上至政府下至社会对此问题都感到很棘手.我们认为在高校普及心理学课程不失为拓宽此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好办法:各个高校如果纷纷开设心理学普及课程,必然要引进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就业压力.(桂守才,高校公共心理学成绩考核模式探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598-601.)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程设置的初步构想

我们从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对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程的设置提出了两种参考思路:

1从开放师范教育体系出发

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求加大教师培养的开放力度,建立开放性师范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教学改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要调整师范院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利条件下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等综合大学开始参与教师培养培训,独立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教师来源多样化.”这意味着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可以走上教师的岗位.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开设两类公共心理学必修课程.

(1)一类是为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心理学必修课,包括两门课程,即《大学生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前一部分课程设置可以参考师范类专业课程,即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后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大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他们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培养心理自助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提高心理素质.(陈红,黄希庭,关于高师公共心理学改革的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41-43.)

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程设置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另一类是为以后想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心理学必修课,即发展性课程,可包括两部分:《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可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儿童发展心理学》涉及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规律,包括生理方面的发育成熟规律,及运动行为、智力、语言、情感、社会化、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培养措施,使得今后要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而且掌握有关的培养、教育方面的操作手段;《教育心理学》可以参考师范类专业公共课程,设置“学习心理与教学”模块,(卢家楣,师范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学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0,(10),48-52.)为学生后续从事师范事业怎么写作.对于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来说,掌握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理论、方法、技术等是必需的,这部分内容也应作为今后实施的教师资格考试所要考查的范围.

这样两类必修课的设置,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满足了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需求,又为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基础,还解决了同样存在的课时少而内容多、教材体系不尽如人意的矛盾.在开设上述两类必修课的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际需要、师资力量、学校功能定位等,有选择地开设《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咨询》等选修课,以拓宽和加深学生的心理学基础.

2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心理学整体水平的要求出发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学整体水平的提高,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在上述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为基础性课程、方向性课程及研究性课程三部分,(车宏生等,关于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4,(6),46-50.)但也更适合有额外精力和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而言.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旨在是让学生从横向、纵向和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视角了解和把握心理学.(赖雪芬,提高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初步尝试,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1),96-98.)因此与师范专业相应课程类似,不同专业间也有一致性,主要编排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本知识,以《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心理学史》为主体.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形成对心理学进行科学认识的构架,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激发其学习心理学的特殊兴趣.教学方法亦应多使用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策略”和布鲁纳的优先介绍总体知识框架的方法,因此教材内容和考核方式亦应从配合此方面目的人手.

第二部分的目的在于密切联系高校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不同专业之间也有一定的一致性,编排的内容要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现状出发,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共有心理特征和一般心理问题着手,重视心理健康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和原理,突出心理学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上的作用.

(2)方向性课程

方向性课程颇具特色,要根据不同类别的高校有针对性的设置.这是从心理学涉及领域极其广泛的学科特点出发的,即它与各专业相结合而衍生出了分支交叉学科,因此我们可以以不同专业为“根”而人为的“嫁接”枝芽,如:社会学专业可开设《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团体辅导》等;管理学专业可开设《管理心理学》、《领导心理学》、《人事测评》等;经济学专业可开设《经济心理学》等,军事学专业可开设《军事心理学》等.这不仅有利于两种学科各自的发展,也有利于相关交叉学科的进步,同时还对学生深化理解两学科知识起到推动作用.

(3)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更多地是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设置,但其部分课程也可以定为选修课,这是考虑到本专业的课业负担和任务.在完成本专业任务的基础上,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如相应开设《心理学文献阅读》、《心理学英文写作》和《心理学课题撰写》等课程,也可以吸收优秀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任务中来,以实践促学养.由于这个学习过程不仅要求学生高水平地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同时也渗入了“全人”的因素,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双赢地促进自身和本学科的全面发展,这也为从更多领域发掘心理学专业人才、扩大心理学科学影响开辟了新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学习为学生开辟了更广大领域的学习兴趣,会引导更多的人进行心理学研究,无形中也壮大了心理学领域的群体和研究规模,为心理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程的课程应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与高校教育实际相结合,制定有针对性的开设方式,努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全人的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