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电视屏幕中的形象

点赞:3035 浏览:73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中,科学家以真实和虚构两种形象呈现.所谓真实形象是指在真实类电视节目中(例如纪录片、访谈节目等)科学家通过采访、纪录等手段展示的形象.所谓虚构形象是指在虚构类电视节目中(例如电视剧)由演员扮演的科学家形象.这两种形象虽然一个真实,一个虚构,但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反映了科学家在公众当中的形象和地位.

关 键 词:新闻传播;新闻报道;科学家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6-0010-03

1电视屏幕中的真实科学家形象

笔者以电视台科教频道为例来考察电视屏幕中的真实科学家形象.电视台频道从2001年7月开播以来,由于其专业性的定位和科学教育的功能,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集中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的窗口.科教频道开播十年以来,无以计数的科学家,正是通过这个平台被全国的观众认识和熟知.而很多公众也是通过科教频道播出的节目更多地了解了科学家的工作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伴随着科教频道的不断发展,科学家形象在电视传媒中也逐渐变得丰满和立体起来.

1.1科学家的两种主要电视形象

电视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手段.2003年中国科协组织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在获取科技信息的各种渠道中,有93.1%的公众选择的是电视,不论文化程度,不论年龄大小,公众都可以从电视中接受信息,这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特别重要①.电视台科教频道历经几次改版,频道承担的科普功能越来越被强化,因此科教频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科学家进行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通过科教频道播出的科普类节目,科学家形象呈现出“答疑解惑型”和“传道授业型”两种模式.

1)“答疑解惑型”

以品牌栏目《走近科学》为例,在一个个热点和疑点的背后都有科学家的解答和分析,科学家帮助观众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例如《走近科学》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荷塘里的“不速客”》,节目讲述了我国辽宁省普兰店市养莲人徐刚碰到麻烦的故事.徐刚因为培育古莲,远近闻名.2010年,他又写了蟹苗,放到莲池里,想一边养莲一边养蟹.但到了收河蟹的时节,徐刚却发现不仅河蟹集体失踪,古莲也受到重创.百般寻找,人们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种名叫麝鼠的田鼠.可是用普通的灭鼠药却无法消灭鼠害,徐刚一家陷入困境,他们想到向科学家求助,于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形象在节目中出现了.


【解说】最有效的鼠药、怎么用在麝鼠身上就不灵了呢?老徐的女儿出了个主意,上网找专家问问.没想到不久后、中国农业大学的治鼠专家居然回信了.

【采访】施大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因为麝鼠本身它喜欢吃的是水生植物,一定要比较潮湿比较湿润,而我们做的毒饵一般得干燥②.

科学家在电视屏幕中的形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家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科学家通过对麝鼠习性的分析解答了徐刚和观众的疑问,紧接着节目中又出现了一个情节,更加强化了科学家的可信度和权威感

【解说】就在这时,北京专家给老徐的回信到了.可专家的指导让徐钢有些意外:专家建议他用铁笼捕捉麝鼠,但是最好能活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采访】施大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2135

麝鼠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动物,它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无论它的皮毛也好,它的分泌物就是麝香也好,很多都有利用价值,甚至可以说它全身都是宝/所以我建议还是不要把它杀死,还尽量捕捉②.

科学家在这期节目中不仅解答了人们的疑惑,还提出了更智慧的解决方法.科教频道正是通过这样的节目,建立起了科学家具有权威感的专家形象.

2)“传道授业型”

在科教频道中还有一类节目,科学家在节目中参与的程度更加深入.比如《百家讲坛》,特别是早期《百家讲坛》栏目,很多选题是科学类选题,例如“实验物理学于物理前沿”“磁悬浮列车原理及经济意义”等,主讲人就是该领域的专家.科学家在节目中重现了课堂中专业精深,受人尊敬的老师的形象.

其实不管是“答疑解惑型”还是“传道授业型”,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展现出的科学家形象大都呈现为具有权威感和可信度的某一领域的专家.

1.2发布研究成果的精英科学家形象

在电视台科教频道中,还有很多节目成为了科学家发布研究成果的窗口.例如经常介绍前沿科技的《科技之光》栏目,2011年1月15日该栏目播出的《揭秘“中国脑”》,详细介绍了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节目中出现了一个科学家群体的形象,他们身穿白大褂在机房内安静专注地工作着.“天河一号”总设计师作为科学家群体代表向观众讲述超级计算机研制背后的故事.在此类节目中,科学家通过发布最新研制成果,建立了极具智慧、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英形象.

1.3具有普通人情感的科学家形象

随着科教频道的发展,科学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也成为科教频道的一个重要功能.2007年5月19日在科教频道开播的《科技人生》栏目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档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人公,并在电视台常规播出的人物纪录片栏目.该栏目开播至今,已有近两百位科技工作者与观众见面.节目中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成就,也讲述了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内心世界,栏目从一个更立体和全面的角度传播和塑造着科学家的形象.通过《科技人生》,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科学家形象,激光照排之父王选面对失败时的痛苦,肝胆专家吴孟超面对挑战时的焦灼,北鲵专家王秀玲面对人们非议时的困惑.在《科技人生》中我们还看到了科学家如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嫦娥卫星发射前夕度过的中秋之夜,物理学家杨振宁对母亲的深情怀念,石油专家侯祥麟与妻子相濡以沫的爱情,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闵恩泽与癌症抗争的岁月.《科技人生》栏目一直在尝试塑造血肉丰满的科学家形象,改变科学家形象模糊化和程式化.

1.4科学家形象亟待提升

由于流行文化的强烈冲击,再加上近期出现的科学家学术查重和学术腐败问题等等,科学家形在公众心目中叶出现了变化,尤其是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科学家的影响力远不如前.《中国科学传播报告》对北京、成都石家庄三城市市民抽样调查,着重分析2008年科学家社会形象.调查发现,科学家在公众中的形象评价较高,影响力一般,信任度极低,科学家更多地被视为专业化的抽象符号、远离社会日常互动的圈外人.对于公众和媒体来说,科学家仅仅是一群“高高在上”的“陌生人”.在这种较为固定、笼统和模式化的观点下,媒体和公众只是对科学家整个群体有一个模糊的、概括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知,而缺乏对科学家的详细了解①.而这种误解必将影响科学家在公众中的形象,会直接导致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产生偏差.在这样一个亟待扭转的态势之下,就需要更加丰满和更加有魅力的科学家形象出现在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屏幕上.

1)要加强科学家人物塑造和故事挖掘,提升创作水平.

科教频道在节目创作中应通过加强人物故事挖掘,提高创作水平来塑造科学家形象.以《科技人生》栏目创作为例,作为节目创作人员,一定要摘掉“有色眼镜”进行创作.因为同公众一样,在创作人员的观念中,对科学家也存在着很多概念化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也会左右创作思路.例如在解说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模式化的语言:某某科学家为了研究,不惜放弃自己的节检测日;某某科学家以实验室为家,日以继夜地工作;某某科学家为了攻破科学难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等等.而这些模式化语言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故事和细节的缺乏.概念先行,牺牲的势必会是真实和生动.所以作为创作人员不能把科学家看成是一个特殊群体,而是要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完全不同的个体,用心去感受他们,并想方设法寻找他们生命中最能打动观众的细节和故事.

2)打造明星科学家

在传播和塑造科学家形象时不仅不能排斥流行文化,还要利用流行文化,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欣赏性.让科学家成为明星也是科教频道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其实在国外很多著名的科学节目中,都由科学家担任主持人,在社会公众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由他主持、策划和撰稿的科普系列节目《宇宙》,播出后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这部电视片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放映.而卡尔·萨根在科普中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获得美国青少年的尊重和喜爱.他的知名度在当时超过所有的影星歌星,甚至政治领导人.在1991年美国青少年中进行的“十大聪明人”评选中,他的名字名列榜首.

而在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节目中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我爱发明》栏目,著名的科普专家孙心若担任就栏目的嘉宾主持,在演播室里讲述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不过,目前来看,科教频道还缺乏以打造科学家明星为目的的节目.作为创作人员我们必须要不断进行手段和模式的创新,让科学家真正进入大众视野,改变公众想象中高深和无趣的刻板印象,提高公众形象和亲和力.

3)建立与科学家的良好沟通

在采访和拍摄过程中,其实创作人员在与科学家打交道时经常会碰到一些障碍,这也成为了在节目中提升科学家形象的阻碍.这些科学家一怕“扰”.科研和技术开发,是高强度、长周期的艰苦的脑力活动,需要集中的时间和安定的环境.采访活动则要求采访对象对采访命题问题作尽可能详尽和准确的回忆、整理、查证和表述,还有报道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和活动.而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科技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效率.因而许多科技工作者对采访,特别是研究工作尚未结束时的阶段性采访有不同程度的反感.二怕“错”.新闻报道为使枯燥的科技概念和数据通俗化常常运用比喻、类比等写作手法,科技人员特别注重有关报道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生怕采访者因专业的“外行”或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对事实进行夸大,会对采访对象带来很多麻烦.三怕“树大招风”.宁可埋头苦干,不愿出人头地.及时取得重大成绩与成果,也不愿意配合采访者的采伐活动,更不愿在电视屏幕上公开露面③.科学家的这些担心不无道理.所以作为创作人员我们也要学会与科学家打交道,了解他们的心理,并和他们进行有效而又真诚的沟通.

4)科学家也要主动提升媒体和公众形象

随着传播事业的发展,科学家也要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技巧,加强媒体公关,通过媒体建立与公众的联系纽带,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发出声音,积极应对,提高社会影响力.科学家更应该通过科学普及与公众互动,更好地培养公众的科学兴趣.只有科学家的形象越吸引人,公众在重大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倾听科学家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也越有利于科学家通过专业知识引导公众做出正确决策.

2电视屏幕中的虚构科学家形象

考察电视屏幕中的科学家虚构形象,主要通过电视剧中塑造的科学家角色.当科学家形象与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结合,使观众通过一种生动和深刻的方式了解、亲近科学家,对于提升科学家形象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1国产电视剧中科学家形象现状

但过去在中国电视剧中科学家形象特征较为苍白和单一,一般只是用简单的符号来表达(如穿白大褂、戴眼镜等).而且剧中科学家的个性一般比较概念化(如书呆子、工作狂等),都没有被生动地刻画出来.

2008年66部国内热播电视剧中的主要角色中仅有一个角色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即《落地,请开手机》中的王奇.王奇是国家某保密单位高级研究人员.虽然该剧主要情节围绕王奇所窃取的机密文件展开,但该角色在剧中出现了几分钟就死亡了,实际上仅仅代表了一个科学家符号.如果对科学家的广义定义来判断,则66部电视剧中有18部出现了科学家角色,占全部热门电视剧的27.3%.18部电视剧中科学家角色共计31个,平均每部1.72个.而且这些角色大多以医护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占到了74.2%④.通过这样一组数据真实反映了科学家形象在电视剧中的匮乏和片面性.当然近两年,电视剧中的科学家形象越来越丰满,2009年一部反映学习飞机设计的留苏学生的电视剧《红莓花儿开》播后引起热议,该电视剧成功塑造了以沈岩、郝一梅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那一批对事业、生活和理想充满了坚定信念的科学家形象.2010年的一部以为我国两弹一星成功发射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为主角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播出后也大受好评.

但是纵观国产电视剧中的科学家形象仍然不容乐观,公众看到的科学家角色相对单一,尤其是当代科学家形象鲜有屏幕塑造.

2.2如何提升国产电视剧中科学家形象

2.2.1借鉴美剧的创作手法.

美剧中出现的科学家职业丰富多样,而且科学家身份对于剧情和角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美剧中科学家形象也较为多元化,大多是正面受人尊重的人物,具有高超的科学技能,丰富的情感,复杂的个性.美剧中的科学家形象感人、生动.特别是近年播出的《生活大爆炸》更是塑造了一群流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科学家的形象,以轻松、活跃、真实的形象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这些美剧在塑造科学家角色时,并未从概念出发,还是遵循着塑造人物、编织故事情节的创作原则.国产电视剧在塑造科学家角色时应借鉴这些成功的创作手法.

2.2.2加大科学家形象塑造力度

电视剧管理和生产部门都应加大对科学家形象塑造的关注力度.电视剧管理部门应该鼓励电视剧创作人员把目光在科学家身上,而政府职能部门和科学传播机构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吸引电视剧创作者聚焦科学家.同时电视剧创作者也要深入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有血有肉的科学家形象.

3结论

总之科学家形象的提升有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随着社会知识系统的日益复杂化,对公众来说“谁这么说的”将成为信息过滤、社会判断的主要标准,而科学家将在一个知识社会中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谁”的使命.因而科学家群体的形象不仅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事情,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装.特别需要重视青少年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培养他们对科学家的正确价值观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在真实类电视节目中提升科学家形象,还是在电视剧中塑造生动、感人的科学家角色方面都还应该做出更多的尝试和努力.

注释:

①詹正茂,靳一著.《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②《走近科学》栏目,2010-12-11.

③李海鹏.科技新闻与电视科技新闻.科技传播研究——首届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选,1996.

④中国网.科学家群体在电视剧中的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