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的新视角

点赞:3360 浏览:88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和谐的人的存在,而和谐德育教育正是以培养和谐的人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建立和谐德育体系,全面系统实施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输送高品质的人才.

【关 键 词】和谐德育人本主义道德建设

资产阶级哲学家海尔巴脱曾说过,道德一词足以说明教育的全部目的.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最有价值的、最难的一部分是德行.这足以看出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后对社会建设的理性选择,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社会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什么样的社会活动主体,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水平.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合格的建设者,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的内涵及特征

和谐德育的内涵.德育在我国古代称之为“教”.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德育主要侧重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一般来说,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者通过系统的规划和组织相关德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对象化的品德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力求使受教育者拥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即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活动.

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和谐德育,是以人与社会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基于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协调德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共存,有效配合,使教育者在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育人能力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并使其整体品德素养获得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高校和谐德育就是指高校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注意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道德品质,使其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和谐德育的特征.一是德育要充分尊重受教育的对象,从人本主义出发,使德育很好地体现和谐性、人本化和全面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那么,和谐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和谐德育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优先位置,同时注意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人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学生的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德育工作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能满足学生的个人愿望,从而实现和谐德育的目标.另外,和谐德育也应该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很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二是和谐德育要在充分考虑受教育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和实施办法,并理清德育实践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协调一致,使德育工作顺利实施,达到和谐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逐渐社会化,教学改革也在逐渐生活化,德育是均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和谐德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社会转型时期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利武器.

高校和谐德育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学生主体存在的不和谐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们的社会角色、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也正在由单一性、稳定性向多元性、多变性转化,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没有牢固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人,在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时,很容易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也冲击着学校,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甚至形成与我国倡导的主旋律相违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多数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属于极有个性的一代,他们敢于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他们的成人感确立较早,要求给予更多的尊重,但是自我评价过高,于是在面对复杂现实社会的时候,缺乏对真善美的分析判断能力,在面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时缺乏抵制能力,甚至产生不少误区.一是个人至上.过分强调个体感受、作用和在集体中的地位,把大公无私、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乃至一般的利他观念都视为与个人发展不相容的东西,个别人甚至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他们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金钱轻事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金钱至上.有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三是功利至上.有的大学生做事带有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个别同学为人处世甚至以是否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四是有的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存在逆反心理,认为自己在学校受到的道德教育最终逃不过社会的“大染缸”,因此认为学校的德育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对德育不重视,而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特长,很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个性、特长.


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传统教育主要培养“书生型”人才,这些教育方法限制了学生自身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等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这种现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背道而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独立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高校德育工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盲目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把学生过分的导向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处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能够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社会和世界的变化趋势,这对于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熟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信息冲击力,他们越来越表现得个性化和主体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情境之下,高校的德育任务更具挑战性,必须除旧迎新,摒弃传统的德育局限性,弘扬新时代的德育精神,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新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之下,德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定学生的创新意志,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业等.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青年正在成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在为他们创造一个精彩时空的同时,也在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学生通过互联网观看内容的时间要多于网上的学习和交流.在上网的大学生中,只有大约15%的人是上网学习,其余85%的人上网不但与学习毫无关系,还经常涉足不健康网站.这也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德育的错位.

一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负面引导的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从政治的高度为防止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国民情感物质硬化”的趋向,提出了“两手抓”的治国方略.但是,实际运作中仍然不乏“一阵风”、“走过场”的文明秀.另外,市场凸显的是一个“利”字,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渴望回报成了我们无法抗拒的诱惑.在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力的情况下出现的种种人与人、人与人群、人与经济、人与自然、人与规范的强烈冲突,使我们把超越功利的责任、义务、奉献等人类才具备的高尚情感遗忘了,人性之恶在渴望回报中凸现出来,成为一种难以医治的社会病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崇高性与整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文明的高度渗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高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有的教师的师魂在大的社会背景冲击下,也黯然失色、甚至失格,有的教师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崇高性强调有余,而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重视不足.

二是德育实践方式的错位.德育实践中形成了模式化的工作套路,具体表现为:重形式轻实效,重硬性规范轻无形渗透,重短期轻持久,重课堂教学轻生活体验,重考试轻做人.这种模式化的德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工作成效,并由此使学生的品德修养达不到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是德育的实施主体错位.一些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使用强制性的手段来教育学生,盲目寻求学生言行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性,使德育有时只有形式上的统一,而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还有的德育工作者过分夸大德育的工具性,使德育工作沦为政治的傀儡,而与受教育对象个人的发展严重背离,从而影响了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要求学生们普遍认可和接受德育教育就显得比较困难,更别谈使学生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了.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的新视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和谐德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四是德育的理论研究与现实错位.社会发展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道德问题,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对于一些道德层面的困惑还有待德育工作的正确引导.然而,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往往具有滞后性.德育教育往往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现实生活的引导作用发挥程度不够,甚至有时完全脱离现实情况.例如,教师常常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这是我们传统的德育实施方式带来的结果,师生的教学关系被异化,造成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高校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有来自高校内部、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一些原因.要想切实实施和谐德育,我们必须要抓住其真正的弱点,有目的地施行,才能使和谐德育的作用得到有力发挥.

高校和谐德育建设的对策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要面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和多元化的环境.现结合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完成高校和谐德育工作的任务,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高校德育现实困境的举措:

学生的个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当今社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中比较容易忽视的,而学生却把个性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多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场所,由教师指导,学生自愿参加,学生自己组织管理,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归属需要和成材需要.并且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学校要尊重学生的爱好、特长,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同时教育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的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那就必须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任务.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反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同时要广泛进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吸收五千年以来的文明道德精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规范,以此来教育当代的大学生.

更新信息时代的德育教育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信息时代先进的网络传播工具,为高校和谐德育工作的快速系统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网站来宣传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思想,既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实现学校的德育目标,学校还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打破原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德育更具实效性.因此,高校除了在现有的“两课”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之外,开设专门的网络德育教育课程已成必然趋势.一是要占领网络制高点,使网站成为高校与学生交流思想和培养学生素质的新阵地.二是要利用网络本身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加强正面引导,使他们主动做出是非判断和选择.三是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双重优势.

关注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情感交流.道德学习不同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其特殊的机制.道德的情感性和价值选择性,决定了德育必须有感情上的参与、认同和接纳,“否则道德就不会真正内化为人的德性,更不可能外化为人的德行”.因此,德育活动离不开教育主体的情感交流.和谐德育对灌输式德育的超越,一个重要的表现就在于它不再只把德育看成是一种强调知识和规范的活动,而是关照人的内心需求,注重受教育者的内心情感体验,督促其积极进行道德建构,以培养道德信念.需要指出的是,重视教育主体间的情感交流,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知性德育,而是对前者的扬弃,道德认知是进行德育的基本前提,是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基础.在丰富的道德情境中,道德认知也在不断地发展.现代德育在合理吸纳知性德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尊重主体的批判与选择,将外在的道德认知通过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

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校园环境.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同志曾多次强调:“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的不完全.”

注重和谐德育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德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情况,把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相结合,理论为实践怎么写作,实践为理论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研究资源,这样的德育工作才能及时把德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信念和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的和谐发展.高校和谐德育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并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不唯利是图,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动机.(作者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