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德育价值观的衍化和实践指导

点赞:31405 浏览:1451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的经济上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更是促进了中国社会道德的多元化,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本文阐述了德育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揭示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德育价值观由工具理性德育价值观到人本德育价值观到和谐德育价值观的变革历程,同时论述了和谐德育价值观的实践导向.通过对和谐德育价值观的研究有助于为学校德育改革提供总方向和指导,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引领道德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有助于形成时怎么发表展所需要的道德秩序,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谐.


关 键 词:德育价值观

1德育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与影响

1.1德育价值观的内容构成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用说教、引导、潜移默化等方法去培养一个有价值归属的人,即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人.德育价值观最根本的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性和驱动,社会性和历史性,时代性特征成为德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德育价值观:德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培养要立足于人学立场,坚持德育的价值方向.人是目的性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是人的目的性的体现.探讨德育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从人的实际生活出发,守望教育的目的性和人的价值特性,追求价值真理,用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价值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价值就没有教育,教育要引导和培育具有价值归属的人.

价值观是主体对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一定的主体的价值观,还映射了政治价值关系、法律价值关系、道德价值关系、宗教价值关系等.同时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起引导、规范和调节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评价、选择和行动,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价值观与生活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作用与反作用,即价值观总是渗透在一切意识形式中,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人类的生活缺少不了价值观的引导,正因有了价值观的指导,才会使人类的生活进入意义的境界,价值观教育是社会有序发展和人的道德成长的需要.

1.2德育价值观的特征

价值观是德育的核心问题,也是道德存在的评判基础,离开了价值观的道德教育失去了衡量标准,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德育不是教师仅向学生传授道德外在化的规范准则,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建构具有时代和理性的价值观,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提供处理生活、工作和学习问题的价值尺度.所以价值观的特征也是德育价值观的特征.其一,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导向和驱动作用.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开始指引着人的价值取向,并通过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来,如科学上的求真、道德上的至善、物质上的逐利,因而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和驱动作用.其二,价值观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价值观的主观性决定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了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用来反映人们的价值关系.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人对于外界的社会关系认识也有所不同,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实践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和历史印记.所以说脱离了社会物质关系谈论道德,脱离了历史演变谈论价值观是抽象的和不实际的.其三,价值观的时代性.为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会随着新时代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对新事物引起新价值观的融合,也是对原有价值观的扬弃和创新,只有这样,人类的发展过程才能呈现出曲折的上升趋势.

2德育价值观的影响

德育价值观在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对学校德育的发展、个体道德的形成和社会道德的引导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社会的共同道德理想,凝聚了教育所面对的主体对自身发展及相互发展联系的根本要求和本质态度.因此,德育价值观往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可以凝聚社会普遍的力量有效的规范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具备社会普遍性功能.

2.1规范功能

德育价值观作为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德育评价标准,为社会德育评价提供了规范的尺度要求,是德育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德育教育主要包括德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规范,在社会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接受了善恶是非荣辱等价值观的熏陶,可以根据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判断.随着德育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实践,德育教育不断完善和升级,在当今社会形成了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现代德育教育,它为社会受教育者提供了广泛的价值选择空间和机会,使得他们在追求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更好展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在一定意义上,德育教育的价值规范功能促进了社会发展和个体活动的基本一致,对个体道德价值活动起到了基本的规范功能.德育价值观的规范功能主要通过建立社会认可的价值理想,使得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保持基本的一致,使得个体价值观认同社会价值观,从而使得社会价值观反过来指导社会中不同个体的价值观能够相互协调的存在于一个共同的社会氛围.

和谐德育价值观的衍化和实践指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2超越功能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德育教育的规范功能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德育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育教育应该确定怎样的价值取向.尤其在中国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社会逐步迈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重大变革面前,在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德育教育更应该积极通过自身的改革去适应社会的大变革,以便跟上社会发展的大潮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超越自身,实现德育教育的超越发展.

2.3认同和引导功能

德育教育的认同和引导功能主要指的是个体社会普遍观念对某类价值的认可,从而引导社会个体去遵循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去行事.它是现代社会价值观形成的必然要求.

3中国社会开放中德育价值观向人本德育价值观最后向和谐德育价值观的转型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重要转型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结构发生重大转变,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利益观念的重组,从而对社会道德产生重大的冲击,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影响.首先,根据德育价值观逐渐形成,它需要一个合理性的布局和利弊的分析变化.其次,人本德育价值观开始形成,它同样需要一个合理性的布局和利弊分析.最后,在和谐德育价值观形成,其核心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4和谐德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及在其引导下的实践指向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扩展人的价值,陶冶人的精神,参与人的价值构成.学校作为社会德育教育实践的主体,在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索.

4.1以价值宣示与嵌入为策略的学科课程

学校学科德育课程,是以学科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德育课程,从而以价值引导的方式来向学生表达新德育价值的.学科德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它是专门对社会和大众所认可的普遍价值观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倡导,维系社会的正常运站,整合社会资源,促使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从复杂的价值观冲突中实现自身突破和强化,确立学校所传授的社会价值观的统领地位.

4.2以价值渗透为内线的隐性课程

除了德育教育的学科课程之外,德育教育还有一项特殊的隐形课程,它主要依托课程的隐形价值实现未来德育教育的有效实践.德育隐形课程是相对于显性德育课程而言的,是指价值观念在德育课程中往往具有隐蔽性.它旨在向受教育者传授内隐的,内涵的和暗藏的社会价值观,主要以间接德育经验说、隐含德育影响说和无形德育活动说等三类.

4.3以价值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对于以价值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的综合作用和相互关联性,广泛利用校内和校外各类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资源,整合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使其成为学校价值教育的普遍素材.

4.4师生关系的重构

师生关系教育是将一种道德、价值传授给学生的物质媒介之一.

在未来德育实践中,随着新道德价值观的实践化的不断转变和发展,应该重构德育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使其成为一种不但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成为一种传授社会公正、道义和价值观的主要媒介关系.基于这种意义上的关系,重构德育关系是德育价值观变革和发展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

综合德育教育的本质、转型和实践指导,实现德育教育的不断深化,必将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人类价值的关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相信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中国梦理想的伟大追求,德育教育必将以彰显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引导作用,实现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