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再提个问题吧

点赞:29690 浏览:1406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那是在一堂初中一年级的地理课上,我刚刚讲完了经线、经度等概念,在这以前当然已讲过了地轴、两极、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知识.为了加深理解和巩固讲过的概念,我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来说说经线和地轴有什么区别?”同学们一下活跃起来了,因为他们脑子里还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有的沉思,有的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有的举起了手.我没有马上叫谁回答,而想让个别还没有理解题意或不知从哪去思考的学生也能深入思考,我有意提示了一下:“经线和地轴都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样使学生看到了黑板前讲桌上放的地球仪,也有的学生头脑中的空间概念起作用了,我看个别同学也动脑子了,于是让他们讲,有的回答:“经线在地球表面,地轴在地球内部”,有的说:“经线是半圆线(弧线),地轴是直线”,还有的说:“经线通过赤道,与赤道垂直相交,地轴通过地心”.我继续问:“还有没有不同点?”学生们继续想,突然有人回答了:“经线有无数条,地轴只有一根”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夸他们很能想问题,但我又问他们:“经线和地轴在长度上有什么不同?”这是更深入一步的空间思维的问题.我提示:“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什么?”学生回答:“经线圈.”“经线圈与赤道相比,哪个长?”“赤道长一些.”“对,经线圈比赤道略短,赤道是40076千米,约4万千米,经线圈40009千米,那么一条经线长度是多少?”“约2万千米.”“对,那么地轴呢?”我向地球仪指了一下,“极半径乘2”一个学生马上答出了,其他同学立刻心算,说:“12700多千米”我立即赞许地说“好!”“现在归纳一下地轴与经线的不同点有哪几个方面”,于是大家共同总结了在位置、形状、与赤道和地心的关系、条数、长度等五个方面.这时同学们显然为自己能思考这看来挺难和灵活的题并获得结论而高兴了,兴奋地说:“老师,再提个问题!”我于是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旋转着的地球仪突然停下来时,中间面对你的那条经线和两边的两条经线在经度关系上是什么关系?”我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在中间画了一条经线,上写A,两边分别写上B、C,这需要用经度划分的知识来回答,看来也并未难倒他们,他们知道BC之和为180°,AB和AC之间分别相差90°.后来我又检测设A为东经60°,问B、C分别为多少度?又检测设若A为西经70°时B、C又分别为多少度?学生们也都答出来了.以上事例说明,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要善于设计问题,不要机械重复已讲过的知识让学生背诵,而应灵活运用学生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拿得到”.这样他们能在教师启发提示帮助下,积极思考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因而他们愿意想问题,希望老师能够多提这样的问题.以上问题如图1.

又如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问学生,北京是东经116°,北纬40°,在地球另一方和北京经纬度遥遥相对的点,经纬度各是多少?这时当然可提示一下如北极与南极、在赤道上的0°与180°都是遥遥相对的两点,学生就会想到与东经116°同一经线圈上的经度是西经64°,与北纬40°相对的另一点是南纬40°,于是教师可画图说明.如图2.

这时若再提问可提出:当北京的人们正在夏季早上6点起床时,该点的人们正在做什么?这是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实际上是问该地的季节与时间.学生会想到那里此时为冬季,相差12个小时,这时是18点,人们正在吃晚饭.以上问题都是我在初一年级让学生回答过的,学生不仅回答了而且觉得很有趣,这样的思考对他们来讲是扩大了思维线索,应用了所学知识,这对开发智力是极为有益的.

老师,再提个问题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经线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学生喜欢想问题,而且热切地希望老师再提个问题,说明他们愿意思考,有求知的,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喜欢在探索过程中通过解答问题体会到成功的愉快,这时的学习积极性是高的.而要做到这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在哪?兴奋点是什么?如何使他们对概念、原理获得理解并能运用?教师要善于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而且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予以启发,循循善诱.教师要教会学生想问题的方法,先想什么?后想什么?哪些内容与之有联系?哪些知识可作为思考的条件?思考的关键和线索在哪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规律,如何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他们的想象,如何运用形象思维并加强培养和训练?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并积极思考和勇于实践,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巧妙的问题,设计完全不同于教材内容的“知识情境”.让学生爱想会想,教师先要善于思考,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使学生爱学会学.